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州是我國四大漆藝的發祥地之一,如何利用和推廣好“福州大漆”這一重要的文化資源,在致力于打造中國漆文化中心、國際漆藝重鎮的基礎上,做好“福州大漆”文化品牌,推動漆文化賦能產業品牌的研究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主要通過實地調查、文獻資料收集等方式,分析福州大漆文化具備賦能產業品牌的基礎所在,以及目前福州大漆傳承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結合在大漆行業的相關工作實踐,提出幾點漆文化賦能產業品牌的建議,以期助力于福州大漆文化的推廣。
關鍵詞:福州大漆;產業品牌;傳承;發展;應用
福州是我國四大漆藝的發祥地之一,數百年來,其作為中國漆文化的重鎮,擁有著從大漆原料加工到大漆工藝制作再到大漆消費這一完整的產業生態鏈,它是我國漆藝發展的龍頭,更是我國漆文化發展的中心。清代“五口通商”時期,歐洲對東方精美漆器的巨大需求推動了近現代工業設計與福州大漆工藝的深度結合。福州大漆作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載體,延續了千年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文化,已然成為福州重要的文化資源。如何在進一步推進打造中國漆文化中心、國際漆藝重鎮的基礎上,做好福州大漆的文化品牌,進而推動漆文化賦能產業品牌,值得研究。
一、福州大漆文化具備賦能產業品牌基礎
其一,有歷史淵源。福州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景德鎮瓷器一同被譽為“中國工藝品三寶”,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則是中國原創工藝技法的活化石,目前風行于全國漆藝術院校的漆畫也源自福州脫胎漆藝技法。
其二,有政府支持。2006年,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福州市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命名為“中國脫胎漆藝之都”;2021年,福州在全省率先實現非遺保護地方立法,福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9次會議通過、福建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9次會議批準了《福州市脫胎漆器技藝保護規定》,并于2022年正式實施,以地方立法的方式推動大漆文化傳承發展。
其三,有研究平臺。2016年,福州市在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成立福州市漆藝術研究院和朱紫坊漆藝眾創空間,積極打造中國漆產業的高端智庫。
其四,有交流互動。2016和2018年,福州已成功舉辦兩屆“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累計接待來自全國各地6萬多人次的觀眾,受到100多家境內外媒體、300多名記者的現場報道。其致力于打造國際漆藝高端展示平臺,為福州漆藝術發展提供了一個與世界交流的平臺。
二、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傳承面臨斷層
一是高層次人才少,人才斷層,發展后繼乏人。福州脫胎漆器工藝復雜,從選料、塑胎、髹飾至成品,要經過幾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再加上天然漆的特性,需要層層陰干,往往需要數月,整個過程異常耗時,經濟效益卻不高。由于從業人員的勞動付出與期望報酬落差很大,年輕一代不愿意進入該行業,而堅守陣地的老藝人正在逐漸老齡化甚至離世。據統計,目前福州大漆行業具有中高技能和技術職稱的人員僅100多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6名,平均年齡79歲;省級工藝美術大師27名,平均年齡67歲。漆藝行業的從業人員出現明顯的萎縮趨勢,發展后繼乏人。
二是高校資源利用不充分。目前,漆藝專業主要集中在大專以上等高校開設,且基礎課程也多只在漆藝專業方向的學生中教授,未作為專業基礎課全面開展。即使是漆藝專業的學生從高校入學到畢業,學習實踐的時間也就短短四年,不管是技藝還是理論都沒有達到高水平的標準,步入社會后或多或少都需要繼續深造,難以實現傳承與創新。
三是社會性大漆研學尚處于起步階段,青少年普及范圍不夠廣。在當下,福州的漆文化日漸復蘇,普通市民對非遺大漆文化也有所“耳聞”,但依舊多是只聞“福州脫胎漆器”之名而不識其真面目,只知“漆器”一詞而不知“天然漆”。2021年,基于當年暑假鼓樓區教育局開展的“我是世遺‘虎糾娃”研學抖音大賽、教育部發布的“雙減”政策,以及市面上沒有任何大漆研學體驗產品的現象,筆者所在單位從2021年5月開始積極開發研學產品并投入市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福州地區能夠獨立研發、承接針對青少年和普通市民的大漆研培機構不足3家。就筆者所在單位2022年開展的91期大漆類研學實踐活動中接待的5000余位市民中,對于“大漆是什么”這一問題,將近99.5%的人都給出“油漆”“涂料”這種答案,這反映出社會大眾缺乏對福州脫胎漆器的基本認知,振興福州漆工藝和消費市場缺少相應的社會氛圍。
(二)產品脫離生活
一是漆器生活應用少。目前,脫胎漆器生產不夠全面多樣,導致漆器在生活中應用少,無法覆蓋各圈層的消費群體,也限制了大漆的消費市場,因而成為小眾產品。究其原因,在于對傳統的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傳承創新不夠,特別是在充分吸收傳統髹飾技藝的基礎上,創作出植根漆文化土壤、符合時代審美、體現當代藝術、融入現實生活的漆藝術精品和漆文化產品上尤顯不足。
二是普通消費者“可望不可及”。以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作品為例,據不完全統計,福建漆畫一共入選86幅,漆器僅1件,畫與器的懸殊比例凸顯出缺乏生活性、不夠接地氣的現狀。漆畫的藝術性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距離理解和接受作者的創作理念和意境尚有一定的距離。此外,漆畫價格昂貴,小則三四千元,大則上萬元是常見的,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可望不可及”。
(三)宣傳不足
一是缺少品牌效應。福州漆藝獨立團隊規模小,缺少與大品牌聯名的機會,至多是作為大品牌的大漆部分生產代工單位。除了國有企業建設運營的“福漆”品牌之外,市場上并沒有再形成有影響力的大漆品牌。
二是缺少持續宣傳。目前,福州市尚未建立系統的大漆官方宣傳平臺,宣傳內容多為展覽活動的宣傳,或者公益性科普短視頻、紀錄片,沒有商業性的大漆廣告,未能在電視臺等主流宣傳平臺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沒有做到長期滾動宣傳。
三、漆文化賦能產業品牌的建議
(一)攜手研培教育行業,打造“漆+”研學實踐基地,拓展大漆人才培養新格局,開展普及式大漆教育
一是繼續完善公益性脫胎漆藝傳習所。通過傳習平臺,引導福州漆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與高校及研究院所合作,對接漆藝大師,培養年輕漆藝人才,培育創新群體,促進福州漆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福州傳統漆藝研究和教學工作培養優秀人才。加強與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福州旅游職業中專學校等院校的合作,共建實踐基地。
二是建設一批研學旅行基地。打造一批福州漆文化研學旅行的示范性精品線路與實訓產品,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聯互通的研學旅行網絡。針對傳統漆藝系統學習難度大、時間久等問題,采用“化整為零,以點帶面”的方式開發適合零基礎學生的大漆類研學課程,用“活頁式”方法把繁瑣的制作工藝碎片化,將需要按順序進行的制作工藝進行拆分,逐項提煉出來體驗。同時,以豐富的研學實訓活動,給漆藝創作與打樣、大漆制造、“漆藝+”跨界等創客提供教學機會。依托朱紫坊漆藝眾創空間內入駐的漆藝創作、親子營類、兒童戲劇表演類、自然教育機構類、短視頻類等方向的創客,合作開發推廣非遺大漆類研學實訓課程實訓產品,從而開展大漆非遺研學體驗課系列活動。
三是承接中小學社會實踐課程。推動漆文化知識進校園,讓大漆文化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在中小學開設專門鄉土課程進行普及,列入學校興趣小組,師資力量進行全市調配,建立示范基地,讓大漆非遺文化成為美育、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從而更好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二)厚積“厚”發,破圈傳承,讓大漆文化更接地氣
一是大漆工藝胎體、鑲嵌等材料的創新。鼓勵大漆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突破或復原大漆附著在其他材質如玻璃、絲織物等之上的技術問題,研發新型漆器,增強大漆行業自身的技術、工藝實力。借助現有科技手段彌補脫胎漆器制作中的不足,通過高新技術與漆藝的結合,研發和設計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法和新產品,成熟的技術和材料向行業推廣應用,以提高行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實現產業化、規模化。如,以3D建模打印的PLA材質為胎體,解決脫胎漆器胎體造型制作難的問題,設計打造出一批兼具脫胎漆器的輕巧造型、大漆的流光溢彩特色的新型漆器。
二是以漆藝文化、技藝跨界輸出,鏈接其他行業,擴大漆器創作技藝的應用范圍。面向不同領域的產品設計師、陳展設計師等輸出大漆文化,以培養一批知文化、欣賞美、懂工藝、能上手的設計師,再借助他們打開不同品類產品行業市場。如,針對箱包行業,以福州髹漆皮具制作技藝為基礎,以Louis Vuitton品牌經典硬箱為原型進行再造,探索箱包制作工藝的新思路,也能夠促進大漆皮料在國際的運用和傳播。再如,與消費電子產品合作,傳播漆文化,通過參觀、座談會的方式,雙方設計師圍繞工藝匠心、產品設計理念、設計美學等方面展開分享與交流,共同討論并理解漆藝和科技產品的工藝之美,實現破圈引流,以期樹立漆產業標桿、拓展新的消費群體、培養消費市場,追求1+1>2的合作效果。
三是做好大漆的數據庫建設,積極打造元宇宙、數字衍生品,推動行業數字化。如,針對熱愛非遺藝術、關注福州大漆的藏友們,開發限量版《虎鳩系列》數字藝術藏品;舉辦線上數字藝術拍賣會,通過“數實融合”,用數字化賦能福州的傳統工藝美術,從而開辟一個全新的數字化應用場景。
(三)宣傳推廣,實現內容的多元化互動
一是建設綜合服務平臺。以舉辦“第三屆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為契機,建設大漆生態推廣平臺,更好地呈現福州大漆生態圈。依托龍頭企業建設、市場化運作集創意研發、技術支撐、信息咨詢、人才培養、金融服務、統計調查等功能于一體的權威福州大漆綜合服務平臺或網站。加大宣傳力度,通過互聯網進行品牌營銷,積極為福州漆藝從業者、企業提供專業的宣傳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借鑒景德鎮陶瓷網等的經驗做法,依托福州漆藝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福漆指數”微信平臺,將福州城區以及周邊地縣市的“漆+”業態全部納入數字地圖,之后待市場成熟,亦可搭建商城功能,形成自有的多商戶大漆商城。
二是努力打造全媒體矩陣。通過多元化的媒體渠道運營,各展所長,為用戶提供服務,增強自身的影響力,獲得更多的粉絲,最終促成轉化,達成變現的可能。在橫向矩陣上擴張布局,增加小紅書、企鵝號、今日頭條等社交平臺問答平臺視頻。在縱向矩陣上精耕細作,在已有的微信公眾號、微信視頻號、微信社群、協作的個人號、抖音號等平臺生態進行內容完善。
三是創新福州漆藝故事的講述方式。聯合廣告、影視行業,以福州漆文化為創作根基,以沉浸式戲劇藝術為手法,用聲光電表演方式講述福州大漆的故事,創作一支商業廣告、舉辦一場沉浸式文旅演出、拍攝一部影片等。如,以福州老藝人參與長沙馬王堆漆器修復,復原大漆髹飾技法中的針刻技法,以及一套復刻的辛追夫人大漆陪葬品“西漢彩繪雙層九子漆奩”為題材,針對青少年研發“沉浸式、劇情化”的劇本營,以漆文化與漢服文化為基礎,一覽西漢漆器“九子曾檢”的魅力。
四、結語
漆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在現代社會,漆文化不僅是一種文化遺產,更是一種能夠賦能產業品牌的文化資源。通過將漆文化與品牌形象、產品設計和營銷策略相結合,可以提升品牌的文化價值和市場競爭力。此外,漆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需要產業品牌的支持和推動,通過產業品牌的推廣和傳播,可以擴大漆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
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加強對福州漆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促進漆文化與產業品牌的融合發展,為產業品牌注入更多的文化價值和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合.淺談福州傳統漆藝在中職學校的教與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9(14):112-113.
[2]福州市脫胎漆器技藝保護規定[N].福州日報,2021-11-30(005).
[3]福州市人大常委會立法專班調研組.福州脫胎漆器技藝保護和產業發展研究[J].福州黨校學報,2021(04):73-76.
[4]詹偉鋒.福州脫胎漆器產品的型意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7,38(18):215-219.
作者簡介:
姚麗芳(1993—),女,福建寧德人。就讀于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藝術碩士,方向為綜合繪畫研究。現為助理工藝美術師、福建省輕工技術能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文化專委會會員、福州市脫胎漆器行業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