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 薛亮
運動風險事件是指因運動而產生的身體特殊傷害情形。我們在身體活動中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受傷、關節疼痛、跌倒、骨折、中暑和心血管意外。
受傷是身體活動中經常會遇到的風險,包括組織挫傷、關節扭傷和肌肉拉傷等。受傷是不同年齡人群在身體活動中最容易發生的風險,在年輕人中更為普遍,因為他們進行活動的方式和強度比年齡較大的人更為劇烈。與受傷情況相反,隨著年齡增長,關節疼痛、跌倒、骨折等風險情況發生增多,這與年齡增加造成的人體功能下降,以及身體活動量和身體活動方式不當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出現心血管意外的情況大幅度增加,這提醒我們,年長者在進行身體活動時應注意身體出現的異常情況,如在身體活動中感到胸悶、心跳增加過快以及頭暈等。
中暑、休克等風險對各個年齡段的影響差異不大,因此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應予以重視。
了解了運動風險事件后,我們應該采取何種措施來預防運動風險事件的發生呢?
我們可以通過體檢了解自己是否患有慢性疾病,特別是心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患有這些疾病的人在參加身體活動前一定要咨詢醫生,確定自己的疾病是處于發病期還是良好的控制期。如果處于發病期,需要等疾病癥狀消失后再進行身體活動;如果處于控制期,則需要聽從醫生關于如何進行身體活動的建議。
對于愿意參加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盡管運動刺激可以增強器官系統功能,收獲健身益處,但是也需注意,運動刺激也可能會誘發部分先天性疾病或存在健康隱患,導致出現嚴重的心血管問題。所以,我們需要了解運動的絕對禁忌證和相對禁忌證。
運動絕對禁忌證
●近期安靜心電圖顯示存在嚴重心肌缺血,近期發生心肌梗死(特別是2 天內)及其他急性心臟事件;存在不穩定心絞痛。
●可引起癥狀或血流動力學變化的未得到控制的心律失常。
●嚴重的有癥狀的主動脈狹窄;未控制的有癥狀的心力衰竭。
●急性肺栓塞或肺梗死;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懷疑或已知動脈瘤撕裂。
●急性全身感染,伴發熱、全身疼痛或淋巴結腫大。
運動相對禁忌證
●冠狀動脈左主干狹窄;中等狹窄性心瓣膜病;電解質異常(如低鉀血癥、低鎂血癥等)。
●安靜時嚴重高血壓(收縮壓>20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110毫米汞柱)。
●心動過速或心動過緩;肥厚型心肌病或其他形式的流出道狹窄。
●在運動中加重神經肌肉、肌肉骨骼及風濕性疾病。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室壁瘤。
●未控制的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慢性感染性疾病(如單核細胞增多癥、肝炎、艾滋病)。
●精神或軀體障礙導致運動能力顯著低下。
有運動相對禁忌證的患者可在醫生監督下,或采用較低強度運動,尤其是在安靜時無癥狀者。
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至關重要。一般而言,運動強度為中等強度,且與對方直接接觸、對抗、碰撞較少的運動,是運動中最安全的運動方式。反之,不太安全的運動主要是指一些高強度運動,且與對方直接接觸、對抗、碰撞較多的運動。
運動量是運動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是運動強度通過時間的方式進行積累。很多人運動期間的風險都是由于運動量沒有在安全范圍內增加所造成的。
合理增加運動量的方式應該是“慢、少、輕”。所謂“慢”是指運動量增加的時間間隔一般以周為單位;“少”是指運動量在增加時不要過多,例如每周的運動量最多增加2~3次;“輕”是指增加運動量時是以增加低強度或中等強度的運動為主。總之,量力而行是防控運動風險事件發生的關鍵。
運動時應避開汽車,應在人行道、步行小徑或自行車道進行;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在較為柔軟的地面進行(例如塑膠、瀝青地面);運動地面不應有坑或其他障礙物;較為理想的運動地點包括操場、健身路徑、公園和帶有公園的小區。
出現惡劣天氣時最好不要進行戶外運動,如果有條件可以改為室內進行運動;冬季要避免在極度寒冷的天氣下進行運動,夏季要注意休息、防曬、及時補水以及降低體溫等。
在運動過程中,使用護具可以降低發生損傷的可能性,合適的運動裝備也能減少損傷的發生風險。運動裝備包括進行體育活動或特殊運動的裝備,例如各種球類、運動裝備和運動鞋。
編輯/羅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