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團萊陽市委
團萊陽市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黨建帶團建為主線,搶抓入選“山東省鄉村好青年選培計劃整縣提升試點”和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的重大機遇,選樹培強一支扎根農村沃土、示范作用突出的“鄉村好青年”隊伍,團結引領廣大青年建功立業,在助力高標準打造鄉村振興“萊陽樣板”中奏響青春時代強音。
聚焦人才隊伍建設,多渠道開展“鄉村好青年”選引,為鄉村振興偉大實踐奠定堅實人才基礎。印發《關于開展“鄉村好青年”選樹工作的通知》,堅持“立足群眾廣泛選”“從群眾中選”“讓群眾自己選”三原則,在選樹工作中重視社會面和普遍性;依托組織嚴格選,以組織化推薦為基本途徑,暢通“村級提名、鎮級推薦、市級選樹”三級推選模式,將組織要求貫穿始終;扎根本土充分選,真正將注意力轉向本家“自留地”,培養選樹本土青年鄉賢,健全遞補、退出機制,高標準選樹“鄉村好青年”784 人,實現“鄉村好青年”村莊覆蓋率100%。優中選優推選山東省級“鄉村好青年”8 人、煙臺市級“鄉村好青年”20人、萊陽市級“鄉村好青年”78 人,為助力鄉村振興奠定堅實人才基礎。
聚焦賦能提質,針對“鄉村好青年”群體多樣化發展需求,定制培訓課程,靶向提升青年鄉賢投身鄉村振興硬實力。
重引領,開辦“鴻雁賦能·思想提升班”。以“鄉村振興青年學院”為載體,通過體悟實訓、對標精訓等方式,開展黨的理論宣講12 次,把黨的“大道理”轉化為青年易于接受的“明白理”,引導青年明大局、提認識、樹遠志。
重培養,開辦“青春建功·能力拓展班”。根據村、鎮、市三級青年特點,匯聚青年志愿服務、青少年事務服務、青年應急救援、青年文明號單位等團屬力量,開展“鄉村好青年”專題金融稅費知識培訓、應急救援技能培訓、涉農領域技能培訓等20 余次賦能提升課程,覆蓋“鄉村好青年”群體1000 余人次,建立起不同層級各有側重的人才培養工作體系。
重提升,開辦“青春建功·導師領航班”。組建40 余人的“鄉村好青年導師團”隊伍,立足鄉村青年需求,有針對性地組織涉農知識實操應用、名企HR“面對面”座談等活動20 余場,有效提升青年核心技能,打通青年就業創業的服務鏈條。
圖| 團市委聯合市委組織部舉行“醫路陽光”青年志愿者愛心服務隊成立儀式
聚力載體創設,集成資源優勢,全方位探索“鄉村好青年”融入鄉村振興發展方向。
立足全市農村實際,搭建“好青年”助農聯絡平臺。構建以主城區為核心,輻射東西南北四個示范區的“一核四區”格局,實現鎮鎮都有聯絡站、村村都有聯絡點。探索成立“鄉村好青年聯盟”,打造2 處鄉村振興青年學院,開展“桑梓創客座談”等活動20 余次,覆蓋青年1000 余人次,有效強化“好青年”社交拓撲。
充分挖掘優勢資源,搭建“好青年”產業成長平臺。通過組織“好青年”進校園、進社區、遍訪等活動,實地調研“好青年”產業47 次,將產業類別、發展需求同全市“好青年”產業資源有機融合,有力促進“好青年”產業橫向聯動、縱向深入。
探索掛職鍛煉模式,搭建“好青年”參政干事平臺。擇優推薦“好青年”黨團員進村級團組織班子,選拔市級及以上“好青年”進入鎮街團(工)委班子,各鎮街至少配備1 名“好青年”為兼職團委副書記、1 名“好青年”為青工委副主任,推動人才資源、團內資源有機結合,為村級班子儲備青春力量。
聚力推進政策落地見效,精準施策確?!班l村好青年”干事創業無后顧之憂。
突出結對幫扶。建立鎮街黨(工)委主要負責同志和年輕干部與“鄉村好青年”結對幫帶制度,選取36 名有經驗的鄉鎮干部擔任“鄉村好青年”的“成長顧問”和“工作導師”,幫助他們熟悉農村政策,提高發展本地農村經濟、開展群眾工作本領。
突出政策幫扶。積極爭取同級組織、農業、財政等單位共同參與,整合人社、商務、科技、住建、醫療、交通等部門政策資源,形成涉及11 個部門的17 條惠青政策,為“鄉村好青年”群體解決“稅學醫房”等關鍵小事,讓他們“愛在萊陽,難以離開”。
突出資金幫扶。協調建行、農行、農商行等金融機構,推行“一次授信,循環使用”簡易審批模式,打通“鄉村好青年”融資貸款綠色通道,扶持18 個創業項目,協調各類資金800 余萬元,做好“鄉村好青年”創業融資紓難解困工作。
突出成長幫扶。建立成長幫扶跟進體系,將已進入村“兩委”班子的140 余名“鄉村好青年”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后備人選跟蹤培養,對已經當選村黨支部書記,表現優秀且符合條件的,優先推薦參加鄉鎮事業編招聘,擇優推薦參加“五方面人員”選拔進鄉鎮班子,實現干部人才培養和基層力量配強。
聚力發揮各行業“鄉村好青年”示范作用,打造獨具梨鄉特色的“產研銷服”體系。
在生產方面賦能。推動“鄉村好青年”投身全市重點產業發展,通過“好青年”領辦、參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培育助農益農合作社、家庭農場20 余家,帶動流轉土地、規模種植近3000 畝,助力集體增收300 余萬元、農民增收150 余萬元。
在研發方面助力。對接中國農業大學、青島大學等省內外高校向“好青年”提供技術支持,邀請涉農領域專家教授30 余人,到18 個鎮街開展現場指導67 次,實現“科技助農”。
在銷售方面做優。引入“十鎮百村千人”青年電商力量,打造“青年惠農助商電商培訓學院”,開展“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和“數商興農”行動,對接京東、順豐小當家等電商平臺,助農銷售各類果蔬200 余噸,提升銷售額30 余萬元。
在服務方面做強。組建“鄉村好青年講師團”,圍繞傳播科學理論、宣講黨的政策,開展百姓宣講、道德實踐等活動43 次,覆蓋鄉村人群2300 余人次,助力鄉村文明蔚然成風。發動“鄉村好青年”參與人居環境整治、聯戶走訪等志愿服務,實現年人均志愿服務時長50 小時以上,走訪65 歲以上老人400 人,結對幫扶困境兒童200 人,實現“微心愿”清單400 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