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工人新村小學 沈 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要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各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其語文能力的現實選擇。
漢語言的學習過程就是語言的綜合實踐活動過程,反映在語文教學上就是字、詞、句、篇基本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練習,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課堂陣地和生活場景相結合,促進學生口、耳、手、腦相結合,知行合一。統編版教材更強調讓學生通過語文實踐活動積累語言材料和語感經驗,以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其語文素養。
教師要讓學生主動開口,勇于開口,樂于練習。語文教材中有童話、歷史故事、寓言故事、名著故事……這些故事是學生改編課本劇很好的依托和來源,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身的特點選擇改編。以課本劇語言為抓手,由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體現語文綜合性學習,是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很好的切入口。
課本劇有豐富的情境,其中人物的對話體現思想碰撞和情境背景,搭建了表達與交流的平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字、詞、句、篇進行回顧與內化,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中分析人物性格,感受人物形象,感悟表達的思想,在真實情境中充分理解語言的意義內核,知道事件是如何推動故事沿著起因、發展、高潮、結局的脈絡發展的,體悟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教師要注重在學生對語言進行吸收、內隱的過程中,發揮對其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作用,凸顯價值取向。
基于任務,學生人人熟讀課文,互相溝通,交流合作,開展探究性學習,發揮語言綜合育人功能。
學生以書面語和口頭語的形式外顯內部思想感情,需要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并通過實踐活動在真實情境下真實地表達。教師尊重學生對課本劇理解的個體差異,通過改編的方式,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把敘述性的語言以對話的形式呈現出來,鼓勵個體的不同理解。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對字、詞、句的再創造過程是由內隱到外顯的過程,是學生的內部言語轉化為外部言語的過程。改編課本劇促進了語文教學,是一種有新意、有趣味的語文學習方式,學生在改編過程中既鞏固了課內知識, 又提升了語言能力和語文素養。
改編課本劇,重視人物的語言,讓內部語言外顯,讓語言真正能夠“說話”。學生通過對課內外知識的理解與積累,結合經驗,運用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以深度學習為導向,深刻體會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以恰當的文字,或褒義或貶義,加以個性化的表達,提煉成舞臺提示,在明晰善惡美丑、形成積極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過程中提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以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本劇表演口語交際內容為例,節選課文《草船借箭》的第一部分內容進行課本劇改編,重點演繹人物語言。學生通過研讀相關著作,展開小組討論,發揮個體閱讀理解的差異作用,改編課本劇《商議借箭》。
首先,明確學習目標,即理解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內容。學生不局限于對課本的閱讀,為了全面了解人物個性及歷史背景,自主閱讀相關書籍,并在小組內討論整本書閱讀的收獲與思考。這一學習目標的達成為順利改編課本劇做好了鋪墊。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文中的兩個角色——諸葛亮和周瑜,在研討交流中提出“周瑜為什么要提出造十萬支箭的任務,他的想法可以通過哪些細節表現出來?”“為什么諸葛亮會立下軍令狀,接受了這么難的任務?”等問題,讓學生思考并交流諸葛亮和周瑜當時會怎么說、怎么做。學生在大量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在具身情境中,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反復討論演繹,逐漸意識到要在幾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根本不可能,這是周瑜因嫉妒而生的陰謀,學生初步感受到矛盾的出現會推動戲劇情節的發展。在自主探究活動中設計、演繹人物的語言,通過語言表達思想感情,在一次次“演—論—改—演”的實踐過程中,在身臨其境的情境中,周瑜、諸葛亮、魯肅等人物形象鮮活呈現。學生充分運用人物語言,將研讀文本的收獲以及自己對人物的理解,通過對話、表情、動作等形式,生動地展現出來。學生的語言不再單薄,而是思想表達的載體,課本劇語言的育人功能得以體現。
課本劇演繹,將語言文字訓練與口語交際活動結合起來,以語言交流表達為主線,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在任務驅動下、在真實情境中真正參與學語文、用語文的過程,豐富知識,提升能力,學習成為活動本身的一種需求。
在民主、平等、協作的氛圍中,學生可以以四人小組為表演單位,在前期任務的驅動下,各自設計劇本,小組內重點交流討論語言在表現人物思想感情時發揮的作用,取長補短,修改后形成初稿。學生有能力創作符合人物形象的語言,通過語言表達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推動情節發展,有的學生甚至還學會在關鍵處增加旁白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人人參與,平等交流,學生的語文能力在交流中互補,在交流中成長。交流的過程既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又進行了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踐行了語文課標中口語交際的要求,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體現了語文實踐活動的價值。
課本劇《商議借箭》中兩個主人公諸葛亮、周瑜的身份和氣質不同,學生分配角色時首先要考慮個人興趣及性格匹配度,對某些性格內斂的學生來說,這就是一種挑戰,但同時賦予了學生更多塑造角色的空間。人物的動作、語氣、神態、語言如何設計,學生需要發揮想象力,將生活經驗、書本知識、影視劇中獲得的視覺經驗等糅合進自身表演,將課堂學習與生活美育融合,如此,在提升語文素養的過程中提升了藝術素養。
教師在評析指導課本劇語言時,要統籌多方資源,促進學生成長。學生在改編課本劇時,把語言作為著力點,思維會更加深刻、更加靈活,在鑒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也能更好地融入情感。
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經驗,創作課本劇語言表達,盡管有時還略顯稚嫩,但這是學生對文本的內化,是個性的表達,是思想的彰顯,體現了語言的魅力。學生在塑造人物形象時,經歷了人物形象不斷豐滿的過程,體會了其人格魅力,很好地培塑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得以落地生根。
學生自主閱讀和深刻思考后,將想法演繹為合理的表達,在表達和欣賞的過程中,接受多維評價,分享見解,深度合作學習,提升能力,學以致用。
學生在表演階段充分體會到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和心理變化,無須教師過多講解,學生自然明白戲劇故事所要梳理的人物形象和闡釋的道理。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評議和欣賞,進行各種觀點的交鋒,使其形成自己的認識,獲得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從課本劇改編到排演,學生樂在其中,切實體會到語言的魅力,發揮了語文的育人功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激發潛能,釋放天性。在展示的舞臺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