汪月 李小煒* 田 麗 張思雨 喬紫薇 孫美美 張艷梅
(1榆林學院生命科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2陜西省榆林市水利信息與水文勘測中心,陜西 榆林 719000)
馬鈴薯喜光照,耐低溫,適合在砂壤土環(huán)境中種植,在保障糧食安全和推動地方經濟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了關鍵作用[1-4]。相較于其他種類的糧食作物而言,馬鈴薯展現(xiàn)出更高的適應性,能在多種環(huán)境下生長,是增加糧食產量和推動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農作物[5]。
作為馬鈴薯產業(yè)的優(yōu)選地、高產地之一[6],陜西榆林市的馬鈴薯年度種植面積始終保持在20萬hm2以上,并展現(xiàn)出持續(xù)增長趨勢[7]。該地區(qū)屬于干旱半干旱氣候,馬鈴薯種植的土地多為堿性較強的石灰性土壤,磷元素相對缺乏。磷肥的適當施用是保證作物增產的重要條件,而施肥量和施肥后的產量效應之間有密切關系[8],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榆林馬鈴薯產業(yè)的發(fā)展[9]。合理施用磷肥能夠增加馬鈴薯的產量并優(yōu)化其薯塊的品質[10],而過度使用磷肥可能導致環(huán)境污染[11]。當前,在馬鈴薯生產過程中,農戶的施肥行為大多基于經驗,對于精確使用磷肥的規(guī)則和農田磷肥損失的知識了解有待提升,另外,關于磷肥在陜北沙區(qū)馬鈴薯盛花期的影響,相關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通過探討不同梯度磷施用水平對馬鈴薯盛花期生長發(fā)育和根系特征等的影響,為馬鈴薯磷肥高效管理和馬鈴薯的優(yōu)質高產提供一定參考。
試驗地點設在陜西榆林榆陽區(qū)的榆林學院農牧基地,其處于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范圍為8.1~11.9 ℃,日照時數2 630~2 900 h,無霜期140~165 d,年均降水量為410 mm。年蒸發(fā)量為1 160~1 300 mm,日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土壤類型為砂質土壤。0~30 cm 土層的田間持水量為39.50%,有機質含量為13.20 g/kg,全氮含量為0.56 g/kg,堿解氮18.0 mg/kg,速效磷42.0 mg/kg,速效鉀275.0 mg/kg,pH值8.10,土壤含水量13.18%。
試驗材料為中熟品種希森6 號,供試肥料氮肥為尿素(含N 46%),鉀肥為硫酸鉀(含K2O 52%),磷肥為磷酸一銨(含P2O544%)。
本試驗使用隨機區(qū)組設計,共設置9個處理,每個處理3 次重復。為防止各處理之間的互相干擾,每2個處理之間設有0.5 m寬的步行通道,最外圍設置1 m的保護區(qū)域。試驗在2022年5月15日開始播種,采用人工點播方法,播種深度約0.15 m,行距約為1 m,株距約0.26 m。起壟栽培,中耕培土,中間行采樣。
氮、磷和鉀肥于播種前作為基肥一次性施入,其中,氮肥用量為120 kg/hm2,鉀肥用量為90 kg/hm2,各處理用量一致,磷肥水平設計見表1,其他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同大田。

表1 磷肥水平設計 單位:(kg/hm2)
1.4.1 農藝指標株高采用直尺進行測量;莖粗使用游標卡尺進行測定;冠幅用卷尺測量植株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寬度;取馬鈴薯完整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離,用電子天平分別測量地上部重量、根部重量以及塊莖重量。
1.4.2 生理指標于9:30—11:30,使用LI-6400 XT 便攜式光合測定系統(tǒng),對葉片的胞間CO2濃度、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和蒸騰速率進行測量,每個處理5次重復。
1.4.3 根系形態(tài)特性取馬鈴薯植株花期根系,先用EXPRESSION 4990 型掃描儀掃描根系,再用Win RHIZO根系分析軟件對根系圖像數據分析。獲取到根長、根表面積、根體積、平均根直徑和根尖數的相關數據。
利用WPS Office對數據進行整理,使用SPSS 22.0中的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進行分析,采用Origin 2021進行作圖。
如表2 所示,隨著磷肥用量的增加,馬鈴薯植株高度整體呈上升的趨勢,T4處理達到峰值,比對照組處理提高21.88%,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然而,當磷肥的用量超過某個限度后,植株高度逐漸下降。這可能是過量的磷肥會引起土壤溶液濃度上升,導致土壤水分脅迫,從而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

表2 不同磷肥處理下馬鈴薯的生長指標
莖粗在不同磷肥處理下整體趨勢也呈上升趨勢,增加速度先快后慢,與T0處理相比,T4、T5處理莖粗分別增加了28.76%和25.96%,呈顯著性差異(P<0.05)。適量施磷可以促進細胞分裂與伸長、新組織的形成等,而過量的磷肥會使土壤酸化,從而降低土壤的肥力,影響植物對水分和營養(yǎng)的吸收。
冠幅與莖粗整體趨勢相同,T4處理與其他各處理均呈顯著性差異(P<0.05)。磷元素是光合作用中的關鍵因素,在適當的磷肥施用量下,可以促進馬鈴薯葉片的光合效率,這可以進一步擴大葉面積、增加植株的冠幅。但T7和T8處理相較于T4處理有所減小,分別降低了44.66%和43.51%,且與T4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可能是磷肥過多導致馬鈴薯葉片的病害增加,從而對光合效率和冠幅產生負面影響。
地上部重量整體呈增加趨勢,T5處理相對于T0處理增加了177.12%,兩者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在一定范圍內施用磷肥對馬鈴薯地上部的生長有促進作用,而馬鈴薯地上部的生長狀況與產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不同磷肥梯度處理下,T5處理根鮮重最大,但與T0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
塊莖重量在不同磷肥處理下,整體呈增長趨勢,增長速度為“慢—快—慢”。所有處理與T0處理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磷肥充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塊莖中淀粉的積累,而塊莖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適當增加磷肥施用可以促進馬鈴薯塊莖重量的增加。
從表3 可知,胞間CO2濃度隨著磷肥用量的增加,整體呈現(xiàn)先升后降的趨勢,其中T5處理達到峰值,較T0增加了19.94%,二者有顯著性差異(P<0.05)。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和蒸騰速率在不同梯度磷肥處理下有著相同的趨勢,整體展現(xiàn)出先升后降的變化,其中,T4較T0處理分別增加了58.87%、161.54%、142.31%,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磷元素是影響光合作用酶活性的因素之一,也參與葉綠體膜的構成和代謝物的運輸,能增加光合酶的活性,促進葉綠體膜的構成和穩(wěn)定,這說明適當施磷可以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

表3 不同磷肥處理下馬鈴薯的光合特性
根系的形態(tài)特征能夠直觀反映馬鈴薯植株的生長狀況。如圖1(A)所示,根直徑在磷肥投入量增多的情況下,整體上呈先加粗后減細的變化,其中,T5處理的根直徑最大,比T0增加了170.76%,二者有顯著性差異(P<0.05)。如圖1(B)所示,馬鈴薯的總根長的呈先升后降趨勢,T0處理與其他各處理組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這意味著在高磷環(huán)境下,促進馬鈴薯的細根發(fā)育,有助于根系向土壤深部延展,從而擴大了吸收面積。

圖1 不同磷肥處理對馬鈴薯根系形態(tài)特征的影響
如圖1(C)所示,根總表面積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T2、T3兩者處理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分別較T0增加了73.12%、67.40%,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由圖1(D)可知,T3、T4處理下的根體積最大,比T0處理分別增加了161.83%、157.98%,并與其他處理也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表明,適度增施磷肥可以促進根的總表面積和體積增大,而過量施用則會對其產生一定抑制效果。
如圖1(E)所示,根尖數隨著磷肥用量的增多,整體上呈先增后降趨勢,其中在T3處理下達到峰值,較T0處理顯著增加了41.94%。其原因可能是磷具有促進根生長點細胞分裂和增殖的作用,對塊根的生長有一定的促進效應。在高磷環(huán)境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燒苗”現(xiàn)象,這導致部分根系的分生能力下降,側根數量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根系更有可能通過增長側根的數量來提高其對土壤水分和營養(yǎng)的吸收能力。
科學且合理的營養(yǎng)管理策略對于馬鈴薯的高產和高效養(yǎng)分利用至關重要,而磷素作為作物生長發(fā)育中的關鍵元素,構成了植物體內多種重要的化合物,并對光合作用起到關鍵作用[12]。如果作物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缺乏磷,會產生植株生長緩慢、體形矮小等問題[13];而過量施用磷肥會導致作物的成熟期提前,品質和產量也隨之下降[14]。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施磷量為120 kg/hm2時,馬鈴薯的株高、莖粗、冠幅、塊莖重量、光合特性和根系指標均最佳,并且顯著高于對照組T0,提高了1.2~3.0倍。在蘇木德[15]對水稻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施用磷肥可以增大水稻在各個生育階段的葉面積指數,提高其拔節(jié)期的光合作用。本研究結果表明,適度增施磷肥可以影響馬鈴薯的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和蒸騰速率,這些指標隨著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先增大后減小。李昊駿[16]研究發(fā)現(xiàn),適度增施磷肥可以增加馬鈴薯的塊莖物質量和淀粉的積累,有利于提高馬鈴薯的品質和產量。本研究結果表明,在T5處理下,馬鈴薯的塊莖重量最大,變化趨勢為先升后降。但最佳施磷量與之有所不同,可能是土壤的基礎肥力不同導致施磷量結果不同,也可能是四川九龍縣與陜西榆林之間的海拔、緯度、氣候和土壤基礎肥力的差異造成的。在本研究中,馬鈴薯的根長、根表面積、根體積、平均根直徑以及根尖數呈單峰曲線變化,與王天等[17]的研究一致。何佩云等[18]在對甜蕎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適中的磷肥施用量有助于刺激作物根系的生長和發(fā)育,增強植物對干旱和寒冷的抵抗力以及適應性,可進一步提升產量和質量。因此,適度使用磷肥,對馬鈴薯植株整體生長和發(fā)育起到促進和刺激作用,對于產量的增加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梯度磷肥水平對馬鈴薯生長指標、光合特性及根系形態(tài)特征的影響。綜合考察發(fā)現(xiàn),當磷肥的施用量達到120 kg/hm2(T4處理)時,馬鈴薯的生長狀況達到了最優(yōu),此時,馬鈴薯的株高、莖粗、冠幅、地上部質量、根質量、塊莖質量、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和蒸騰速率均顯示出較高的數值。然而,過量或過少的磷肥施用都會對馬鈴薯的生長產生負面效應。當磷肥施用量過高時(如T6、T7和T8處理),馬鈴薯的根系含水量顯著降低,會導致水分反滲透的“燒苗”現(xiàn)象。而當磷肥施用量過低時(如T1、T2和T3處理),馬鈴薯的生長指標和光合特性相比于適宜施用量的T4處理有所下降,這也影響到馬鈴薯的正常生長。
因此,對于榆林北部風沙區(qū)馬鈴薯的種植,推薦磷肥的適宜施用量應在120 kg/hm2左右,該磷肥施用水平有利于促進馬鈴薯盛花期的生長,進而提高馬鈴薯的品質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