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揚 李奕萱 劉珺瑤 鄧小鵬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6)
在海外業務中,全球承包商常常遭遇政治和經濟的不穩定性,以及更為復雜、多元和無法控制的各類風險。過去幾年里,全球建筑領域的商業環境波動使得海外承包商在爭取工程、優化業績上擔負了更大的風險。全球經濟增長減緩導致承包商遭遇挑戰,一部分承包商甚至陷入舉步維艱的困境。
《Engineering News-Record》中文譯名《工程新聞記錄》,隸屬于美國McGraw-Hill公司,是全球工程建設領域最權威的學術雜志之一。ENR提供工程建設領域的新聞、分析、評論及各類數據,為建筑工程領域專業人士提供更加有效的專業幫助。基于ENR最新公布的信息及近些年的ENR信息,深度解析國際建筑行業現況和發展趨勢,為國際建筑市場中的中國大陸工程承包企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盡管面臨通貨膨脹、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缺口等問題,ENR發布的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工程承包商榜單數據顯示,其海外市場收入同比增長7.7%,達到4285億美元。這些公司表示,存量項目尚且穩定,但工程項目成本的增加可能會導致新的問題和困境。
根據海外市場實現的項目承包收入,ENR會對各家國際承包商進行排序,以比較各自在國際工程建設項目中的市場地位。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的海外市場總收入達到4285億美元,年增率為7.7%;本土市場總收入達到17 281億美元,年增率為3.6%;總承包收入達21 567億美元,年增率為4.4%。詳細數據見表1。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較多,這反映出市場對未來的積極期待。
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的營業收入總額高達21 567億美元,同比增長4.4%,其中,本土市場收入17 281億美元,同比增長3.6%;海外市場收入4285億美元,同比增長7.7%。
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平均營業收入17.1億美元,排名前54位的國際承包商均達到這一水平,占榜單總數的21.6%。與上一年相比,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海外市場收入水平有所提升,經營情況更好。
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榜單中,海外市場收入排名第一位的是法國萬喜集團,為356.58億美元,其營收重點為交通工程,占其全部經營項目的48.2%。榜單全球10強國際承包商中,有6家國際承包商具有相同特征,即主要經營項目為交通工程項目。
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榜單中,排名靠前的中國大陸企業是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其海外市場營收達235.27億美元,排名第三。
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榜單中,只有8家的海外市場總收入超過100億美元,其中有3家中國大陸企業;有63家企業海外市場總收入在10億~100億美元;有141家在1億~10億美元,占比56.4%。
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榜單中,排名第250位的是美國龍切利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市場營業收入為0.22億美元。該企業為新上榜企業,該數額相比上一年度榜尾數額有大幅下降,表明入榜門檻有所降低。
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盈虧情況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實現海外市場盈利的有141家,而經營情況消極、出現虧損情況的有14家;本土市場情況也較為接近,實現盈利的有148家,經營虧損的有15家。不論是在海外市場還是本土市場,實現盈利的國際承包商數量同比都有所下降。
表2 2022年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盈虧情況
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業務領域分布情況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主要收益來源為交通運輸、房屋建筑和石油化工領域,這三個傳統領域營業收入占總收入的68%。其中,房屋建筑的收入占比有所下滑,為21.4%;交通運輸和石油化工的收入占比分別為33.3%和13.3%。另外,制造業、工業和電信設施建設的收入和占比均有所增長,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市場需求的新趨勢。
表3 2022年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業務領域分析情況
1.4.1 區域市場組成
根據ENR對全球承包市場十大主要區域的劃分及2023年度數據,歐洲市場為第一大營收市場,達1 127.6億美元,占比26.3%;其次為亞洲市場,收入為838.8億美元,占比19.6%,美洲市場收入為559.1億美元,占比13%;中東地區市場收入為499億美元,占比11.6%;非洲地區市場收入為480.9億美元,占比11.2%;拉丁美洲市場收入為272.6億美元,占比6.4%;澳洲市場收入為253.6億美元,占比5.9%;加拿大市場收入為239.1億美元,占比5.6%;加勒比群島市場收入為14.4億美元,占比0.3%;南北極地區收入只有47.7萬美元,占比微小。與上一年相比,盡管歐洲市場有所收縮,但仍為最高收入市場;亞洲、美國市場收入和占比同時增長;歐洲、中東和非洲市場占比有所降低;雖然拉丁美洲、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市場收入和占比均較低,不屬于主要市場,但仍有所增長。
1.4.2 所屬國家及地區分布
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所屬國家及地區情況見表4。
表4 2022年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所屬國家及地區情況
從表4可以看出,與上一年相比,中國大陸企業共有81家,增加2家,再次成為入榜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或地區。同時,歐洲市場有41家,土耳其有40家,美國有39家企業。從整體上看,亞洲市場企業總數為105家,大幅超過歐美市場企業數量。按照國家或地區統計,歐洲市場在海外市場的收入占比最高,達到45.8%。而81家中國大陸企業共實現1179.3億美元的海外市場營收,其中收入同比增長,但占比有所下降。
在中東、亞洲和非洲市場,中國大陸企業的收入最高,分別為177.8億美元、454.6億美元和303.1億美元;在大洋洲、美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市場,歐洲企業的收入最高,分別為180.7億美元、426.9億美元和129.8億美元。歐洲企業和中國大陸企業在經營區域的側重上有所不同,中國大陸企業受“一帶一路”倡議導向,更加關注中東和亞非市場,歐洲企業則更傾向于美洲、大洋洲及拉丁美洲市場。
近10年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海外市場收入情況見表5。近10年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海外市場收入情況如圖1所示。結合表5和圖1,可以直觀地看出國際承包市場的經營波動情況。
圖1 近10年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海外市場收入情況
表5 近10年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海外市場收入情況
根據表5數據可知,2017年以來,多重不利因素直接導致海外收入驟減,其中2020年降幅達11.14%,市場處于低迷狀態。然而,2023年度國際工程承包市場呈現恢復趨勢,海外市場營收反彈,增長率達7.69%。從海外市場收入總額增長率來看,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呈現反彈和恢復態勢。但目前來看,全球經濟總體呈現下行態勢,加上通貨膨脹、技術型人才短乏、國際供應鏈風險增加等多種因素,以及地緣政治危機和國際摩擦,國際工程承包市場未來走勢仍充滿不確定性。
面對情況復雜的市場環境,國際承包商首先需要提升自身能力,增加市場競爭力,以克服潛在風險。為應對不確定性,穩定的合作關系十分必要。要更加注意對企業聲譽的維護,避免突發輿情風險。鑒于國際文化的多樣性,海外派駐人員要積極學習并理解不同地域及業務領域的差異性,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把握先機。在國際工程項目建設方面,承包商成本控制能力的重要性日漸凸顯,需要重視對融資能力和財務能力的培養。此外,對技術的創新改良仍是企業面對市場不確定性時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積極自我革新。
從地區來看,2023年度全球10強國際承包商中,有6家來自歐洲,4家來自中國大陸。
從行業領域來看,交通運輸業的投資熱度較高,10強中有7家對交通運輸業的投資占比較高,而以房屋建筑業為主要經營方向的有3家,特別是瑞典斯堪斯卡公司,它們在交通運輸和房屋建筑兩個領域的投入相當接近,其他國際工程承包商則各有明確的營業重點。
從經營地區看,中國大陸企業更關注中東和亞非市場,歐洲企業則更偏向美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市場。在中東、亞洲和非洲市場,中國大陸企業營業收入最高;在大洋洲、美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市場,歐洲企業營業收入最高。
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中,中國大陸企業有81家,其中新進入榜單的企業有7家,分別是威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市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中鋁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瑞林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通州四建集團有限公司。2023年度和2022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中國大陸企業榜內排名變化及海外收入情況見表6。
表6 2023年度和2022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中國大陸企業榜內排名變化及海外收入情況
從表6可以看出,排名前三位的中國大陸企業海外市場營業收入均超過100億美元,且企業間的營收差距明顯,營收主力為各大央企和國企,排名中也有不少民營企業和地方企業。
盡管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的海外市場營收達到235.27億美元,但相較排名第一位的法國萬喜集團仍有差距,而綠地大基建集團有限公司的海外市場營收并不高,但仍然能進入250強榜單,可以看出中國大陸企業國際工程承包市場競爭力正在增強。
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在行業領域10強榜單中,中國大陸企業未能進入電信行業10強榜單,但在其他行業10強榜單中都有列位。
在全球交通運輸工程領域10強榜單中,中國大陸企業有3家,分別是占據首位的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六位的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以及排名第八位的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在房地產建筑工程項目領域10強榜單中,中國大陸企業占據兩個席位,分別是排名第二位的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和排名第七位的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在電力工程建設領域10強榜單中,中國大陸企業有4家,分別是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及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該領域是中國大陸企業入榜較多的領域。在全球制造業工程建設領域10強榜單中,中國大陸企業有2家,分別是排名第二位的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和排名第三位的中國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工業建設領域10強榜單中,中國大陸企業有2家,分別為排名第三位的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和排名第五位的中鋼設備有限公司。在全球石油化工項目領域10強榜單中,中國大陸企業有2家,分別為排名首位的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與排名第四位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在全球水利設施建設工程項目領域10強榜單中,中國大陸企業有2家,分別是排名第三位的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和排名第九位的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在排水及廢物處理領域10強榜單中,中國大陸企業有2家,分別是排名第八位的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和排在榜尾的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從行業分布來看,中國大陸企業海外承包市場在交通、電力領域表現強勢,在其他領域也有較強的競爭力。從排名情況來看,除電信領域,幾乎每個榜單都有中國大陸企業進入前三。總體來看,中國大陸企業的實力穩步提升,對國際市場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市場角色愈發重要。
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在區域市場10強榜單中,中國大陸企業在各個區域都有較好的表現。
中國大陸企業在亞洲和非洲市場的表現亮眼,在亞洲市場10強榜單中占據7位,分別為名列首位的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二位的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四位的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六位的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八位的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九位的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及排名第十位的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在非洲市場10強榜單中,中國大陸企業入榜有6家。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榮登榜首,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二位,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名列第三位。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排名第五位、第六位和第十名位。
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市場10強榜單中,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四位,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八位,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九位。
在中東市場10強榜單中,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一位,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六位,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九位。
在歐洲市場10強榜單中,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八位,其他企業未在該市場上榜。
在大洋洲市場中,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排行第二位,未有其他中國企業上榜。
在美國和加拿大兩大市場10強榜單中,中國大陸企業未能進入榜單,表明該區域市場影響力有待提升。
從區域排名及入圍企業數量分布來看,中國大陸企業的市場重心在亞洲和非洲市場,在歐美市場的優勢有待加強。
近5年全球10強國際承包商排名變化見表10。
從表7可以看出,自德國霍克蒂夫公司和英國德希尼布美信達公司退出全球10強后,2021年度榜單10強企業開始趨于穩定,排名逐年提升的法國萬喜集團終于榮登2023年度榜首,而西班牙ACS集團在守擂4年后被法國萬喜集團擊敗。在中國大陸企業中,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的排名十分穩定,而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的排名逐年穩步提升,而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排名出現下滑。從整體排名變化情況來看,10強承包商的實力都相當強勁,出現巨大變化的可能性較小。
表7 近5年全球10強國際承包商排名變化
在全球10強承包商中,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和西班牙法羅里奧集團公司在榜尾競爭,前者需要穩扎穩打、逐步拉開差距,謹防被新老對手擠出10強。近幾年,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一直是中國建設工程企業在國際工程承包市場上的領軍企業,目前最大的競爭對手仍是法國萬喜集團和西班牙ACS集團,這兩家企業雖然排名接近,但海外經營收入相差100億余美元,想要補齊差距仍需努力。
近5年進入全球250強中國大陸企業情況見表8。
表8 近5年進入全球250強中國大陸企業情況
過去5年,除2020年稍有回落,中國大陸企業進入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榜單的數量逐年上升。受疫情等因素影響,2020年海外市場營業收入急劇下滑,但近年來已逐步反彈。盡管現在的收入水平尚未恢復到疫情前,但中國大陸企業的市場韌性和盈利能力表現優秀。在全球形勢不穩定、經濟狀態不佳的大環境下,中國大陸企業有足夠的實力應對市場未知性。從表8可以看出,中國大陸企業的實力在不斷提高,在應對和化解國際市場政治風險和經濟風險方面有系統性策略,整體發展趨向良好,前景樂觀。
近5年進入全球250強的中國大陸企業區域市場占比情況見表9。可以看出,亞洲/大洋洲、非洲及中東市場依然是中國大陸企業最重要的區域市場;在歐洲市場的表現略有下滑,但較往期數據仍有明顯進步,值得期待;美國、加拿大和拉丁美洲/加勒比市場競爭相對乏力。
表9 近5年進入全球250強的中國大陸企業區域市場占比情況
2023年度全球250強國際承包商榜單顯示,盡管海外市場業務收入同比有所回升,但仍然顯著低于疫情前水平。
2023年全球供應鏈重構加速,一些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主動或被動做出調整和應對。除對原有相對落后的交通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為適應外貿網絡的基建調整改造也在加速,因此,交通運輸為全球承包工程市場提供更重要的業務支持。交通運輸是國際承包工程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原有公路的改造升級,還是新開通的跨海鐵路、隧道,追求更快捷、更安全的空間移動方式始終是經濟社會發展升級的重要內容,能夠產生明顯的促進效應。
當前統計信息揭示了中國承包商逐漸增長的競爭力。在應對日趨激烈的競爭和瞬息萬變的國際承包市場時,中國承包商需要進一步培養核心競爭力,增強自身市場優勢,同時要拓展競爭力相對弱勢的行業或市場潛力,不斷改善劣勢,轉變發展策略,積極進行技術創新,促進合作,并提高在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參與度,以持續挖掘更多高利潤市場和行業。
在國際工程承包市場中,中國大陸企業積極爭取“一帶一路”項目資源,通過國企和民企合作,形成利益共贏的格局。從榜單排名及統計數據來看,大型國有企業、中央企業仍是中國承包商在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工程承包的主要力量。同時,中國還有許多工程建設類民營企業有“走出去”的意愿和走向世界的需求。企業間采取聯合體組團的方式進入海外市場,建成互利共贏、風險共擔的聯合體系,通過合作的方式共同應對外部競爭壓力,能大大減少風險,避免陷入惡性競爭,有效保障企業利益;同時,能提高中國承包商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和地位,強化國際市場競爭力。
疫情后,國際沖突不斷,地緣政治風險愈發明顯,尤其對于在中東、亞洲區域有大量市場份額的中國承包商而言,它們可能會受到直接影響,這對抗風險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將帶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