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珍
“啊,這人長得好可怕!”當戴著帽子低著頭的阿牛(化名)出現在農貿市場的時候,盡管他已經盡量避開人群走路了,還是引得旁邊一個小女孩驚叫。爺爺見狀趕緊一把抱起孫女,匆匆走遠。爺爺知道離市場不遠的山腳下,有一個麻風病院,里面住著幾十個麻風病人,這人肯定是從那里出來的。這一幕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
阿牛出生在20 世紀50 年代,他記得那年自己還不到30 歲,不知為什么,身上忽然出現了一塊塊的紅斑,因不痛不癢,他也就沒放在心上。后來紅斑越來越多,涂了草藥也沒見好轉,一兩年后,手腳出現了麻木,村里的赤腳醫生也說不出是什么病,慢慢地,眼睛閉合不上了,左邊的口角歪了,手指攣縮了…… 后來,鄉里來醫生進行麻風病普查,他才知道自己得了麻風病,村里還有好幾個人也得了麻風病。那時候得了這個病要統一住院隔離治療的。阿牛簡單理了些生活用品住進了麻風病院,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過家。當時對麻風病采用的是氨苯砜單一藥物治療,要服藥好多好多年,等阿牛拿到麻風病治愈證的時候,他已經在麻風病院住了十幾年了。他聽說老婆在他入院后不久就改嫁了,村里的鄰居們也不希望他再回家居住。阿牛就這樣一直住在了麻風病院里,空下來的時候在院子周圍閑置的土地里種菜種筍。
六七十年代的醫生在進麻風病房的時候幾乎是全副武裝的,80年代后期開始,阿牛發現,查房的醫生們慢慢地包得沒那么嚴實了,還常常有國家、省里的專家來看望他們,和他們握手,為他們檢查,每年還有各級領導來慰問,他們不穿隔離衣不戴手套,甚至連口罩也不戴。
阿牛沒有自己的孩子,父母也早亡了,每年快過年的時候,只有侄子會來看看他。有一年,阿牛種的蔬菜和雷筍收成很好,終于盼到了侄子來的日子,阿牛早早準備好了農作物產品和豐盛的午餐,想讓侄子留下來吃了飯再回去,可侄子只是放下一些探望的禮品,連坐也沒坐就走了,農產品是帶走了,但第二天,當阿牛在院墻外不遠處看到了他給侄子的東西時,忍不住抹了把眼角。2023年初,侄子帶著侄孫來看望阿牛的時候,阿牛還是怯怯地留侄子吃飯。侄子剛想拒絕,一旁的兒子說:“爸,學校有醫生老師來給我們講過課,這個病不容易傳染,何況叔爺爺他們早就治愈了,他們不會傳染人了,他們只是病過,我們陪叔爺爺吃頓飯再回家吧。”那天,誰都能看出阿牛臉上笑開了花。
“阿牛,青菜給我稱兩斤。”“阿牛,雷筍還有沒有?你的雷筍好吃。”如今,阿牛的農作物因為純天然無農藥,每次一到市場就被搶著買完了。阿牛也不戴帽子了,反正大家都知道他長什么樣,每次給人裝蔬菜的時候,也總會用他彎曲的手多裝進去一點。阿牛從被人避而遠之,到慢慢被接納,恰恰就是麻風病治療進步的證明。
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麻風病的治療已從單一藥物治療轉變為聯合化療,治療周期大大縮短了;麻風病人接受規則聯合化療1周后即失去傳染性;麻風病早已從隔離治療轉變為社會治療,病人可以正常工作生活;絕大多數人對麻風桿菌不易感,即使感染了細菌也不會發病;麻風病治愈存活者無傳染性;麻風病的畸殘是不可逆的,所以早診早治是關鍵。
編輯/趙玉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