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紹安脫胎漆藝以其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我國漆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究其成功的秘訣,主要在于不斷追求藝術上的創新和始終堅持保證質量、精益求精的傳統。文章以作品《牡丹富貴大圓盒》為例,論述沈紹安脫胎漆藝的傳承和創新,并對其藝術特色進行深入探討,以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沈紹安;脫胎漆器;薄拍;髹漆
一、沈紹安脫胎漆藝的歷史淵源
清代中期出現一位在我國脫胎漆器發展史上具有開創性貢獻的藝術家,名叫沈紹安,他革新脫胎漆器的制作方法。由于沈紹安是福建人,自其之后,脫胎漆器便成為福建漆藝的一個代名詞。沈紹安從漆匠工作中得到啟發,在傳統的夾纻木胎工藝基礎上恢復并改良夾纻工藝,創新地使用綢、絹等精細布料與漆結合進行裱脫,使脫胎漆器更為輕薄、質地更為堅固、造型更加細致,推動漆器從日用性為主進入以觀賞性為主的領域,從而形成了中外聞名的脫胎漆器獨門工藝。
二、沈紹安脫胎漆藝的藝術特色
沈紹安脫胎漆器的制作,是先以泥土、石膏、木模等制成胎型,以生漆為黏劑,用夏布(苧麻布)、綢布等逐層裱褙,陰干后脫去原胎模的謂之為布坯,另一種是木坯,兩者皆要在坯地上經過上灰、打磨、髹漆、研磨,再加以裝飾,使之成為絢麗多彩的脫胎漆器工藝品。其傳統裝飾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還有彩漆暈金、錦紋、朱漆描金、嵌螺鈿等。新中國成立后,脫胎漆器匠人又發展出寶石閃光(赤寶砂、瑪瑙紋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窯變、仿青銅等產品,同時和玉石、牙、木、角等雕刻藝術結合起來,使脫胎漆器表面的裝飾更加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真可謂“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
脫胎漆器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別致、技藝精湛、裝飾技法豐富多彩、色彩明麗和諧,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英國學者斯脫雷奇在《中國漆器》中曾作過這樣的描述:“福州的漆器,由于多以絲綢為主,所以歐洲又稱為絲綢漆器。在彩漆中滲入質量最好的金、銀末,使其作品的外表有著令人愉悅的金屬般的光澤,色彩的藝術感染力特別強。”
對于沈紹安的漆藝成就,海內外均予以高度評價。這位中外聞名的脫胎漆器藝術家將畢生精力都獻給了民間漆藝,創造出以泥金、泥銀入漆,以手掌薄拍的獨特髹漆技術,改變了傳統漆器的面貌,因而創新了輕巧、美觀、耐用且具有濃厚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福州脫胎漆器,這在我國漆器藝術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飛躍。
現陳列于福建博物院的漆器作品《竹根瓶》《荷葉瓶》《提籃仙女》,被人們譽為福州漆器中的“三寶”。其中,《竹根瓶》為沈紹安玄孫沈正鎬制作的脫胎漆器,設計取材于竹根的自然形象,再進行充分的藝術加工,富有藝術魅力。其口沿外侈,呈不規則連弧形。瓶身呈竹節狀,主節粗壯,略長,直頸,腹微鼓,節輪清晰。外壁貼附小竹節,加飾枝葉,底附弧形三足,足壁外呈細密顆粒狀,表現了竹根的斷面,生動逼真。質地黃中泛綠,光滑柔潤,充分顯示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術水平。
三、技藝的傳承
進入20世紀,沈紹安后人沈正鎬、沈正恂繼承祖傳髹漆技藝,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在原有的紅、黑、朱、紫之外,新研制出金、銀、天藍、蘋果、蔥綠、古銅等色,制出的產品古香古色、光彩奪目。他們在人物造型上注重形象的塑造,雕工精細,神態生動,洋溢著動人的藝術魅力。因此,他們的作品除作為國有博物館的重要藏品外,還曾多次在國際博覽會獲得金牌等重要獎項。沈正鎬、沈正恂、沈正愉、沈正鐸(幼蘭)等沈氏一族的脫胎漆器,先后選送參加意大利覺蘭多、柏林、倫敦、美國圣路易斯等地的國際博覽會展出,榮獲各種獎項,一時聲名大噪。現珍藏于福建博物院的由“沈紹安蘭記”作坊生產的、外表髹以金漆的《金錦鼎爐》《壽星》《李鐵拐立像》以及仿古銅《觀音立像》等作品,都是沈氏家傳的佳作,如今已成為民族文化的優秀遺產。
提到沈紹安脫胎漆藝的傳承發展,就不能不提到李芝卿。他是中國現代漆畫的奠基人,早年師從清廷御工林鴻增和日本漆藝大師原田學習漆藝,并赴日本留學,后進入“沈紹安蘭記”作坊當技師。李芝卿在髹飾藝術方面作出了具有創造性的貢獻,他系統地總結前人的漆器髹飾技法,制出百塊漆飾樣板,色紋奇巧,變化無窮,美妙動人。李芝卿利用色漆稠和稀的不同、快干或緩干時皺與平滑的特性、透明與不透明的性質,以及銀箔反光等方法來髹刷或流滾紋樣,再經過研磨等工序便形成了華麗富貴的花紋;在獨創仿制古銅器的銹斑色彩、紋樣方面也非常精妙,做到了準確表達所仿之物的色感和質感。
福建博物院收藏的漆仿青銅《商后母戊鼎》,是李芝卿杰作之一,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令人驚嘆不已。李芝卿的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得到高度評價,并榮獲獎勵,多件作品為國有博物館收藏,成為一位承前啟后、集百家之大成又勇于創新的漆器藝術匠師。
筆者的父親王維韞師從沈紹安第六代傳人沈德銘,對于泥塑、脫胎、地底、漆線以及各種髹飾技法都能熟練掌握,為沈紹安脫胎漆藝的關門弟子?!逗扇~瓶》最早是由沈紹安家族創作的藝術精品,曾參加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并榮獲金牌獎。父親多次帶領子女和學徒用不同技法創作《荷葉瓶》,使我們充分掌握和領悟沈紹安脫胎漆藝的藝術內涵與魅力。其最典型的裝飾手法就是以金、銀箔研磨成粉調入色漆,荷葉瓶的瓶身采用厚料暈金,其花朵裝飾用薄料彈染,色彩鮮艷而穩重。父親運用上述技法制作出的《九獅鼎爐》《荷葉瓶》等作品,現珍藏于中國工藝美術館珍品館。
筆者繼承父親的脫胎漆器技藝創作的《牡丹大圓盒》,直徑 48、通高 22 厘米。其采用陰脫技法制作,牡丹花用蛋殼鑲嵌,將事先畫好的牡丹花底稿描繪在制作好的盒坯上,然后用“紅錦”退光涂在花瓣上,涂一片并嵌一片蛋殼,把每一片牡丹花瓣嵌出明暗層次,使花朵呈現出強烈的立體感,具有線條流暢、柔軟飄逸的視覺效果。
回顧歷史,沈紹安脫胎漆器以其精湛的工藝和良好的信譽,創造出輝煌的成就,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漆器品牌代名詞。時至今日,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沈紹安脫胎漆器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而被尊為“福州脫胎漆器鼻祖”的沈紹安,其一生最大功績便是“繼承傳統,立志創新”,正是其以創新的態度對待藝術,才得以推動脫胎漆器藝術的巨大發展。
四、技藝的創新
出生在傳統的漆藝世家,筆者從小便耳濡目染。自從藝以來,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筆者既成為他的得力助手,也掌握了脫胎漆器制作的全流程工藝技法,成為沈紹安脫胎漆藝的傳承者。在40多年深受潛移默化影響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父親對造型工藝真諦的不懈追求、對髹飾技藝的精益求精、對上色(厚料、薄料、硬漆等)的得心應手。
或許,在漫長的歲月流逝中,筆者已記不清與父親制作過多少作品了,但他對創作脫胎漆器的執著、對完美藝術的追求深深影響著筆者,激勵筆者不斷嘗試、不斷突破,努力制作出新的脫胎漆器藝術品。
在脫胎漆器作品中,以常規的瓶、盤、盒、具居多,屬于較為常見的實用型工藝品,技藝特征受傳統技法制約而無法得以充分展現。在藝術追求日益提高的當下,對脫胎漆器的藝術特點及技藝要求不斷提升。因此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在傳承基礎上需要不斷地對作品進行創新,使福州脫胎漆器有新的呈現方式。
筆者創作的《牡丹富貴大圓盒》(圖1),是在傳承沈紹安脫胎漆藝的基礎上,積極挖掘傳統技藝與各種髹飾手段的配合,實現漆藝語言的新表達。
這件《牡丹富貴大圓盒》以牡丹花為題材,又以團花構圖的形式,采用傳統脫胎漆器制作技藝與現代多種髹漆技法相結合的方式,制作過程使用大漆、夏布、金銀箔、螺鈿等多種材料,葉子、花心、花蕊、枝干分別用螺鈿鑲嵌,并用黃色、綠色、褐色、朱紅色等漆粉顆粒堆漆,以及彩繪、貼金、銀箔、罩透明漆、推光漆、干透后多次研磨拋光、揩青等工序進行制作。盒內立體的牡丹花髹飾則采用沈紹安漆藝的經典薄料彩髹技法進行表現,上色時選用合適的刷子,結合手掌拍打,將薄料均勻地分布于牡丹花上,及時將事先準備好的洋紅色等色料刷絲般地彩髹于薄料上,使之與薄料相互交融,從而呈現出色彩的明暗關系,賦予牡丹花層次感和立體感。
與實用型傳統工藝品相較而言,《牡丹富貴大圓盒》集多種髹飾技藝技法于一體,是一件集泥塑制模、脫胎、地底制作、蛋殼鑲嵌、堆漆磨顯、薄料彩髹等不同技法于一體的漆藝作品。同時,筆者大膽地把平面構圖(圓盒表面髹飾采用多層堆漆磨顯的平面效果)與立體造型(圓盒里面的牡丹花采用薄料彩髹工藝的立體效果)結合在一起,也是傳統與現代技藝相互搭配使用的一次成功嘗試,開辟了脫胎漆器制作的新思路。
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是福建省工藝美術行業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承擔著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收集、收藏、保護等職能,自成立以來,該館逐步征集、保管了2500余件(套)福建省的工藝美術大師和能工巧匠的藝術精品、珍品和遺作,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是福建省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福建工藝美術的一張亮麗名片?,F珍藏于該館的《揚帆象耳瓶》《生肖虎》,亦是筆者在傳承沈紹安脫胎漆藝基礎上突破、創新的重要成果。
脫胎漆器《揚帆象耳瓶》經泥塑、制模,塑造成通體為生漆夏布(麻布)等材料脫胎成型的橢圓形,以及非對稱的船帆造型(圖2)。瓶身運用絲瓜絡打底紋樣、經打金地、貼銀箔、髹推光透明漆,以及干透后研磨、拋光、揩青等工序制作,其線條流暢、造型簡潔、端莊大氣。象耳貼金箔髹透明漆,配以船形底座,座上印錦菊花紋樣髹彩漆暈金。整件作品采用多種漆藝技法進行制作,寓意一帆風順、繁花似錦、萬象更新,并寄寓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祝愿。
脫胎漆器《生肖虎》(圖3)是一件以陰脫法創作的現代脫胎漆器作品,其以中國傳統的生肖文化為靈感,刻畫了十二生肖之一虎的造型。整件作品形象逼真,老虎呈向上的姿態立于巖石之上,四肢強勁有力,雙眼炯炯有神。老虎的毛發紋理和肌肉結構被處理得十分細膩到位。其通體髹金彩漆,底座為墨綠色彩髹暈金。整件作品富有華麗的色彩,搭配十分和諧。作品不僅僅是對虎這一生肖的表達,更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勇氣、力量和權威的謳歌。
五、結語
沈紹安脫胎漆藝世代相傳、良工輩出,在國內許多博物館都藏有其珍品,在海外亦享有盛名。漆文化在中國歷經數千年的傳承,延綿不斷,歷久彌新,令人嘆為觀止,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漆文化歷史遺產。我們深信,沈紹安的創新精神將鼓舞一代又一代漆藝匠人去開拓創新,福州脫胎漆器這朵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之花,也將會綻放得更加絢麗。
參考文獻:
[1]楊修鋤.福建工藝美術——福州脫胎漆器專輯[M].福州:福建工藝美術研究所,1986.
[2]鄭禮闊.福建漆藝術家集[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13.
[3]陳天贛.漆界——福州當代漆藝70人[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
王旭,福建福州人。現為工藝美術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民間藝術家、福建省漆藝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現就職于福建省工藝美術實驗廠有限公司,專長漆器,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維韞學習漆藝。作品曾在全國、省、市各類比賽中獲獎,其中,作品《牡丹大圓盒》獲第四屆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金獎,作品《牡丹富貴大圓盒》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多件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珍品館和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