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海陽 王少潔 秦瑞澤 崔鵬
(1.沈陽潤辰科技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035;2.南京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裝配式建筑作為建筑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環節,在縮短工期、提升質量、節能減排和改善勞動作業環境等方面比傳統現澆建筑具有更為顯著的優勢[1]。2022年,我國新建裝配式建筑面積達8.38億m2,較上年增長18.4%,占新建建筑面積的26.3%,標志著裝配式建筑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為適應我國裝配式建筑的快速發展和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預制構件(PC)生產企業得以快速發展。據統計,我國排名前10位的PC生產企業合計裝配式混凝土構件產量已達到333.14萬m3。盡管預制構件生產可以大幅度減少現場施工的工作時間和降低勞動強度,但是過程中從業人員面臨嚴重的職業健康風險,這些風險不僅包括噪聲、粉塵等環境排放產生的危害,還包括從業人員在進行某項生產作業活動中長期維持某一姿勢而導致的肌肉骨骼疾病[3]。隨著時間積累,這些問題對從業人員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將造成不可小覷的影響,進而降低預制構件質量,甚至引起項目整體的工期拖延和成本增加,降低整體工作效率,影響企業聲譽[4]。
為提升企業職業健康管理意識、降低職業健康風險,近年來,我國針對職業健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相關企業也相繼制定并執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OHSAS)標準和健康、安全與環境(HSE)體系,從政府和企業兩個層面規范職業健康管理[5-6]。PC生產企業同樣重視職業健康管理,制定相關文件和制度并嚴格實施。但是,由于裝配式建筑和傳統建筑業、制造業均有差異,當前研究多集中于識別預制構件生產階段存在的安全風險和闡明工人不安全行為致因,缺乏從系統和宏觀的角度分析構件生產階段從業人員職業健康管理現狀和影響因素。生產實踐中,企業對從業人員職業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不足,工人亦缺乏職業健康風險認知,防護措施不到位,從業人員面臨較大的職業健康風險[7]。綜上所述,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目前PC生產企業職業健康管理現狀進行調研,探明其影響因素和內在作用機制,并提出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促進職業健康管理有效運行。
基于《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45001—2020)和裝配式建筑預制構件生產特點,將PC生產企業職業健康管理影響因素框架劃分為6個維度,分別為組織文化建設、組織策劃管理、組織運行管理、組織檢查管理、工人行為意向和工人行為。此外,將職業健康管理績效作為最終考察結果。
組織文化建設是指組織從企業戰略規劃和企業文化等方面進行統籌考慮,在組織中形成職業健康管理的氛圍和文化[8],包含4個測量指標。
組織策劃管理是指組織在項目或管理活動運行前,根據危險源辨識、法律法規要求和管理目標方針,制定運行和檢查階段所需的實施步驟[9],包含11個測量指標。在問卷中具體體現為3個方面的問題。①危害識別和評估問題。針對每個具體的職業健康危害(如粉塵、噪聲、化學毒物等)設置一個問題,詢問組織是否意識到這種危害,并了解其對其潛在風險的認知程度。②危害影響調查問題。針對每個職業健康危害設計一系列問題,以了解組織員工在工作中是否經常接觸到這種危害,以及對他們的健康狀況可能造成的具體影響。例如:您是否在工作中接觸到粉塵、噪聲、化學毒物等?您是否經常感受到噪聲、振動、高溫等因素?這是否對您的聽力、身體舒適度、健康狀況造成了問題?③風險意識和保護措施問題。針對每個危害了解員工對相應風險的認知和他們所采取的保護措施。例如:您是否了解如何正確佩戴個人防護設備以保護自己免受粉塵、噪聲、化學毒物的危害?您是否了解如何遵循正確的操作規程以減少機械損傷、電擊傷的風險等問題。
組織運行管理是指組織根據策劃階段制訂的實施方案,有序開展職業健康管理工作,表現為組織為工人提供職業健康培訓教育、建立嚴格的崗位職責制度等[10],包含7個測量指標。
組織檢查管理是指組織針對運行階段發生的問題,改進和完善職業健康管理目標方針和實施方案,即通過監測和考察職業健康管理績效,評價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和日常檢查等管理工作的效果,包含6個測量指標。
工人行為意向是指構件生產工人實施職業健康行為的意愿強度,也是引導工人實施職業健康行為的動力[11],包含7個測量指標。
工人行為是指構件生產工人為保護自身職業健康所采取的有效預防干預措施[12],以防止職業病發生,包含5個測量指標。
本研究采用調查問卷形式將上述指標量化并用于后期結構方程模型。問卷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發放方式。線上通過聯系蘇州、上海、廣州、成都等城市的PC生產企業的項目經理,由項目經理負責向工人和管理層發放問卷。線下主要通過實地走訪南京市本地的PC生產企業,向受訪者集中發放問卷。問卷分為A、B兩類,除基本信息部分,各題項均采用Likert 5級量表進行打分。卷A面向構件生產工人發放,共計發放436份,有效回收341份,有效率達78.2%;問卷B面向PC生產企業管理人員,共計發放257份,有效回收197份,有效率達76.7%。綜上,職業健康管理影響因素測量指標見表1。

表1 職業健康管理影響因素測量指標
根據前述影響因素框架,本研究共設7個潛在變量,其中組織和工人指標作為外因潛在變量,職業健康管理績效作為內因潛在變量,外因潛在變量綜合影響并決定了內因潛在變量。綜上,總共提出12個正向作用的研究假設,結構路徑圖如圖1所示。

圖1 結構路徑圖
數據處理步驟如下:
(1)對獲取的數據進行缺失值處理。
(2)利用偏度和峰度兩個指標對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檢驗通過。
(3)運用Cronbach’s Alpha系數對樣本進行信度檢驗,7個維度的系數均大于0.7,表明變量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修正后的項與總計相關性(CITC)均在0.5以上,表明測量題項符合研究要求。刪除任一題項都不會引起Cronbach’s Alpha系數增加,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4)通過KMO檢驗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結果顯示,各測量題項的因素負荷量均大于0.5,且交叉載荷均小于0.4,每個題項均落到對應的因素上,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5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大多數的擬合指標均符合一般結構方程模型研究的標準。驗證性因子模型擬合指標表見表2。綜上,問卷的樣本數據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進行后續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表2 驗證性因子模型擬合指標表
在進行結構方程模型擬合度檢驗前,首先,需要通過違反估計檢查,判斷估計參數的標準誤是否為正,以及模型的標準化系數是否接近或超過1;其次,對模型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只有組織運行管理到職業健康管理績效這條路徑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剔除后,重新計算顯著性檢驗相關參數,所有路徑都滿足P值<0.05和CR>1.96,模型通過顯著性檢驗;最后,通過多種結構方程模型擬合指標,判定模型和數據之間的擬合度,確定最優模型。計算結果表明:修正模型的擬合指標滿足要求,具有良好的整體適配度,可以進行后續路徑分析,最優模型圖如圖2所示。同時,對初始假設進行驗證,發現除H9不成立,其余研究假設均得到驗證并成立。

圖2 最優模型圖
由圖2可知,組織文化建設、組織策劃管理、組織運行管理、組織檢查管理、工人行為意向和工人行為對職業健康管理績效的影響路徑共有12條。其中,組織層面由組織文化建設出發到組織運行管理的影響路徑共有4條,工人層面組織運行管理需要通過工人行為意向和工人行為間接作用于職業健康管理績效,共有3條路徑??梢姡M織層面的管理影響因素并不直接作用于職業健康管理績效,而是通過工人層面的管理影響因素起間接作用。工人作為管理主體,必須通過改變他們的行為和行為意向,才能有效提升職業健康管理績效。通過在AMOS軟件中將樣本數目設置為2000個,置信水平設置為95%,計算所有變量之間的直接、間接和綜合效應系數,標準化路徑效應表見表3。具體分析如下:

表3 標準化路徑效應表
(1)工人行為意向和工人行為是職業健康管理中最為重要的兩個環節,對管理績效的綜合效應分別為0.485和0.486,即這兩個環節每提高1個單位,分別會對管理績效產生0.485和0.486個單位的積極影響。
(2)組織層面的管理影響因素并不直接作用于管理績效,而是先通過運行期間的管理措施規范工人的行為意向和行為,再對管理績效產生影響。組織運行管理對工人行為意向和工人行為的直接效應分別為0.561和0.242,可見相比強制規范工人行為,組織應開展注重提升工人職業健康保護意識的活動,將職業健康理念貫徹于工人思想,由工人自發檢查并改正自身行為。
(3)盡管組織文化建設對管理績效的綜合效應相對只有0.155,但是其作為開展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礎,對形成良好的職業健康氛圍非常關鍵。組織檢查管理和組織運行管理之間的效應系數為0.405,表明組織在檢查階段每提高1個單位,就會對運行階段產生0.405個單位的正向作用,兩者之間存在較高的關聯性。組織策劃管理和組織檢查管理之間同樣具備較高的關聯性,策劃階段每提高1單位,就會引起檢查階段0.370個單位的變化,可見在策劃階段開展的各項工作對檢查階段具有重要意義。
(1)加強組織文化建設。根據分路徑因素分析,相較其他影響因素,領導作用更能推進組織文化建設。項目經理、安全總監和部門負責人等應最先意識到職業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對職業健康管理工作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帶動成員由配合管理工作轉向主動積極參與工作,將組織的文化轉化為成員的工作習慣。
(2)優化組織策劃管理。當前,我國建筑行業呈現重視安全風險、輕視健康管理現狀。研究團隊通過走訪南京典型的構件生產企業發現,噪聲、粉塵、電擊、機械振動等問題嚴重威脅工人職業健康。因此,在策劃階段組織必須對這些職業健康風險因素進行詳細周密的識別,避免遺漏,針對它們發生的概率和后果制訂全面的預防制度和措施。
(3)優化組織運行管理。組織應加強諸如培訓教育、監測危險源、組織體檢等管理工作的開展力度,這部分管理工作能夠有效提升績效收益。此外,職業病危害監測及評價管理制度有利于組織實時把控工人在生產作業時面臨的職業健康風險并及時做出調整。同時,建立健全職業健康檔案管理,為企業高效有序運行提供支撐。
(4)優化組織檢查管理。職業健康日常檢查制度對組織檢查管理的作用最為顯著,組織應加強這方面的管理,將日常檢查結果及時反饋給工人和管理人員,進而持續改進管理措施。應急救援、獎懲制度和績效評價都與工人的職業健康和經濟收益有著密切聯系,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工人的行為意向和行為選擇。政府也應加強對組織運行階段的監督和執法力度,實施明確的獎懲制度。
(5)端正工人職業健康行為意向。工人的職業健康行為意向對工人采取何種行為具有決定性影響作用。根據調研可知,目前工人對所處環境的危險源和相應的規避措施了解十分清楚,但對宏觀職業健康法律法規理解不全面,大多無法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健康權益。因此,應針對工人認知的薄弱環節加強宣傳和教育,定期開展職業健康講座、科普課堂等活動。
(6)加強工人職業健康行為。無論是主動學習職業健康相關知識、佩戴個人防護用品,還是積極配合和遵守職業健康管理,主動向上級或工友反饋意見,實施職業健康行為對職業健康管理績效有最顯著的提升。行為是意向的直觀體現,一方面,需要提升工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應加強管理,監督工人實施職業健康行為。
本研究在《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45001—2020)的基礎上,通過文獻綜述、調研和踏勘等方法構建了PC生產企業職業健康管理影響因素框架;基于結構方程模型提出研究假設和初始模型,對問卷數據進行一致性檢驗和擬合度檢驗,確定最優模型并驗證初始假設是否成立;分析職業健康管理影響因素的路徑,從企業、工人和政府三個層面為PC生產企業提升職業健康管理績效提供策略建議,為優化職業健康管理、減少職業病危害、保障工人健康權益提供參考。受時間和資源的限制,問卷樣本數量雖然滿足基本建模要求,但在未來研究中可以繼續擴充和豐富受訪者范圍,使模型結果更加趨于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