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靈 郭運昌
(天津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0382)
重大工程一般是指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戰略性高,對社會、經濟、政治及生態環境等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型公共工程[1]。我國是重大工程建設大國,無論是重大工程建設總數,還是單體工程的規模,都在全球首屈一指[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更是重點提及了“兩新一重”的主要任務與部署安排: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推進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然而,在實踐中,重大工程的推進并不理想,部分重大工程項目存在閑置及未達到預期效果等問題[3]。
產品的交付并不意味著必然會為組織交付預期價值[4]。事實上,丁士昭已明確指出衡量項目成功的標準已經從達成項目目標發展為價值交付。價值交付即將已識別的價值具體化、防止潛在價值流失,以及捕獲突現價值[5]。然而,現有研究普遍認為絕大部分價值在項目前期(The Front-end of Projects)被創造、設計和配置,前期一過,大部分價值結果便被鎖定[6]。但這一觀點明顯忽略了建設階段的復雜性和動態性,即使價值在前期被識別,也會因為不確定性的影響而無法保證其必然會在后期實現[7-8]。本研究將這種在項目前期被識別的價值最終沒有形成或沒有完全形成的現象稱為潛在價值流失。在實踐中,其具體表現為:實現了傳統項目管理中成本、質量、工期等預期目標,但并未真正實現業主想要達到的戰略目標(預期效果)。顯然,避免潛在價值流失是保障工程項目價值交付的關鍵。鑒于此,本研究將基于三個案例對重大工程潛在價值流失產生誘因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將有助于組織后續治理,幫助組織避免潛在價值流失,最終促進項目成功。
在現有研究中,對項目價值的理解已從傳統“鐵三角”下的硬價值管理,轉變為旨在實現項目相關價值的軟價值管理[9]。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項目價值是獲取的利益和做出的犧牲之間的權衡[10],隨項目生命周期的演變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11]。本文通過整理相關文獻,發現對項目價值的研究形成4點共識。①項目價值具有主觀性,即不同利益相關方對于項目價值有不同的感知,如Hjelmbrekke[12]認為業主與承包商對于項目價值有不同的看法,承包商看重財務價值,而業主更看重戰略價值。②項目價值具有動態特性[13],缺乏對項目價值動態的理解在實踐中會導致價值流失和忽視突現價值等[14]。然而,現有研究大多關注項目前期的價值識別或項目運營期的價值交付,鮮見從交易視角對價值創造(包括價值識別、價值具體化與交付等)全過程進行動態分析[15]。③價值的形成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如Riis等[16]認為價值的形成是由價值識別、創造、捕獲三個階段組成,通過對4家私營公司案例數據進行編纂分析,發現永久性組織價值形成的三個階段是迂回、相互聯系的。④項目價值是多維度的,對于工程項目而言,經濟、社會、生態是認可度較高的三個價值維度,如Kivil?等[17]用三重底線(The Triple Bottom Line)的方法研究某公路隧道項目的經濟、社會、生態價值,確定了用于不同價值維度的不同控制機制。鑒于此,本文從業主視角對重大工程從經濟、社會、生態三個價值維度去剖析動態價值形成過程中的價值流失現象。
溯因推理最早由皮爾斯(Peirce)提出,是一種由結果出發,追溯原因的推理方法[18]。其本質是推理到最佳解釋的過程,即開始于事實的集合,并推導出最佳解釋的推理過程。與演繹推理不同,溯因推理的理論推演方式為倒序。皮爾斯指出,溯因推理是一個形成假設性解釋的過程,是唯一一種能引入新觀念的邏輯操作。目前,溯因推理已應用于各個領域。Gil等[19]利用案例研究將溯因推理融入項目價值研究。考慮到重大工程潛在價值流失是一種新觀念,并且具有明顯的、可被識別的結果,因此,使用溯因推理對重大工程潛在價值流失由果溯因,以找到其源頭誘因。
基于溯因推理理論,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進行實證研究,深入探索國內重大工程項目的具體實踐。使用該研究方法主要是因為本文研究的關鍵問題是“什么(what)”和“怎么樣(how)”的問題,即重大工程項目潛在價值流失的誘因和如何防止潛在價值流失。案例研究有助于從具體的案例中找到共性特征,發現新的變量,進而一步步推理,最后找到根本原因。
案例的選擇遵循典型性原則,所選案例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①所選擇的項目應屬于重大工程項目;②所選擇的項目需具有顯著的價值流失特征,即雖然實現成本、質量、工期等預期目標,但在經濟、社會、生態三個價值維度上的實際情況與業主預期相差甚遠,為此在百度中對“項目失敗”進行檢索,搜集符合條件的項目名稱及相關信息;③為保證項目資料的權威性與全面性,到項目參與方的官方網站、中國知網(CNKI)輸入項目名稱,摘錄相關信息,然后通過比較,選取其中資料最齊全的三個項目。
本研究所選3個案例項目具體信息見表1。
表1 案例項目概況
通過溯因推理,從各案例的潛在價值流失結果出發,通過一步步回溯表象原因,追溯其源頭誘因。
北京地鐵亦莊線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流失的一個表象原因是完工后遲遲未開通,而回溯項目全過程,地鐵站未開通是由于該站與京津城際鐵路的亦莊站實行一體化設計,預留了十字交叉換乘條件,原計劃與高鐵站一起開通,但事實上亦莊火車站在規劃時就未列入運營,僅用于火車日常維護工作。這暴露了地鐵站與高鐵站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協商,而這源于地鐵公司在前期準備工作中信息收集不足和組織協調能力不充分,再往前回溯,從根本上講,這是由于只關注了項目建設本身,缺乏集成化管理意識。另一表象原因是缺乏配套設施及道路,深入分析發現該問題起因是建設期北京市進行了規劃調整,建設時序發生了變化,再向前回溯,則是由于在前期規劃時沒有以公眾需求為指導,選擇在偏遠的荒地建設次渠南站,卻沒有明確各個地塊的用地性質,也沒有提出相應的市政配套設施解決方案,忽視了公眾在使用過程中對周邊道路及配套設施的需求,給公眾帶來了不便。其本質是業主在全面考慮和運營經驗方面存在不足,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有待提高。
甘肅酒泉風電基地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流失均是由于發電設備供大于求,雖然采取了引進高載能企業和電力外送的方式進行補救,但受限于自身能力,工業用電增量遠低于風電裝機量的增速,相鄰省份也拒絕風電輸送。進一步回溯,一是由于缺少遠距離輸電線路,目前甘肅的輸電線路只與西北地區的幾個省份連接,而這些省份也不愿意使用甘肅的電,多出來的電要想送出去,只能依靠遠距離跨省輸電線路,但在前期規劃時未與國家能源局達成共識,從而導致輸電線路與電源項目不同步,是協調管理不到位的表現;二是由于各地政府出于當地發展與經濟效益的考慮,優先選擇本省的電力資源,而且風電在價格上沒有優勢。該項目的生態價值流失也是基于此,其本質是關系協調不到位及對市場的敏感度把握不足,錯估風電市場。回溯到源頭,甘肅酒泉風電基地的價值流失主要是由于在前期規劃時脫離了公眾的實際用電需求,未能切實考慮項目的可行性。
萬家寨引黃工程的生態價值流失是由于開采地下水的成本低,與引黃工程的水價嚴重倒掛。往前回溯,是引水成本過高,各單位虧損嚴重導致引水意愿不足。同時,受太原市城市節水工作力度加大及工業結構調整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太原市需水量遠低于工程設計引水規模,進一步壓縮了工程引水量,導致工程陷入惡性循環,這也是萬家寨引黃工程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流失的原因。事實上,決定引水工程建設規模,供水區需水量預測是關鍵。回溯發現,供水區需水量預測竟然發生在工程開工將近兩年后,這反映了專業能力的欠缺。回溯到源頭,是前期規劃時沒有充分考慮項目后期的運營收益與維護成本,在論證工程可行性時忽視了經濟上的合理性。
通過溯因推理,發現重大工程潛在價值流失誘因存在許多共通之處,主要可從重大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及業主自身角度歸納出以下三點。
雖然價值結果可能在建設階段發生改變,但項目前期依然是對項目價值具有長期影響的關鍵階段[20]。通過對三個案例溯因推理可以發現,無論潛在價值流失的表象是什么,最終都可追溯到項目前期。前期準備工作不充分及論證工程可行性時考慮不夠周全,導致規劃制訂的戰略不夠準確得當。案例項目的價值流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期規劃時對市場需求估計過高,且只考慮項目建設階段,忽略了項目建成后的運營階段。事實上,對于重大工程項目而言,滿足公眾(最終用戶)的需求是其最重要的價值表現。要想使其項目價值最大化,在項目前期規劃時就應以公眾需求為指導,并在前期設計階段涉及后期的運營與維護[21]。實踐中的一些重大工程項目通常遵循“信息向前集成”的基本原則,如深圳市軌道交通4號線采用TOD 4.0模式,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以剛彈并舉的單元統籌規劃為保障[22]。可見,項目價值貫穿全生命周期,在項目投入使用后才能實現,在前期的價值識別及建設期的價值創造過程中,必須以投入使用后最終用戶的需求為導向。
在一個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進行的項目,不確定性是不可避免的[23]。發展戰略調整、新技術引進、資源沖突等環境變化往往會影響項目實施,迫使項目價值偏離預期目標[24]。即使組織進行了周密的規劃,項目計劃也不會按照預期的方式執行[25]。加之項目價值具有動態特性,會隨著項目生命周期的演變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缺乏對項目價值動態的理解,在實踐中會導致價值流失和忽視突現價值等。而且,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預測的準確性會隨時間推移而迅速下降,前期的規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導致項目偏離預期,項目價值與預期值之間的偏差是采取補救措施的信號[26]。三個案例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都遭遇了環境變化,但北京地鐵亦莊線和萬家寨引黃工程都沒有及時察覺到這些變化,也沒有作出相應調整,而甘肅酒泉風電基地雖作出調整,但調整的時間較晚,且調整力度不大,導致沒有緩解潛在價值流失。
通過溯因推理發現,三個案例項目潛在價值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能力不夠硬,不足以支撐做好一切規劃并應對環境的變化。尤其管理者在規劃能力及關系協調能力上有所欠缺。事實上,隨著現代項目復雜化的發展趨勢,項目的成功越來越依賴于利益相關方的支持和參與[27]。利益相關方的觀點變得愈發重要,會對項目產生重大影響。但由于各利益相關方對項目價值有不同的感知[12],在項目中往往使用不同的影響策略,如果不能協調好他們的關系,會造成項目組織的混亂,進而導致項目失敗。這反映了業主缺乏集成化管理意識,沒有適應發展的需求。集成化管理并不是某一種具體的管理模式,而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其強調整合聚變和協同創新,使項目主動地適應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發展,從而產生范圍經濟效應。只有業主具備了集成化管理的意識,才能針對項目進行全過程集成、信息集成、組織集成等,從而避免項目潛在價值流失。
通過溯因推理,識別出三個案例項目潛在價值流失的誘因,發現項目前期準備不充分、規劃不當,缺乏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糾偏不力,自身能力不夠硬、協調不到位,是重大工程項目價值流失的誘因。其中,自身能力的影響最為關鍵,為解決這些問題,企業應適應發展需求,培養集成化管理意識;國家應完善配套政策,培育優質的全過程工程咨詢單位,彌補企業在運營等方面能力的欠缺;各地方政府應樹立“一盤棋”思想,搭建統籌協調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