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民
在我國媒介融合實踐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地方電視臺以轉型升級為愿景著力探索融媒體發展之路,在吸收新媒體多元化、實時性、互動式特點的同時,挖掘和放大傳統媒體自身在內容制作、社會公信力、受眾影響力等方面的優勢。民生新聞節目作為“以平民視角、百姓話語方式報道普通百姓生活內容和反映百姓問題困難的一種新聞類別”,天然地具有為百姓傳遞聲音、解決困難的社會服務屬性,曾在本世紀前20 年受到廣大受眾的追捧與熱愛。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沖擊以及媒介環境的變化,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難以滿足互聯網時代的受眾需求,面臨著受眾流失的困境。
在新聞選題、制作技術、傳播渠道等方面擁抱新媒介技術,確立新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服務意識,提升融媒體矩陣服務水平,鞏固并擴大受眾群體,打造具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是當下媒介融合實踐發展的題中之義。本溪廣播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新視界》在面臨新媒介革命的機遇與挑戰時,積極進行改革創新,獲得了受眾的認可與喜愛,探索了一條具有本溪特色的媒介融合發展之路。
1.內容同質化、娛樂化
對于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節目來說,由于受到地域范圍的局限性影響,每天發生的民生新聞數量較為有限。尤其在互聯網時代,電視媒體相較于自媒體而言,具有報道上的滯后性和消息來源的“二手”特點,因此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節目缺乏獨立、穩定的一手新聞來源,不免出現內容同質化、重復性的問題。在海量信息鋪天蓋地席卷而來的數據時代,為追求流量與熱點,傳統媒體的不同欄目甚至新媒體的不同平臺其主要內容都日漸趨同。近些年,在人工智能算法技術的加持下,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為緊跟時事熱點更易與新媒體傳播內容趨于一致,在此情況下極易使受眾沉浸在算法編織的媒介“信息繭房”之中。
當下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在媒介融合的具體實踐中還陷入內容娛樂化的泥潭。隨著互聯網以及社交媒體的用戶普及度越來越高,在網絡公共空間中廣泛傳播的民生新聞相較于傳統大眾媒體報道的民生新聞而言,更具有市民化、娛樂化的特點。娛樂主義和消費主義是現代社會的明顯表征,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欄目為吸引受眾、保證節目的生產和發展,難免要在內容上貼近大眾的娛樂需求。但新聞報道和娛樂主義在本質上具有相斥性,當各類獵奇、趣味甚至低俗八卦的主題不斷出現在民生新聞節目中時,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節目轉型更具挑戰性。
2.生產制作程式化、淺表化
受到電視媒體節目生產制作流程的約束,地方電視臺相較于中央電視臺而言,在資源、技術、人才和選題等方面都有一定劣勢,這導致了地方電視臺為利用有限的資源創作更優良的節目,不得不在進行民生新聞節目制作時參照和模仿已經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成熟節目。尤其在制作流程與編輯形式等方面,一味模仿和疊加使得一部分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節目難以結合地域文化屬性有的放矢,程式化、流程化、淺表化的內容生產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
在一些具體的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其選題主要集中在幫助消費者維權、解決家庭糾紛、報道群眾辦事困難等幾個方面,且對同類新聞事件具有固定化的報道模板。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電視臺進行民生新聞采訪報道的效率,簡化了節目制作的流程,節約了地方電視臺內有限的人力、物力等資源,但也使得節目缺乏縱向的挖掘與思考,帶來節目內容流于表面、缺乏意義的問題。無疑,這種節目制作方式難以推動地方電視臺在媒介融合實踐中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長此以往或將降低受眾節目期待值、減損節目影響力與公信力,甚至流失民生新聞節目所在電視臺的穩定區域受眾。
3.傳播渠道單一化、碎片化
在媒介融合實踐過程中,傳統電視媒體在轉型與升級中大多開通了“兩微一端”的新媒體賬號,大多數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也都緊跟媒介發展浪潮積極設立了微博、微信公眾號、微信視頻號等新聞來源渠道與節目分發路徑。但總體而言,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的傳播渠道仍是以電視媒體為主,然后將在電視上播放的民生新聞內容進行簡單編輯,投放到不同新媒體平臺上。這種“一稿多投”顯然是不符合新媒體傳播規律的,也導致民生新聞節目的新媒體平臺在關注度、流量、影響力、二次傳播等方面上的表現欠佳,沒有實現以用戶為中心的雙向傳播和內容交互。
除此之外,2017 年作為短視頻元年,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社交媒體軟件開始廣泛普及,相較于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長篇與定期,短視頻平臺的民生內容更為短幅與迅捷,碎片化的信息搶占著用戶的時間與注意力。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在短視頻平臺上也放棄了整體性、故事化的新聞報道模式,將民生新聞以碎片化的“段子”形式進行報道與傳播。這種方式一方面迎合了當下用戶的媒介使用習慣與內容偏好,但另一方面也消解了民生新聞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當下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必須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位置,實現民生新聞節目對于地方區域的社會服務價值。
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雖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挑戰,但同時也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機遇。2020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強調媒介融合實踐需要著重關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為媒介融合指明了全方位、全要素融合的路徑與方向,也提供了國家層面上的政策支持與鼓勵。對于地方電視臺而言,媒介融合發展無疑是一次進行管理、經營、內容、平臺等方面多維、多元整合重構的新機遇。
1.發揮公信力優勢,強調“大民生”
在人類社會媒介技術更新迭代的過程中,從圖騰、口語到文字、印刷,再到電子媒介、互聯網媒介,新近出現的媒介技術從未完全取代舊媒介,而是形成了一種和諧共生的媒介生態環境。電視媒體作為大眾傳播時代的優勢媒體,在當下仍然具有優勢,一是在采編人才與制作技術上的專業優勢,相較于新媒體民生新聞的UGC 生產與社會化生產模式,電視臺民生新聞制作欄目在采寫編評過程中具有較高專業性,新聞內容真實性、可靠性也更有保證;二是電視作為主流傳統媒體,在大眾傳播時代的單向傳播格局中塑造了富有公信力的媒介形象,進入互聯網時代,電視媒體相較于新媒體而言,在受眾心目中仍然具有較高權威性且對受眾心理和行為具有較強影響力。
因此,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在新媒體時代需要把握機遇,深刻認識到自身優勢,在互聯網主導的傳播格局中找準自身定位,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做好政府連接受眾的不可替代的橋梁紐帶,向涉及國計民生的“大民生”轉向。如本溪廣播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新視界》在國家重要會議、大政方針、教育、醫療、法律等主題的新聞報道中,一方面當好黨和國家在地方的傳聲筒,著力打通國家聲音傳播的“最后一公里”,使百姓能準確獲取真實的民生新聞信息;另一方面,在媒介融合中《新視界》的新媒體渠道增強了民生新聞節目與受眾的交互性,更能發揮反映人民群眾心聲的作用。
2.增強受眾主體意識,拓寬信息來源渠道
當下,傳統電視媒體的民生新聞節目相較于新媒體而言,缺失了“民生體”的新聞語態獨特優勢。一方面,傳統媒體民生新聞節目受眾仍處于傳播的被動地位,節目參與意愿較低,對節目內容的關注度與興趣值也在不斷下降;另一方面,在媒介社會化的背景下,受眾對于民生新聞的深度解讀等方面的需求卻在與日俱增,這使得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呈現出受眾流失且向新媒體轉移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需要汲取經驗,確立以受眾為導向的思維,從反映群眾呼聲的視角出發,重新樹立優勢,在信息化浪潮中找到立足之根。
浙江廣播電視臺制作的民生新聞節目《1818 黃金眼》在拓展新聞信息來源方面,提供了具有普適性的經驗。在傳統媒體時代,其新聞信息來源主要依靠一條24 小時接聽的新聞熱線,數據顯示該熱線最高曾一日接聽3萬條來電,這為確保節目信息來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和發展,該節目開通了微信、微博客戶端賬號,并接收用戶的實時留言,為用戶提供了更加便利化、更具互聯網屬性的新聞投稿渠道。當下,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節目有機會和傳統意義上的受眾、與互聯網意義上的用戶重新建立連接,一方面可以增強用戶黏性,與節目受眾群體保持更加緊密的聯系;另一方面能起到拓寬新聞信息投稿渠道、調動用戶參與節目創作熱情的作用。
3.與時俱進多元融合,在自我革命中實現轉型升級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讀秒”的快節奏媒介時代,電視臺民生類新聞必須積極主動適應新媒體的碎片化、輕量級、強互動、實時性的傳播特點,實現跨平臺、跨屏幕、跨地域的多元融合。在此層面上,傳統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需要根據新媒體思維進行自我革命式的轉型,但對于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節目而言,其可支配的試錯成本并不高,所以更需要在多元融合中尋找創新與傳承的平衡點。
從專業人才的角度出發,新時代的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記者需要增強自身對于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成為采寫編播一體的全能型記者。從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制作的視角而言,作為主流媒體需要熟悉和把握當下互聯網信息傳播的趨勢與規律,既不能隨波逐流,也不能高高在上,要發揮優勢制作更具規范性、互動性、優美感以及廣泛認同度的節目。從頂層設計的視域來看,地方電視臺的深度媒介融合已具備政策支持、平臺協作以及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在當下各方的通力協作中走向盤活全局、實現轉型升級、構建良性循環的道路。
民生性與服務性始終是民生新聞節目堅持的宗旨。民生新聞自誕生之日起,就堅持“采用平民化的視角、站在百姓的立場上播報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評說百姓關心的事情,并為百姓排憂解難”,生動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媒介社會服務性。在新媒體時代,如何繼續融合新媒體技術,拓寬信息獲取與新聞分發渠道,打造“新聞+”的融媒體民生服務平臺,提升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的服務能力,是當下媒介融合過程中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1.定位內容:制作貼近百姓生活的多層次民生新聞內容
隨著我國進入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新征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內容也需要與時俱進,擁抱新媒體技術、新傳播模式,制作多層次的民生新聞內容。尤其是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節目既需要有“雞毛蒜皮”的煙火氣,又需要有“講好本土故事、傳播本土聲音、樹立本土形象”的權威性,全媒體的融合呼喚多層次的民生新聞內容,只有在深度融合與轉型升級中制作優質內容,才能把握住時代機遇,賦能地方電視臺發展。
2.完善流程:從生產到傳播延長信息服務的過程
在媒介融合的過程中,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節目不能再局限于新聞信息的報道與發布,更應發揮專業人才的優勢,優化新聞節目生產流程,為受眾提供提供一體化、全流程的信息服務。“新聞+”的生產方式應該成為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新聞+政務”“新聞+醫療”“新聞+教育”“新聞+養老”等板塊,都可以增加和完善“投稿”“爆料”“維權”等功能,踐行跟蹤報道與持續關注的理念,真正為百姓解決問題。
3.打造節目IP:增強節目生動性與影響力
形象IP是互聯網時代網絡傳播不可或缺的符號傳播方式之一,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也可以根據自身節目調性在新媒體平臺上打造具有特色的形象IP,這種傳播方式更容易在受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民生新聞節目受眾不斷分流、節目呈現形態與傳播渠道更加多元與廣泛的時代背景下,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需要以品牌意識為指導,打造具有生動性、代表性、專業性的形象IP,揚長避短構建傳播優勢,不斷擴大節目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