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焯 任鳳儀 李曉 劉玉環



摘 要:人類活動導致下墊面發生變化,黃河天然徑流量的系列一致性受到影響,難以支撐流域現狀條件下的水資源配置。以黃河中游下墊面變化劇烈、天然徑流量減少程度顯著的典型支流無定河為例,采用曼-肯德爾檢驗法和年降水徑流雙累積曲線法對天然徑流量系列一致性進行判別,采用降水徑流相關法開展現狀下墊面條件下的一致修正,修正結果表明,白家川斷面現狀下墊面條件下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9.58 億m3,較第二次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簡稱“二調”)成果減少1.93 億m3,減少幅度為16.8%。將上述方法推廣至黃河流域,分析得出黃河流域現狀下墊面條件下天然徑流量為490 億m3,較天然時期下墊面條件下580 億m3 減少了15.5%,較“二調”下墊面條件下534.8 億m3減少了8.4%。
關鍵詞:天然徑流量;一致性修正;無定河;水資源調查評價
中圖分類號:TV211.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 j.issn.1000-1379.2023.007
引用格式:李焯,任鳳儀,李曉,等.黃河流域天然徑流量還原及一致性處理方法研究[J].人民黃河,2023,45(12):37-40,134.
0 引言
水資源調查評價是摸清某一地區或流域水資源的數量、質量、時空分布特征、開發利用狀況、供需發展趨勢等“家底”的基礎性技術工作,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水資源剛性約束”“四水四定”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抓手,是開展水資源規劃配置、貫徹《黃河保護法》的基礎支撐。在“第三次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中對黃河流域評價時發現,自2000 年以來,黃河中游山陜區間各支流的天然徑流量呈顯著減少趨勢。初步分析其原因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流域天然下墊面條件發生了改變,使原有的徑流規律發生變化,導致2000 年前后天然徑流量系列的一致性受到較大影響。因此,需要開展現狀下墊面條件下的一致性分析和修正,才能支持當前及未來一定時期內的水資源優化配置和可持續開發利用[1] 。
影響河川徑流的主要因素包括降水、下墊面和人類活動3 個方面,劉昌明等[2] 基于還原過經濟社會用水的黃河徑流量,采用流域水熱平衡方程,分析了降水、蒸發、下墊面對徑流變化的影響。王國慶等[3] 采用RCCC-WBM 水量平衡模型定量計算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嵐河徑流變化的貢獻率。孫美平等[4] 從線性趨勢、突變、周期等角度,分析了疏勒河流域氣溫、降水、冰川等對徑流變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