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記憶角度出發,增強現代人對黃河文化的理解和認知,讓更多人認同黃河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價值,是黃河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中原黃河文化產業化發展研究》一書從不同視角分析了黃河文化產業的相關內容,深挖中原黃河文化的內涵,研究了中原黃河文化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提出了中原黃河文化產業化發展方向,以期實現黃河文化資源的產業化轉變,從而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該書共分八章:第一章講解了黃河產業的概念,解讀了黃河產業化發展的內容;第二章分析了中原黃河旅游產業的價值及發展路徑;第三章從創意產業視角講解中原黃河創業產業發展的意義及其面臨的困境,并探索了“黃河+創意”的發展形式和發展路徑;第四章分析了中原黃河遺址遺產的分布情況及產業化發展路徑;第五章立足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背景,分析了黃河治理觀念的演化過程,提出了中原黃河生態化發展策略;第六章分析了黃河會展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第七章和第八章講解中原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并研究了數字化發展的可能性,為黃河產業發展提出了新思路。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祖先在利用、開發、治理、崇拜黃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黃河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黃河文化內容得以不斷豐富、形式得以創新,已經深入到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思想中,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舉止。在如今的社會背景下,政府可以從文化記憶視角入手,深挖黃河文化的發展變遷、資源屬性、文化內涵、時代價值等,結合文化變遷和傳播的規律,構建黃河文化傳播機制,形成完善的宣傳格局,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其一,重視黃河文化宣傳工作,提高人們對黃河文化的認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人們對黃河文化缺乏深入認知和系統了解,對其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認識不足,使得很多優秀的黃河文化形式面臨著消失的風險。因此,政府必須注重黃河文化的宣傳工作,加大黃河文化宣傳力度。文化記憶是指人類的歷史遺跡、傳統風俗、社會習慣等被傳承和保留下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黃河文化是我國特有的文化標識,黃河文化遺產更是獨特的文化符號,這些標識和符號都是文化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可以將這些內容進行整理,利用黃河文化的特色元素設計出類型豐富的黃河文創產品,以文創產品為載體宣傳黃河文化,從而創新黃河文化的傳播方式。同時,政府也可以利用網絡、新媒體技術等,將黃河文化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傳播,從而擴大黃河文化的影響力。比如,可以建立黃河文化博物館,收集當地的史料、文物古跡、非遺文化等,并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黃河文化體驗游,使人們能夠直觀地感受不同歷史時期黃河文化的內容。此外,政府可以通過短視頻、圖文的方式在抖音、微信、微博等平臺上宣傳黃河文化,擴大黃河文化的影響范圍。
其二,結合當前的社會背景,在大眾視野下重新解讀黃河文化。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條件、生活方式不同,文化的內容也有所不同,要想更好地繼承和傳播黃河文化,政府可以立足于當今的社會背景開展工作。具體以黃河文化為基礎,積極探究多業態融合發展的方式,利用新業態解讀黃河文化的具體內容,傳播黃河文化。同時,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強多方聯動,推動黃河文化產學研深度融合。比如,政府可以大力推進黃河文化研學活動,聯合制造業、旅游業等打造“黃河文化萬里行” 的研學活動,讓人們在觀賞黃河宏偉自然風光、感受黃河遺產魅力的基礎上深入體驗黃河文化。此外,政府可以結合生態惡化的背景,重點考察黃河文化的生態理念,在黃河文化中尋求治理環境、保護生態的經驗和智慧,賦予黃河文化新的時代價值,從而擴大黃河文化的社會影響力。
其三,整合黃河文化資源,打造國際化的黃河文化品牌。講好黃河文化故事是傳播黃河文化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從黃河文化出發,深挖黃河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分析黃河文化與其他河流文化的差異,打造黃河文化品牌,并通過利用黃河文化品牌的獨特標識,講好黃河故事,傳播黃河文化。政府要對黃河文化進行系統的挖掘和保護,對黃河遺產進行梳理,分析其實際內容、獨特內涵和具體價值,并探究黃河文化傳承的具體方式,然后針對性地提出黃河文化傳播的策略。黃河文化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政府需要構建整體聯動的文化管理模式,建立全面協調的黃河文化管理機制,對黃河流域的文化傳承工作進行統籌規劃,并將黃河文化的內容、遺產等進行整理,建立權威性的黃河文化數據庫,從而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傳播黃河文化。此外,政府還要重視黃河文化的國際化傳播,增強黃河文化的國際知名度。
作者簡介:劉婭琴(1998—),女,安徽池州人,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