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王晨 李海波 趙偉 閆麗
(1.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2.河北省綠色建筑協同創新中心,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生產部門,也是目前最大的廢棄物排放部門,消耗世界40%的資源,排放35%的廢棄物[1]。據統計,我國每年建筑廢棄物產生量占城市廢棄物總量的30%~40%[2],而大多數城市采取露天堆放或簡單填埋的處理方式,嚴重影響城市人居環境和公共安全。由于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產業屬于政策推動型產業,政府需要制定政策驅動產業發展。近年來,建筑廢棄物政策出臺數量顯著增加,但現有政策關聯性不高[3],阻礙了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進程。
學界圍繞建筑廢棄物相關政策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研究。初期研究大多集中于文本解讀。如胡鳴明等[4]在國際視野下對建筑廢棄物管理的政策制度進行了階段性梳理,于麗娜等[5]根據法律法規重點分析了建筑廢棄物的產生、資源化利用和最終處置情況。隨著國家政策出臺數量的增加,部分學者對文本內容進行了量化分析,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基于政策工具視角分析總結政策發展的特征和不足,如陳起俊等[3]采用內容分析法,深入分析了我國建筑廢棄物政策結構體系和政策演變歷程;傅為忠等[6]利用建筑廢棄物資源化政策構建“政策工具-產業鏈”二維評價模型;胡鳴明等[7]從政策工具、全過程和時間層面構建三維研究框架,剖析政策現狀和問題。二是側重于對政策制定后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如陳建國等[8]采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分析政策對承包商行為的影響路徑,并對現有填埋收費政策進行分析評價;王波等[9]結合政策驅動下的產業發展,分析建筑廢棄物處理政策的執行成效和對產業發展的影響。三是構建政策評價指標體系,對政策頒布前自身的科學性進行評價,如傅為忠等[10]構建PMC指數政策評價模型,對建筑廢棄物政策文本內容進行全面分析。
綜上所述,現有政策研究側重于政策工具視角和實施效果評價,缺乏對建筑廢棄物政策支持模型的構建,未能深入解析政策背后的蘊涵意圖。鑒于此,本研究利用扎根理論進行質性研究,嘗試構建一套建筑廢棄物資源化治理的政策支持模型,以期在理論上為政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參考。
扎根理論是一個歸納的過程,強調從原始資料入手進行歸納分析,自下而上將資料不斷地進行濃縮,逐步形成理論框架[11]。本研究以“建筑廢棄物”“建筑垃圾”等為關鍵詞,基于政策的普適性原則,選取文本均來源于中央政府及其直屬部門發布的官方文件,并剔除相關度較低的文件。經過粗略通讀、篩選剔除、下載保存等資料收集工作后,保留了46份政策文件。
開放性編碼是將數據通過逐級編碼概念化,逐步得出概念和范疇,為構建理論打下基礎。本研究將46份政策文本數據導入Nvivo軟件,形成223項自由節點。通過不斷歸納與分析,提煉對應的概念,同時為減少主觀因素,盡量采用原文語句。對相似概念進行對比,剔除重復頻次小于3的初始概念,獲得94個概念和32個范疇,開放式編碼的范疇化見表1。

表1 開放式編碼的范疇化
主軸編碼是將分裂的數據進行分類組合,對開放式編碼中形成的范疇進行聚類分析,建立有機關聯,進而形成更高層面的主范疇。由此,按照類屬和邏輯關系對范疇進行歸納合并,最終提煉出17個主范疇,主軸編碼的主范疇提取見表2。

表2 主軸編碼的主范疇提取
選擇性編碼是將所有類目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提煉歸納,通過完整的故事線梳理關系脈絡并凝練出核心范疇[12],最終勾勒出理論框架。通過認真梳理,將17個主范疇歸類為6個核心范疇,包括目標價值、供給型、環境型、需求型、參與主體和運行機制。選擇性編碼的核心范疇提取見表3。

表3 選擇性編碼的核心范疇提取
綜上所述,政府借助不同的政策工具實現目標價值,在此過程中與多元參與主體進行利益博弈,逐步完善建筑廢棄物政策,最終保障政策的合理運行。結合扎根理論的分析,將核心范疇整合為“政策目標-政策工具-政策網絡-政策運行”的政策支持模型(圖1)。

圖1 建筑廢棄物資源化治理的政策支持模型
理論飽和度檢驗是對原始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判斷是否會產生新的概念范疇,在此過程中不斷進行提煉歸納,直到沒有新的信息產生為止。本研究抽取2/3的政策作為編碼材料,將剩余1/3的政策作為樣本進行檢驗,經過層級編碼,未提取出新的概念范疇,證明該模型已通過飽和度檢驗。
政策支持模型系統地勾勒出了核心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基于所構建的模型,本研究重點闡述“政策目標-政策工具-政策網絡-政策運行”的實踐邏輯。
政策目標是指決策者希望通過實施政策達到的效果與目的[13]。通過扎根理論,將政策目標歸納為環境保護、資源化利用和產業化發展,三者之間并非完全獨立,各目標間相互交叉融合,呈現出由低到高的目標價值趨勢[3]。資源化利用是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衍生出的更高一級的目標價值。產業化發展為環境保護和資源化利用提供運行機制,助推建筑廢棄物資源化治理。
政策工具是實現政策目標所采取的手段和路徑,是推動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的關鍵[3]。基于政策工具視角,劃分出供給型、環境型和需求型三大類政策工具。
(1)供給型政策工具是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產業的推動力。政府通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技術支持等措施改善產業相關要素,直接促進資源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設施建設是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的基礎。政府不斷完善處理設施,加快設施綜合利用,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建筑廢棄物設施建設體系。此外,政府通過鼓勵技術改造升級、推廣數字化管理平臺等手段,不斷推動數字化、智慧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14]。總體來看,在供給型工具中,教育培訓方面仍處于空白,忽略了對高質量資源化人才的培養。政府應制訂人才培育計劃,吸引國內外人才為資源化產業服務。
(2)環境型政策工具通過各類政策間接影響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產業發展,主要包括目標規劃、稅收優惠、法規管制等手段。通過完善目標規劃,加快存量治理,保障建筑廢棄物資源化落地實施;通過完善法律制度,不斷強化法治保障,推動資源化產業規范發展。另外,稅收優惠政策已成為政府鼓勵性政策的重要手段,為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力量支撐。
(3)需求型政策工具是政府對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產業的拉動力。其主要通過政府采購和開展試點示范,拉動再生產品市場內需,推動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產業發展。我國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產業發展的障礙因素之一是再生產品價格偏高,而政府綠色采購等保障措施提升了再生產品的競爭力,加快了產品推廣機制的建立,為資源化產業帶來機遇[1]。同時,政府打造試點示范城市,以點帶面發揮目標引領作用,有利于推動全國范圍內資源化進程。但現有需求型工具所占比重較少且較為單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化發展,難以調動再生產品市場積極性。
資源化過程涉及多方主體,通過協調全過程參與者的利益關系,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政策網絡。在政策網絡中,利益相關方通常包括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公眾。一方面,政府部門是政策網絡的核心節點,發揮著目標引領作用,但參與部門較多,全產業鏈主體歸屬不同,尚未建立起協同治理模式[10];另一方面,建筑生產企業、資源化企業和社會公眾均是政策網絡中的相關要素。建筑生產企業是建筑廢棄物產生的直接源頭,也是減少廢棄物排放最有效的利益主體。調整利益相關方之間的依存關系,正確管理各利益主體行為,有利于形成政府引導、企業自主、公眾參與的建筑廢棄物協同治理格局。
標準化體系、市場運作機制和綜合利用模式共同構筑了建筑廢棄物政策運行機制。標準化體系是政策機制合理運行的基礎,為其他機制提供了基礎保障[15]。現有政策多聚焦于處理體系維度,對再生產品市場的重視有待加強。同時,政府在處理、監管、評價、交易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行動,但結合政策具體內容,發現存在內容描述不明確等弊端。市場運作機制是政策運行的具體實踐。政府鼓勵社會資本投入,但政策預期與實際脫節的問題日益突出,市場化程度亟待提升。現階段,資源化利用技術的內生動力不足,現實問題倒逼政府調整運行機制,創新綜合利用模式。
通過扎根理論質性研究方法構建“政策目標-政策工具-政策網絡-政策機制”的政策支持模型。研究表明:建筑廢棄物資源化治理的政策目標歸結為環境保護、資源化利用和產業化發展;政府通過供給型、環境型和需求型三大類政策工具,系統地分析了當前政策組合的不均衡性特征,并通過政策網絡連結利益相關方,推動政策機制合理運行。
研究價值主要體現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理論價值是基于政策文件構建了建筑廢棄物資源化治理的政策支持模型。此外,基于政策工具視角歸納出供給型、環境型和需求型三大類政策,優化政策“工具箱”,并彌補了建筑廢棄物利益相關方視角的盲點。實踐價值是政策運行中的問題完全扎根于政策文件,各個維度問題的歸納都是通過扎根理論推演而來的,為建筑廢棄物資源化治理的政策實踐提供了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