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益
凍瘡是寒冷冬天的一種常見皮膚病,當環境氣溫低于10℃(尤其在5℃以下)時容易發生,一般人要到春季氣候轉暖后才會自愈。但許多人一旦患凍瘡后,每年一到冬季極易再次復發。
凍瘡是皮膚受到寒冷刺激,皮下小動脈發生痙攣收縮,血液瘀滯,使局部組織缺氧,皮膚組織細胞受到損害而形成,好發于手指、手背、足趾、足跟、耳部、面頰、鼻尖等處,可單側或雙側發生。因為手腳和耳郭等遠離心臟,是人體血液循環末梢部分,容易受涼;同時,這些部位皮下組織較少,且血管表淺,更缺乏脂肪保護,保暖性能差,遇到寒冷刺激時,血管發生收縮導致血流緩慢、血量減少,于是易造成缺血、缺氧而引起凍瘡。特別是正處在生長時期的兒童,組織器官發育尚未成熟,皮膚嬌嫩抗寒能力弱,故在寒冷季節比成人更易患凍瘡。醫學研究還發現:凍瘡的發生可能與皮膚血管對寒冷過敏有關,也可能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及遺傳因素有關。所以,經常接觸冷水的人易患凍瘡,長時間生活在我國南北方某些沿海或寒冷潮濕環境中的人也易患凍瘡。此外,手足多汗、缺乏運動、營養不良等常為凍瘡的發病誘因。
凍瘡雖是小病,但病程較長,常反復發作,不易根治。凍瘡初起損害為局部性紅斑或暗紅帶紫色腫塊,觸之冰涼,自覺疼痛,有癢感,受熱后癢感加劇甚至奇癢難忍。重者皮損出現大小不等水皰,內含淡黃色或白色漿液,破裂后形成糜爛或潰瘍,自覺疼痛劇烈或局部感覺消失,嚴重者可導致肌肉、筋骨損傷。遷延不愈者有硬結,常常遺留色素沉著或萎縮性瘢痕,對冷敏感。凍瘡不僅影響雙手、臉部的美觀,還會給患者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尤其小孩子,總會不自覺地用手去抓撓,更容易造成凍傷皮膚破損,引發感染而出現潰瘍、流黃水等,甚至還會在睡覺過程中不慎壓到患處引起疼痛而哭鬧,讓家長既心疼又無奈。
預防凍瘡,重點是做好局部的保暖和干燥,特別是生過凍瘡的人更要注意這一點。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堅持體育鍛煉
平時只要身體和天氣許可,應該積極進行適合自身的各種體育活動,特別是要鼓勵孩子經常到戶外進行身體鍛煉,以全面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對寒冷的適應性。空閑時應多活動四肢,如能經常自己按摩手足、耳郭和面頰則更好,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對預防凍瘡大有幫助。
注意防寒保暖
要做好全身的防寒保暖,除根據天氣適時添加衣被外,必要時,尤其在外出時,應盡早戴上手套及耳罩,穿厚襪和大小適宜的保暖鞋,鞋襪潮濕后應及時更換,以保持手足干燥暖和。
講究飲食營養
根據每個人不同體質,適當增添富含蛋白質、糖類、脂肪和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食物,以保障營養均衡。特別是對寒冷敏感者還可適當多吃些熱性祛寒食品,如雞肉、羊肉、鹿肉、鰱魚、茴香菜、胡椒、生姜等,保證足夠的熱量供應,增強抗寒耐寒能力。
居室溫濕適宜
重視居室的防寒、保暖和防潮工作,有條件的家庭,不妨通過空調等設施把室內溫度維持在19℃~24℃,相對濕度控制在40%~60%為宜。生活在這種環境,不僅身體感到舒適,而且有利于皮膚健康,能減少或避免凍瘡的發生。
防治原發病癥
冷球蛋白血癥、系統性紅斑狼瘡、雷諾綜合征、末梢循環不良及貧血等患者均可引發凍瘡,應積極做好防治工作,盡可能消除凍瘡相關誘因。
未破潰者:
●正紅花油或正骨水涂搽患
處,每天3~4 次;也可用“十滴水”外搽患部,每天6~10次。
●風油精或辣椒酊少許涂搽患處,用手輕輕揉搓至局部發熱,每日3次。
●傷濕止痛膏或麝香虎骨膏每晚睡前貼患部,用手輕輕按摩數分鐘,每天1次。
●白芨10 克研成細末,加凡士林100克調成軟膏,外涂患部,每日3次。
溫馨提示:采用上述方法前,應先用溫水將患部洗凈擦干。
已破潰者:
●云南白藥粉直接撒于潰瘍瘡面上,再用消毒紗布包扎或覆蓋,膠布固定,每日一次。
●黃柏20 克,芒硝10 克,研為粉末,用冷水(冰水或雪水最佳)拌均勻,涂于患部,包扎固定,每日一次。
●樟腦25 克,海螵蛸10 克,研為細粉,凡士林150 克調成膏狀,外敷潰瘍處,包扎固定。
溫馨提示:上藥時先用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清洗潰瘍面,如凍瘡嚴重感染甚至化膿或用藥后不見好轉,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編輯/孫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