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是我國最早孕育文明的地區,在漫長的中華民族發展史中,黃河不僅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了物質基礎,也逐漸成為激勵中華兒女不斷前行、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當今時代,國家大力發展文化事業,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蘊含幾千年歷史的黃河文化,理應成為國家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了解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意義重大。高等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最高層次,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研究與傳承黃河文化精神內涵的重要陣地。
由昝勝鋒、趙傳新、吳紅著,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黃河文化:產業生態學觀察》一書共有三篇六章內容。第一篇包含兩章內容,從黃河文化之本到黃河文化之魂,將黃河文化置于發展變化的根源中探討其發展流變、資源屬性及內涵,展現了新時代黃河文化的新內涵;第二篇用兩章篇幅介紹了推動黃河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包括構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打通全領域產業鏈和供應鏈、構建幸福產業生態圈、創建黃河文化創新共同體等;第三篇用具體案例展現了黃河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經驗,并聚焦黃河文化生態考察、資源賦存及形態,提出了黃河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研究路徑。
黃河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在新時代發展文化事業和激勵中華兒女的思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具有重要意義,梳理黃河文化發展歷史,可知其精神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流經九個省區,全長5000 多千米,最終注入渤海,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充沛的黃河水和肥沃的黃土地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提供了物質基礎,在繁衍生息的過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水的哺育下,豐富燦爛的黃河文明逐漸形成,為周邊民族所認同并開始內遷。在長達千年的遷徙過程中,各民族及其文化在此匯聚,最終形成了更為燦爛且多元的黃河文化。黃河流域敞開胸襟,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納世人,具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在當今時代,其精神仍在激勵并引導著每一個黃河兒女以開放、包容的態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第二,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黃河從青藏高原而下,最終注入渤海,在數十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不斷匯集,經歷了多種地貌,呈現出不畏艱難、奔騰不息的氣勢,這種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也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種精神始終伴隨著黃河兒女,成為黃河兒女乃至各族人民的重要精神力量。黃河自古以來頻繁泛濫,數次改道,歷代都有治理黃河水患的記載,從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治黃工程建設,無數黃河兒女與黃河水患進行抗爭,展現了黃河兒女數千年永不停息的拼搏精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到列強入侵,在民族危機時刻,中華兒女發揚了黃河文化中自強不息的精神,經過多年奮斗,頑強拼搏,最終打敗了侵略者,實現了民族獨立與民族解放,逐步走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時至今日,黃河文化中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仍在鼓舞著中華兒女奮勇前進,創造新的輝煌。
第三,同根同源的民族思想。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團結的大家庭,各民族相扶相助,在奮斗中推動國家不斷發展。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漢民族和各少數民族的交融之地,在交融和碰撞的過程中共同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無數輝煌成就。在民族交融過程中,各民族始終秉持著同根同源的思想意識,相互學習,共同發展。尤其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屢次遭受列強踐踏,生死存亡之際,在同根同源民族思想的指引下,各民族精誠團結,共同抵御外敵,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奮斗。洪洞大槐樹尋根問祖、高平炎帝陵祭天祈福等都具有中華民族同根同源民族思想的象征意義。時至今日,同根同源的民族思想仍是中華民族奮勇前行、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中華兒女始終團結創造更多輝煌燦爛成就的不懈動力。
第四,滋養萬物的奉獻精神。黃河在79.5 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滋養了上億人口,流經地域多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域,其在水量不充足的情況下,仍然誕生了豐富多元的文化,例如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黃河雖然默默無言,但其滋養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養育著萬千百姓,為黃河流域人民的生存發展奉獻著自己的一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黃河流域修建了眾多水電站,更能為人們貢獻清潔電能,而且黃河流域蘊藏豐富的煤炭資源,約占全國煤炭儲量的一半,為全國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正是黃河的無私奉獻,使黃河文化飽含滋養萬物的奉獻精神,并對黃河兒女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引導黃河兒女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第五,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在漫長的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黃河流域始終站在全國前列,引領國家潮流,中國古代諸多王朝定都于此,黃河流域的西安、洛陽、開封等都是多個朝代建都的城市。黃河流域地理位置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黃河文化不斷創新且始終保持領先地位。四大發明皆發源于黃河流域,并且在發展中不斷演化,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起點古都西安,也是黃河流域的重要城市。新時代,黃河流域各省區在黨的領導下,立足現實,結合各省區的實際情況和資源優勢,大力挖掘當地的黃河文化資源,將傳統資源優勢和深厚的文化資源相結合,不斷創新地區經濟發展道路,逐漸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發展、物質資源和文化資源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路。例如,山西在煤炭資源優勢的基礎上逐漸轉型,將當地文化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創新點,不斷創造經濟發展新動力。
黃河文化具有豐富且深厚的精神內涵,在當代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價值。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是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陣地,在高校中傳承黃河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四個方面介紹黃河文化精神內涵在高等教育中傳承的基本策略。
第一,加大對黃河文化的研究力度。高等院校在學術研究上優勢顯著,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最高層次,將其作為黃河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具有顯著優勢。高等院校可以組織相關教師組成研究團隊,對學校所在地的黃河文化進行研究,深入黃河流域各地區,探尋文化古跡、歷代古建,與黃河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交流,收集資料,形成研究報告,并將此作為高等院校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同時,高等院校要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與當地文化保護單位、文旅部門、旅游公司等建立合作關系,將黃河文化精神內涵以數字化、實體化、文化活動等形式表現出來,使其成為傳承黃河文化的重要載體。此外,在對黃河文化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高等院校的文化研究者要重視梳理黃河文化的發展歷程,探索黃河文化的發展脈絡,深度挖掘黃河文化精神內涵,契合大學生生活的實際需求,以便其在大學生群體中進行傳承和弘揚。
第二,豐富黃河文化的宣傳手段。高等教育在傳承黃河文化精神內涵的過程中,要使用多樣化的宣傳手段和渠道,使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能被廣大青年大學生所了解和熟知。首先,高等院校要發揮傳統媒體的廣泛性和新媒體資源的便捷性等優勢,使之形成宣傳合力,將黃河文化精神內涵用板報、公眾號、小影片等方式進行宣傳,以大學生喜愛的形式,擴大黃河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其次,高等院校可以組織教師和學生成立黃河文化宣講團,不僅要在大學生群體中進行宣傳,而且要走出校門到社會中宣講,在擴大黃河文化社會影響力的同時,發揮高等院校對黃河文化的傳承作用;最后,高等院校還可以通過自身的影響力,通過招生宣傳、學術研究等手段強化其對黃河文化的宣傳力度,增強黃河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乃至社會公眾中的影響力。
第三,構建黃河文化課程體系。傳承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高等院校要發揮教育的基礎功能,將黃河文化當作專門課程,構建以黃河文化為基礎的課程體系。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視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在教學中的作用,根據相關文件的要求,結合各專業的特點,設置黃河文化的相關課程。例如,在歷史專業設置黃河文化發展歷程課程,在政治專業設置黃河文化思政課程等。同時,從事高等教育的教師要深入了解黃河文化深厚的精神內涵,將其納入所授的專業課程內,將其當作黃河文化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提高專業課程的文化程度,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第四,開展黃河文化傳承活動。在高等院校中傳承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需要通過組織豐富多樣的活動來實現。高等院校可以依據大學生思維活躍、樂于參加活動的特點組織黃河文化系列展出活動,并通過講座、影片、征文等形式調動大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向青年學生傳授黃河文化知識,使大學生自覺成為傳播黃河文化的生力軍。同時,高等院校要發揮學生團體的優勢,將黃河文化當作學生團體活動的主題,使學生在自我創建活動中以多元方式呈現黃河文化,使這些活動成為傳承黃河文化的重要途徑。此外,高等院校要結合與黃河文化有關的節日,組織黃河文化傳承活動,通過與社會文化機構合作,增進大學生對黃河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的同時,擴大黃河文化的社會影響力,使高等教育成為傳承黃河文化的重要陣地。
綜合上述,黃河深厚的歷史文化根植在廣袤的土地上,鐫刻在每一個黃河兒女的靈魂深處,并長久地影響著每一個中華兒女。黃河文化深刻的精神內涵,在當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充分挖掘這一文化精神的時代價值。在黃河文化悠久的發展歷程中,黃河文化逐漸形成了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同根同源的民族思想、滋養萬物的奉獻精神、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豐富的黃河文化精神內涵,對當今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高等教育要承擔傳承黃河文化的職責,加大對黃河文化的研究力度、豐富對黃河文化的宣傳手段、設置黃河文化課程體系、開展黃河文化傳承活動,將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傳承下去,使青年大學生成為主要傳承者,實現黃河文化創新發展。
基金項目:校級重點課題“城鄉學前教育一體化視域下高校引領鄉村幼兒園發展的個案研究———以銀川市S 高校為例”
作者簡介:王美玲(1977—),女,寧夏銀川人,寧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學、中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