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獻國
標題
枸杞,為茄科植物枸杞或寧夏枸杞,其葉、實、根皮等可入藥入食,為抗衰延年上品。《本草綱目》記載:“春采枸杞葉,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長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唐代詩人劉禹錫寫有《枸杞井》,詩贊云:“僧房藥樹依寒井,井有香泉樹有靈。翠黛葉生籠石甃,殷紅子熟照銅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可見枸杞抗衰延齡的功效是古今公認的。
那么,枸杞的苗、葉、實、根皮等都有哪些功效呢?
枸杞苗,又稱枸杞牙、枸杞葉,為枸杞的嫩莖葉。中醫認為,枸杞苗性味苦、甘、涼,入肝、腎經,有清退虛熱,清肝明目,生津止渴之功,適用于虛煩發熱,熱病津傷口渴,肝腎陰虛或肝熱上攻所致的目昏、夜盲、目赤澀痛等。《本草綱目》說它“去上焦心肺客熱”,《藥性論》說它“能補益諸精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本品可涼拌、氽湯、煮粥、炒食等,煮粥服食,對肝腎陰虛諸癥甚宜。
枸杞子,又名天精、地仙,為枸杞的成熟果實。中醫認為,枸杞子性味甘、平,入肝、腎、肺經,有滋補肝腎、生精養血、明目安神、滋陰潤肺、化痰止咳之功,適用于肝腎陰虛、頭暈目眩、視力減退、腰膝酸軟、遺精等。《神農本草經》說,枸杞子“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本草綱目》言其“滋腎,潤肺,明目”。《本草匯言》謂其“能使氣可充、血可補、陽可生、陰可長、火可降、風濕可去,有十全之妙焉”。
地骨皮,為枸杞的根皮,生用或炒炭用。中醫認為,地骨皮性味甘、寒,入肺、腎經,有涼血熱、退虛熱、清瀉肺熱之功。地骨皮味甘性緩,涼血清熱而無傷陰之弊,為涼血退熱佳品,且本品性寒又能走肺腎,上清肺熱而止咳喘,下入腎經而退虛熱,故虛熱、實熱皆可應用。《本草綱目》說,地骨皮“去下焦肝腎虛熱”,《日華子諸家本草》說它“除煩益智,補五勞七傷”。
枸杞苗、枸杞子、地骨皮三者同出一物,功用基本相似。枸杞苗只供食用,不供藥用。枸杞子補益作用較好,藥食兩用,既是食物,也是藥物。地骨皮只供藥用,不供食用。
茶飲法
把枸杞子擇凈,放在茶杯內,用開水沖泡后當茶飲,一般成人一天用量為10~15克。
煎煮法
將枸杞子擇凈,放入罐內,加水煎煮,一般煎煮3~4次。把所有煎液混合,分次口服。
泡酒法
將枸杞子擇凈,放入白酒瓶中密封浸泡,三天后,白酒變成紅色時即可,按本人酒量飲服,也可適量加入冰糖或蜂蜜調味。
入膳法
將枸杞子水煎取汁,與食物做膳,或與食物同燉服食。
嚼食法
枸杞子10~30 克,擇凈,每日睡前嚼食。
枸杞苗粥
枸杞苗50 克,大米50 克,白糖適量。
將枸杞苗擇洗干凈,切細。大米淘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粥,待熟時加入白糖、枸杞苗等,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 劑。可清退虛熱,補肝明目,生津止渴。適用于肝腎陰虛所致的虛煩發熱、頭昏目赤、津傷口渴、牙齒松動疼痛等。
清炒枸杞苗
枸杞苗、調味品各適量。
將枸杞苗洗凈,鍋中放植物油燒至七成熱時,下枸杞苗,炒至熟時,再下食鹽、味精等,炒勻即可裝盤取食,每日1劑。可清熱疏肝,生津止渴,適用于高血壓、酒醉口渴、糖尿病消渴等。
枸杞子粥
枸杞子15 克,大米50 克,白糖適量。
將枸杞擇凈,放入藥罐中,浸泡5~10分鐘后,加大米煮為稀粥,待熟時加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可補腎益精,滋肝明目。適用于肝腎虧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遺精、頭目眩暈、視物昏花、記憶力下降等。
枸杞子兔肉丁
枸杞子15 克,兔肉150 克,調味品適量。將兔肉洗凈,切丁。鍋中放植物油適量,滑鍋后放入枸杞子、兔肉,略炒后放入蔥、姜、椒、食鹽等,炒至肉熟服食,每日1劑。可補益肝腎,滋陰潛陽,適用于肝腎不足,虛陽上擾所致的眩暈、視物不清、目澀眼干等。
地骨皮粥
地骨皮15 克,大米50 克,白糖適量。
將地骨皮擇凈,放入藥罐中,浸泡5~10 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加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可涼血退熱,清瀉肺熱。適用于陰虛內熱所致的潮熱盜汗、骨蒸、小兒疳積發熱、肺熱咳喘或咯血等。
地骨皮茶
地骨皮15克,茶葉適量。
將地骨皮擇凈,與茶葉同放入茶杯中,用沸水適量沖泡當茶飲用,每天1 劑。可養陰清熱,適用于骨蒸潮熱、手足心熱、咽癢不適等。
編輯/孫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