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亮
新聞記者作為連接黨和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要充分發揮溝通作用,始終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這也是成為優秀記者的關鍵。具體來講,就是在新聞宣傳工作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承擔起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職責和使命。
主流媒體新聞記者想要提高核心競爭力,就要在平時的工作中講好黨的故事、傳播黨的聲音,為黨“站好崗”、為人民“放好哨”。既及時準確地傳播黨的聲音,又客觀真實地反映民生民情,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腳下沾滿泥土,心里裝著百姓。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記者想獲得一手鮮活的新聞素材就必須深入一線、深入基層、深入街頭巷尾、深入田間地頭,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堅定依靠人民群眾,開展深度的調研和采訪。從本質上說,新聞記者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就需要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全方位、立體化地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唯有帶著真情,才能點燃共情,才能采制出一批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的優秀新聞作品。
在日常采訪工作中,筆者除了關注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重大經濟發展、重大新聞事件,還要經常走基層、蹲點報道,走進社區、農村,關注社區養老、志愿服務、生產建設等方方面面的社會生產生活細節,在采訪報道中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向基層傾斜。例如,《社區里的“餃子宴”》《歡度重陽節濃濃敬老情》《新春走基層·新時代的美好生活:韓來意的幸福晚年》《全媒觀察·祝家大集:承載百年煙火裝滿鄉愁滋味》等一批關注民生發展和百姓生活的新聞作品產生較強的傳播效果和廣泛的社會關注。一次次采訪實踐讓筆者深深懂得,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動真情,報道才能受關注、有反響,從而有收視、有流量。面對媒體融合席卷而來的浪潮,主流媒體的收視率、收聽率、發行量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拋開行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包括記者在內的新聞從業者,還需要全方位深入思考,多問問自己:平時的策劃、選題、視角有沒有對準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多一些思考與行動,一些問題會有更好的答案和解決方案。
如何把一個新聞線索、新聞選題,制作成一則或一系列新聞報道,產生重大反響,收到預期效果?這就需要著手進行深度新聞策劃。在全媒體時代,新聞策劃能力依舊是新聞記者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所謂新聞策劃主要是指新聞采訪策劃,指新聞工作者在采訪前期為了達到一定宣傳與傳播效果,對新聞報道進行全面、系統、精心的設計與規劃。通俗地說,是指新聞記者對將要采訪的選題和題材所作的事先謀劃或籌劃。新聞策劃是對新聞傳播活動和最佳效益的謀劃,是系統、全面、深入地把看似孤立發生的新聞事件、客觀事物串聯成整體的活動過程。做好新聞策劃是新聞記者敏銳快速發現新聞背后新聞能力的體現,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腦力活動。做出一個成功出彩的有影響力的新聞策劃需要記者具備豐富的從業經驗和多年的新聞閱歷。大型新聞策劃靠一名記者“單槍匹馬”難以勝任,還需報道團隊發揮頭腦風暴,發揮集體智慧,開展調研分析,進行綜合考量,新聞策劃可以說是一項有層次的系統工程,
新聞策劃要有針對性的題材,具體可以分為重大新聞事件報道、階段性成果報道、先進典型報道等。新聞策劃的選題應準、切口要小,采訪時間安排、報道密集程度、時段的安排等都要有序規劃。值得一提的是,新聞策劃要尊重客觀事實,新聞記者作為新聞事件的觀察者和傳播者,不能過度介入新聞事實本身,要嚴格區分新聞策劃與策劃新聞的區別。
筆者所在的沈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為喜迎黨的二十大,策劃了《非凡十年·振興潮頭看沈陽》大型系列報道,分別從科技創新、國企改革、對外開放、營商環境、城市建設、健康醫療等關乎國計民生的十大領域進行團隊調研采訪,以“小切口大視角”的方式謀篇布局,通過生動的事例、翔實的數據、鮮活的采訪以及先進的技術,從10 個不同側面,反映10 年來沈陽在改革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方面的巨大變化和生動畫卷,借助沈陽廣電全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在遼沈地區產生了積極社會反響和很好的傳播效果。
此外,由筆者策劃的《金秋“豐”景看沈陽》報道,獨辟蹊徑,改變以往在大地中直接報道秋收景象的做法,選取了沈陽市渾南區百年祝家大集特色農產品上市的視角,把農戶豐收與市民消費相結合,吸引了很多觀眾關注的目光。《特色農產品上市金秋時節逛大集》融媒報道不僅由遼沈地區主流媒體播發,還被央視、人民網、中國經濟網等央媒轉發,形成了國家、省、市的矩陣報道,在全國范圍內產生較好的傳播效果。
在全媒體環境下,沒有策劃就沒有精品。沒有新聞策劃,記者就很難在日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報道出亮眼的作品,新聞策劃能力已經成為提升記者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全媒體時代,無論是新興媒體還是傳統媒體的新聞記者應具備受眾意識和用戶思維,只有爭取更多的受眾才談得上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擴大。全媒體時代,移動互聯網技術加快了受眾行為和需求的變化,受眾從被動型轉變為主動型、從互動型轉變為參與型、從大眾化轉變為個性化、從信息獨享轉變為信息分享。如今,從學前兒童到耄耋老人,都成為全媒體時代的受眾,他們接收新聞和信息的渠道更加豐富、選擇更加多元、時效更加快捷。各種媒介不僅在內容、渠道、形式、功能等領域深度融合,還把大家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充分調動起來,因此,多種介質的交互傳播為受眾提供了細微化、形象化、系統化的信息資訊。堅持移動優先、內容為本,成為新聞記者在媒體融合過程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全媒體時代的新聞作品如何能第一時間快速傳遞給受眾而又被他們接受,是記者在新聞策劃、采訪和制作的全鏈條中要通盤考慮和關注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記者應該把受眾視為積極的“人”而不是消極的“物”。這就需要新聞作品既快又好,“食材”新鮮、“味道”可口,不僅有新品更要有精品,搶頭條、挖獨家,對于受眾關注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新聞記者只有不斷充電學習,及時掌握社會發展的脈搏,與時俱進、加快轉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并廣泛涉獵社會各行各業,堅持每天讀書看報,及時學習和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借助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廣泛獲取有價值的知識和最新的信息,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才能及時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只有這樣,做出的報道才能更加客觀全面、理性、專業、有文化、有溫度、有內涵。被知識和理論武裝的記者,才能在繁雜信息和復雜事物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目光。采訪到老學到老,成為一名學者型、創新型的記者,在學習積累中不斷創新突破,才能在漫長的新聞職業生涯中擁有可持續的競爭力。
筆者是在時政新聞欄目負責科技戰線的全媒體記者,在日常的工作中,為了突破就事論事、結構單一的報道模式,經常會在采訪中、工作之余,借助相關會議、互聯網、報紙、期刊等途徑收集國家、省、市、區等關于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技術轉移、產學研合作領域的材料和信息,鉆研學習,擴充完善自身的科技知識,為日常采訪提供充足的養分補給。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推進,以移動互聯網為技術支撐的新興媒體迅猛發展,這給處于轉型期的傳統媒體和新聞記者帶來不少沖擊,與此同時也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5G、4K、AI、大數據、云計算、網絡直播等技術為媒體發展提供豐富多元的傳播手段,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面對新技術、新發展、新業態,主流媒體記者應乘勢而上、尋找機遇,除了有扎實的采訪寫作能力,還要拍得了照片、剪得了視頻、做得了特技。
主動擁抱新機遇,敢于和善于借助新的技術手段,方能為新聞傳播發展提供新動能。以變應變,方能在變革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
筆者所在的沈陽廣播電視臺鼓勵并培養記者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借助新技術、新模式、新方法,不斷提升新聞業務能力和媒體傳播能力。筆者和所在的報道團隊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深圳文博會、北京國際車展等重大展會報道中,改變以往單一的電視新聞播報模式,借助5G+4K+AI等前沿技術,以短視頻制作、手機端直播、電視大屏直播、深度報道等方式開展報道,大小屏互動、以短帶長,從而豐富報道形式、完善報道內容、加快報道速度、提升報道水平。無論短視頻快速制作還是現場直播報道,量質齊升的背后,都離不開報道團隊對新技術的應用。面對媒體融合的浪潮,記者想要借助新技術提升新聞報道競爭力,不僅需要了解互聯網技術,還需要先進設備的加持。近年來,在一些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場合中,不僅僅有長槍短炮的攝像設備出現,還有天上飛的無人機、地上跑的移動機器人以及人人手中拿的智能手機和口袋相機。無論傳播載體是傳統媒體的報紙、廣播、電視,還是新興媒體客戶端、微信和微博,媒體人只有不斷學習、保持敏感度和好奇心,及時掌握先進的拍攝和通信設備應用技術,才能快速、準確、高質量地制作與傳播鮮活、有價值的新聞報道。
4K/8K高清視頻、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等新技術集中涌現,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傳播技術與手段,創造了廣闊發展空間。對于傳統媒體和新聞記者來說,不日新者必日退,唯有緊跟新時代傳播技術發展趨勢,順應信息時代傳播規律,革故鼎新,以變應變,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融媒浪潮滾滾而來的今天,無論是廣電新聞報道,還是互聯網直播、短視頻制作,都離不開媒體記者的現場報道。無現場,不新聞。記者現場出鏡報道,離不開語言表達、現場把控、知識儲備、情緒調動、信息傳達等多方面綜合能力,現場報道對媒體記者來說,是對基本功是否扎實的考驗。能否在環境復雜的現場快速、準確、清晰、完整地梳理事件脈絡和傳播新聞亮點,直接決定了新聞報道的成功與否、水平高低。
如今在一些重大新聞事件和突發現場,會發現手持麥克風在攝像機或手機的人在鏡頭前侃侃而談進行出鏡報道,不僅僅是電視新聞記者的“專利”,出鏡記者或來自廣播、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或來自互聯網、客戶端、視頻號、抖音號等新興媒體。看來,無論直播還是錄播、無論主流媒體還是自媒體、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能否自然面對鏡頭、思路清晰、邏輯清楚、語言流暢地展開報道,為受眾提供有價值、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信息,是一個新聞記者綜合能力的體現。
什么場合和場景更適合記者出鏡報道?重大事件的發生地、重大成果的發布地、重大工程的建設地、重大活動的舉辦地、重要的時間節點等都有出鏡報道“用武之地”。出鏡報道能讓受眾在最短時間內獲取最想要的有價值的信息,或給受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值得一題的是,記者不是單純地為了出鏡而出鏡,而是符合新聞傳播的規律,以接地氣的方式讓整場直播和新聞報道更全面、立體、生動和直觀,從而提高報道的傳播效果。一名優秀的出鏡記者應善于從復雜多變的新聞現場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著手開始播報,不急不躁、娓娓道來。由點成線再到面,層層遞進、系統闡述,讓整個新聞事件的脈絡更加清晰地呈現。
記者現場報道該注意哪些事項呢?首先,要做好前期準備,無論是宏大主題報道還是突發新聞,記者在做現場報道之前都應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調整好狀態,提前做好功課,充分了解事件背景信息,核實線索的真偽,到達現場之后通過多種方式盡可能多地挖掘有價值的信息以及表象背后的內涵,堅持客觀真實的報道原則。其次,記者在現場做出鏡報道的時候,應多關注現場細節,多描述、少評論,一個精彩而生動的細節往往勝過記者長篇大論式的評論。最后,記者在做現場報道的時候,要注重自身的儀表和形象,著裝要跟現場環境氣氛相貼近、相吻合。記者出現場,不能生硬背誦提前準備好的文案,而是要根據現場情景和事態變化,邊看邊想邊說,隨時調整自身狀態和表述內容,以真情的流露和有溫度的表述,打動受眾,增強代入感。無論是大屏還是小屏,無論是直播還是錄播,鏡頭感、交流感都是現場出鏡報道中記者必備的專業能力和素養。
總之,面對媒體融合發展浪潮,傳統媒體新聞記者應積極面對、守正創新、勇于突破,增強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用一流的策劃、采訪和報道,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