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楊 周雪曦 彭鎏佳
摘要?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促進鄉村振興法治建設的總依據,是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踐探索中的新經驗、新理論、新方法,引領著鄉村振興法治建設的發展方向。在目標上,習近平法治思想與鄉村振興法治建設價值目標的耦合,是引領和促進鄉村振興法治建設的基本前提。在實踐中,國家制定法與鄉村習慣法之間的博弈、治理主體法治思維欠缺以及法治人才缺乏的困局構設,為鄉村振興未來的法治建設提供了方向。在策略上,完善鄉村治理的法治體系、培育鄉村法治文化和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法治建設提供了路徑選擇,豐富了法治促進鄉村振興的理論思考,使法治有效回應了鄉村全面振興的實際需求。
關鍵詞? 習近平法治思想;鄉村振興;法治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 D920.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01-024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1.05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 on the Path of the Xi Jinping’s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YAN Yang, ZHOU Xue-xi, PENG Liu-jia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Sichuan 646000)
Abstract? The Xi Jinping’s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is the general basi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rural vitalization. It is the new experience, new theory and new method in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the new era. It lead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rural vitalization. In terms of the goal, the coupling of the Xi Jinping’s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value goal of the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in rural vitalization is the basic premise to lead and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in rural vitalization. In practice, the game between the national law and rural customary law, the lack of legal thinking of the governing body and the lack of legal talents provide the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erms of strategy, improving the rule of law system of rural governance, cultivating the rule of law culture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alent team provide a path choice for the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enrich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the rule of law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make the rule of law effectively respond to the actual nee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Rural revitalization;Rule of law;The path
基金項目?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一般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優勢、制約因素及破解對策”(CYJXF22009);西南醫科大學校級科研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法治建設的行動構設和路徑選擇”(2021ZSQN017);西南醫科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IP引活力,文化助振興”(2022198X)。
作者簡介? 顏楊(1993—),男,四川瀘州人,講師,從事法學理論、基層社會治理研究。
*通信作者,副教授,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基層社會治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1-06
為解決好“三農”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當前我國鄉村社會發展的全局,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要求完善促進鄉村振興的法律制度框架,積極構建鄉村振興的法治體系,以規則之治來維護鄉村社會的公共利益,確保法治能夠保障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并指出要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1]。而后頒布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則通過立法的形式來實現法治對鄉村振興的支撐、引領、保障和促進作用,為新時代的鄉村發展開創了法治保障的新局面。而黨的二十大更是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同時要求全面推進國家各項工作的法治化,發揮法治固根本、保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上述這一系列政策文件及法律條文的頒布為鄉村振興事業的開展做了頂層設計,充分說明了法治是保障鄉村振興順利實施的關鍵所在,為全面推動農業、農村以及農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然而,就當前鄉村振興戰略開展的實踐來看,如何加強鄉村法治建設仍是當前推進鄉村振興所急需解決的一大問題,影響著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國家大力推動鄉村振興的熱潮之下,必須進一步思考鄉村振興過程之中的法治建設問題,確保法治能夠有效回應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之中的實際需求,進而更高質量地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
習近平法治思想立足于我國社會發展的實踐,集中體現了堅持人民至上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科學地回答了新時代的中國應如何加強法治建設等一系列問題,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論支撐和思想保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理論特性[2]。習近平法治思想汲取了中國傳統法治文化的精華,合理吸收了國外法治理論之中的有益成果,還繼承和發展了我黨歷代領導集體的法治思想,是新時代黨和國家進行法治建設的總抓手,凝聚著我們黨當前在法治領域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論成果與現實經驗。由此可見,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我們黨開展法治建設的總指引,為今后我國的法治建設提供了遵循,能夠支持、規范和引導鄉村振興過程之中的法治建設。因此,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背景之下,進一步闡明習近平法治思想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價值,明確法治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之中的戰略定位,有利于破除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法治阻礙,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由政策導向轉向法治保障,實現法治引領、統籌和推動鄉村振興的目標。
1? 習近平法治思想與鄉村振興價值目標的耦合性
鄉村振興戰略旨在實現鄉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它以推進“三農”現代化、實現廣大村民的美好生活追求為目標,其本身蘊含著追求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等美麗愿景[3]。但是鄉村是一個兼具生產、生活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地域綜合體,是人們活動的主要空間,要想實現鄉村社會的全面發展,需要鄉村具備一個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正如張文顯教授所說:“秩序的存在是人類生存、生活、生產的必要前提和基礎,沒有秩序,人類的公共活動就不可能正常進行”[4]。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以實現人類社會的和諧有序、治理有效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等為最終目標。由此可見,習近平法治思想與鄉村振興戰略在價值目標上存在著一定的耦合和一致性,而且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需要法治發揮其規范、引領和保障作用,這就為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提供了遵循。
1.1? 現代化的鄉村是生活美好的鄉村
新時代社會矛盾的轉化充分說明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質層面,而是擴大到了物質、精神、社會文明等更高層次的需求,并且這些需求還包含著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征[3]。法治作為現代政治文明的產物,是維系社會公平正義最有效的方式,因此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離不開法治的實施,這是讓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基礎和前提。通過法治的實施,能夠讓法治得到充分彰顯,社會的公平正義得以充分實現,對于穩定社會秩序,讓村民共享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由于當前城鄉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導致鄉村居民無法享受與當地城市居民相當的社會公共服務,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成果未能充分惠及廣大鄉村居民。這就要求我們黨和國家要加強制度建設,以規則之治和良法之治在民生領域對村民進行賦權,進而縮小城鄉發展的差距,補齊鄉村社會發展的短板,讓村民能夠享受到與本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醫療、教育以及養老等社會公共服務,化解因經濟社會發展而產生的城鄉矛盾,以達到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和個性化需要的發展目標。
1.2? 現代化的鄉村是治理有效的鄉村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執行力的集中體現,概括來說即運用規則制度來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能夠實現現代化,使國家在社會經濟發展等多領域的制度能有序運行,進而實現國家的治理由傳統的“管理”向現代“治理”轉換的過程[5]。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對于整個國家的公共利益、資源分配和制度構成等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是一個國家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基礎,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鄉村的社會性質、社會結構以及村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給鄉村的社會治理和鄉風文明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在部分鄉村地區,村民道德滑坡、貪污歪風盛行等現象屢見不鮮,使得鄉村政治生態遭到破壞。此外,一些地方宗族勢力干擾村務,黑惡團伙以及村匪村霸等為害一方,致使傳統的鄉村治理模式和治理體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法治不彰的情況時有發生[6]。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其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因此鄉村是國家治理現代化轉型過程之中最難的部分。法治作為現代政治文明的產物,是處理社會深層次問題和矛盾的關鍵所在,其能通過明確的制度安排,來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人們規范自身的行為,可以有效地整頓鄉村社會之中的種種亂象,拓寬鄉風文明和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廣度與深度,促進鄉村治理事務落到實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
1.3? 現代化的鄉村是和諧有序的鄉村
首先,從鄉村的人口結構來看,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鄉村社會的穩定性和封閉性逐漸被打破,鄉村人口開始加速向城市流動,城鄉之間的聯系日益加強,鄉村社會的關聯度降低,傳統的鄉土中國不斷解體。其次,從鄉村的社會階層結構來看,伴隨著我國鄉村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鄉村社會中的階層開始出現分化,鄉村社會中的村民已不再單純地依靠務農為生,而是分化成為農民工、個體工商戶以及私營企業主等群體。由此帶來的社會分化程度加強、不穩定因素增多,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系逐漸被物質化。最后,從社會組織的結構來看,進入新時代后,鄉村的各種社會組織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且形式日益多樣,基于地緣和血緣關系而形成的各種非正式組織在鄉村治理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鄉村社會的上述變化,意味著鄉村由以前的熟人社會逐漸轉變為半熟人社會,也意味著鄉村無法再通過傳統的“禮治”來維持社會秩序[7]。這使得我國目前的鄉村治理面臨著制度失靈,各種矛盾進一步交織的情況,導致鄉村治理主體在化解鄉村社會矛盾和維護鄉村社會和諧穩定時所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任務越來越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受到阻礙。
在鄉村治理體系之中,自治和德治都比較注重追求自由和個人權利的表達,都不具有強制性的特征,然而目前的鄉村社會又是一個各種矛盾交織社會,必須要有一種有約束力、有強制性的制度,否則鄉村社會的秩序將會難以維護,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也將難以實現。因此在鄉村社會轉型,鄉村社會矛盾與沖突多發的背景之下,自治和德治的屬性和特征決定了它們并不能有效地解決鄉村矛盾,維護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而法治本身所具有的穩定性、權威性、明確性以及強制性等特征,使得其能通過完善的制度體系和健全的責任機制來將鄉村社會中各種矛盾沖突的解決納入法治化的軌道上來,使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得到可靠保障,進而為鄉村振興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確保其能夠得到順利的實施。
2? 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鄉村振興法治建設的困局構設
要實現鄉村振興,應當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根本遵循,走鄉村善治之路,充分發揮法治在鄉村治理之中的作用。然而隨著我國鄉村社會的轉型,鄉村社會的基礎秩序正處于巨變之中,這導致鄉村的治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鄉村的法治建設面臨著不少的問題和挑戰。
2.1? 國家制定法與鄉村習慣法之間的博弈
新中國成立之后,傳統的鄉土中國不斷解體,現代的法律制度伴隨著我國基層政權的建立而逐漸滲透到鄉村地區,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過程中,鄉村的規則體系也在悄然的發生改變。一方面,國家為規范鄉村社會的治理、維護鄉村社會的秩序、保障村民的合法權益,越來越注重引入現代的治理規則,不斷制定超越地域限制的法律規范。另一方面,在人們日常生活之中所形成的習慣法,仍然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社會交往之中發揮著作用,并沒有因為現代法律制度的滲入而退出歷史舞臺。因而在鄉村社會之中,國家制定法以及鄉村習慣法共同的在鄉村社會治理之中發揮著作用,維護著鄉村社會的和諧有序。但囿于鄉土社會的復雜性,不同地域鄉村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以及生活習慣等存在著較大的不同,再加之村規民約賴以生存的價值基礎以及實施方式等與國家制定法存在著較大的差異[8]。這極易導致在鄉村治理的實踐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規民約和國家制定法之間出現沖突的現象。國家制定法與鄉村習慣法之間的博弈,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中國鄉村邁向現代化道路增添了諸多不確定的因素。
2.2? 治理主體法治思維欠缺
自農業稅取消以來,村民的負擔得到減輕,城鄉二元對立的矛盾有所緩解。但是農業稅的征收是鄉鎮政府權力的主要體現和公共服務供給的主要資金來源,農業稅的取消導致鄉鎮政府的權力空虛,人力、物力和財力不足,由此引發了鄉村公共服務供給的不足,削弱了鄉鎮政府在鄉村的治理能力,使得鄉鎮政府在處理鄉村的矛盾和糾紛之時面臨不少的問題和挑戰。一直以來,法律作為矛盾糾紛解決一種的常規方式,長期在鄉村的治理過程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囿于鄉土社會的特殊性,鄉村社會時常會出現涉及全局或者局部的穩定的一些糾紛,且這些糾紛難以用常規手段或者常規程序予以解決,需要采取特殊的動員方式和對抗方式方能平息糾紛[9]。這使得鄉鎮政府在使用法律解決鄉村的矛盾和糾紛之時不得不采取用私人關系開展工作,以此來維護鄉村的和諧穩定,進而使得講人情、講關系等現象時有發生,法治不彰的現象頻發。長此以往,將導致行政手段在鄉鎮干部的日常工作中逐漸占據上風,法治在鄉村治理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邊緣化,法治的權威得不到保障,鄉村振興則會因此失去可靠保障而面臨一系列不確定的風險。
2.3? 法治人才缺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并強調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人才在社會發展以及國際競爭之中的地位與作用[3]。要促進鄉村振興,強化鄉村振興過程之中的法治建設,同樣也離不開人才的支持。然而目前的鄉村社會存在著法治人才與鄉村社會發展相脫節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鄉村社會本土人才短缺,人口結構不合理。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選擇離村進城,尋找發展機會,鄉村的主體構成發生了變化。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農民工總量已到達28 560萬人,其平均年齡為41.4歲,并且在所有的農民工之中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比為12.2%,其占比在持續提高[10]。上述數據意味著目前鄉村人口流出的現象加劇,并且其中還包含了大量的青壯年和精英人才。鄉村的青壯年和精英人才是鄉村治理的主要力量,他們的大量外流使得鄉村振興的實施缺乏人才和智力的供給,進而從根本上動搖了鄉村振興的工作基礎。另一方面是鄉村法治工作隊伍人才匱乏,推進鄉村振興法治建設的主體缺位現象嚴重。要強化鄉村振興過程之中的法治建設,離不開專業化的、高素質的法治人才隊伍。但是目前我國的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卻缺乏法律專業人才的支持,鄉村中從事法治工作的大多也是半路出家,未經過系統的學習,自身素質良莠不齊。鄉村法治工作隊伍人才的匱乏導致鄉村的各項公共事務無法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基層法治建設無法回應鄉村振興的相關問題,從而使得鄉村振興的法治建設遭到阻礙。
3? 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鄉村振興法治建設的路徑選擇
促進鄉村振興必須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鄉村法治建設,進一步完善鄉村治理的法治體系、培育鄉村法治文化、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使法治能夠有效面對當前鄉村發展的困境,真正地為鄉村振興事業的開展提供法治保障。
3.1? 完善鄉村治理的法治體系
鄉村振興作為黨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重大決策,要確保其順利的實施,必須得在推進的過程之中重視治理規則的作用,這是因為治理規則的完善與否,關系著法治的實施,影響著法治的效果。目前我國的鄉村治理已形成由多樣化規則構成的法治體系,鄉村的規則之治已基本能夠得以實現,但是法治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應包含“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其中靜態主要的法治體系主要表現為完善的法律法規,而動態的法治體系則表現為對法律法規的遵守和信仰。目前我國的鄉村社會的治理已擁有形式多樣的法律法規,使得鄉村的治理基本上實現有法可依。但是這些法律法規只滿足了鄉村治理法治體系建設的靜態需求,對鄉村治理法治體系建設“動態”需要的回應卻略顯不足,導致目前在鄉村治理的過程之中,法治不彰的情況頻頻發生。有鑒于此,在制定國家法律之時,應合理地吸納村規民約之中的有益內容,使之成為國家制定法的有益補充。這是因為國家制定法與鄉村習慣法之間博弈的問題可理解為鄉村法治建設的社會基礎問題,即國家所頒布和實施的法律和制度是否對鄉土社會具有適應性的問題。鄉村習慣法作為本土所產生的非正式制度,能為鄉村治理提供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并從倫理道德上對村民的行為進行約束,對鄉村社會秩序的維護起著重要作用,可以促進國家制定法的實施和鄉村法治建設,進而彌補國家制定法自身的不足。此舉既能使國家制定法更為完善,也能減少國家制定法與村民生活之間的距離,使之得到村民的遵守而擁有更為堅實的社會基礎。這對于減少二者之間的沖突,使二者之間形成合力,進而促進鄉村振興大有裨益。此外,還要根據村民的實際需要進一步完善法治宣傳教育,變革鄉村法治宣傳教育的理念,創新法治宣傳教育的形式,革新法治宣傳教育的內容,拓寬法治宣傳教育的途徑,進一步增強村民的法治觀念,使之自覺地遵守、踐行和捍衛法治,進而補足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的法治短板,促使鄉村由規則之治轉向良法之治。
3.2? 培育鄉村法治文化
法治的魅力主要來源其文化意義,而非規范意義,法治根植于文化之中,而文化則對法治產生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層次的影響。要加強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的法治建設,除了依靠規章制度之外,還離不開法治文化的培育,這是確保鄉村擁有良好法治氛圍的關鍵所在。要培育鄉村法治文化一是要增強基層干部的法治思維。基層干部作為黨和國家同村民聯系的紐帶,在鄉村治理的過程之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其法治思維能力的強弱,影響著村民對法治的認知。為此,要建立和完善基層干部法治培訓的長效機制,增強其法治思維能力,提升其法治素養,確保其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之中能夠堅決的貫徹黨中央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決策,并能帶頭尊崇法治,形成規范用法、嚴格執法的習慣。二是要規范鄉村的執法和司法情況。通過制度建設,進一步樹立法律的權威,確保執法公正和司法獨立,防止以權壓法和干預司法等情況的出現,增強村民對法律的信任感,讓村民能夠感受到執法與司法過程之中的公平正義。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執法和司法的隊伍建設,提升執法人員和司法工作人員的整體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強化其法治信仰和為民服務的意識,避免他們在工作中出現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作風。三是要優化鄉村法治文化供給,營造法治文化氛圍。一方面,可以通過修建法治圖書館、法治文化廣場以及法治文化長廊等設施來為村民提供形式多樣的法治文化產品,使法治真正地融入鄉村,根植于村民內心。另一方面,可利用新媒體平臺如微信、抖音等提吸引力強、影響力大、內容新穎的法治文化產品,拓寬村民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激發他們學法守法用法的積極性。
3.3? 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和資本,要加強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的法治建設,離不開人才的支持。當前,鄉村法治人才的匱乏導致鄉村的各項公共事務無法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鄉村振興的法治建設遭受阻礙。為此,必須得完善鄉村人才的政策體系,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為鄉村振興的法治建設提供人才支持。首先,要加強鄉村本土人才的培訓。由于鄉村經濟發展較為滯后,對外界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為此可以探索鄉村與高校互動培養人才的模式,讓開設有法律專業的高校通過定向培養的方式為鄉村中專門從事法治工作的人展開培訓,以增強其法治素養,彌補鄉村法治人才不足的局面。其次,要加強政策傾斜,強化鄉村外來人才的服務保障。要采取多種有效的措施和激勵政策,吸引優秀的人才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為此,可通過稅費減免以及職務晉升等政策傾斜來提升到鄉村工作人才的福利待遇,并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加大獎勵力度,提升鄉村外來人才獲得感和榮譽感。此外,相關政府部門還應為鄉村外來人才搭建相應的服務平臺,使之能夠全身心地服務于鄉村振興事業。最后,鄉村要加強經濟發展,促使自身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逐步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和轉變。此外,鄉村還要完善自己道路交通、民生工程以及互聯網體系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縮小自身與城市的發展水平,以便于更好地吸引專業人才扎根基層,服務鄉村。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2020-10-29)[2022-06-15].https://politics.gmw.cn/2020-10/29/content_34321851.htm.
[2]張文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義[J].東方法學,2021(1):5-24.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4]張文顯.法治與國家治理現代化[J].中國法學,2014(4):5-27.
[5]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61.
[6]人民日報客戶端:村匪村霸中央都看到了 派這三類人治[EB/OL].(2015-06-20)[2022-06-21].https://www.sohu.com/a/19588567_115052.
[7]賀雪峰.論半熟人社會:理解村委會選舉的一個視角[J].政治學研究,2000(3):61-69.
[8]高其才.試論農村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的關系[J].現代法學,2008,30(3):12-19.
[9]王裕根.法治融入鄉村治理的現實困境與展望:基于鄉鎮綜治工作的考察[J].理論導刊,2018(6):47-54.
[10]國家統計局.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2021-04-30)[2022-07-27].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202302-3_1901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