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悅
據成書于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記載:“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素問·生氣通天論》)其后,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認為:“諸痔皆有傷風,房事不慎,醉飽合陰陽,致勞擾血氣,而經脈流溢,滲漏腸間,沖發下部。”可見,不少人在千年前就已淪為有“痔”之人,并承受有“痔”之苦。
俗話說“十人九痔”,大家對“痔”是什么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不過,只知其然還不夠,對于這種常見病,我們還應該知其所以然,以防病于未患。今天,我們就深入學習一下。
一、普通人如何防“痔”
1.痔的定義
痔即痔瘡,根據傳統的說法,被定義為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肛緣皮膚下靜脈叢血流淤滯、擴張屈曲所形成的靜脈團。痔瘡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
痔瘡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民間廣為流傳的“十人九痔”并非空穴來風—據中國肛腸協會的公開資料,我國人群中肛腸疾病總的發病率為59.1%,其中痔瘡的發病率最高,為51.56%,占所有肛腸疾病的87.25%。
2.痔的病因
(1)祖國醫學的認識。
關于痔瘡的發病原因,祖國醫學主要有以下幾種認識:
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過飲醇酒,致濕熱內生,澼積于大腸。如《瘡瘍經驗全書》云:“凡痔……多由飲食不節,醉飽無時,恣食肥膩、胡椒辛辣、炙煿釅酒……”
②婦女生產用力或多次生產以及久瀉、久痢、久咳等,耗傷氣血,使中氣虧虛、肺氣不足。如《瘡瘍經驗全書·痔漏癥篇》云:“肺與大腸相表里,故肺蘊熱則肛門閉結,肺臟虛則肛脫出,至此當之論。又有婦人產育過多,力盡血枯,氣虛下陷,及小兒久痢,皆能使肛門突出。”
③房事不節,精氣脫泄,熱毒乘虛下注。如《醫方類聚》云:“或醉飽入房,精氣脫泄,熱毒乘虛下注。”
④久坐久站、負重遠行,或便秘久蹲、肛門努掙,使肛周氣血運行不暢,結聚肛門。如《外科正宗》云:“氣血縱橫,經脈交錯……濁氣淤血,流注肛門,俱能發痔。”
(2)現代醫學的認識。
現代醫學對痔瘡的認識較為復雜,這里只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說法:
①靜脈曲張說:該說法認為,當人體長期處于直立狀態時,由于痔靜脈沒有瓣膜,可引起肛門括約肌痙攣、腹壓增大,導致肛門直腸靜脈回流障礙,痔靜脈擴張、扭曲而形成痔瘡。但是,根據后期研究所得,目前學界對靜脈曲張說的爭議仍較大。
②血管增生說:齒線(一條鋸齒狀的線,位于肛管與直腸黏膜相結合處)之上的黏膜組織中含大量的竇狀血管、平滑肌、彈力纖維及結締組織等,共同組成直腸海綿體。隨著年齡的增長,直腸海綿體會出現增生、肥大,進而形成痔瘡。
③肛墊下移說:肛墊位于齒線上方,由靜脈叢、Treitz肌、結締組織等組成,屬正常解剖結構。當肛墊增生肥大,或因肛門直腸壁的支持固定發生改變而松弛,或肛門括約肌的緊張度發生改變,導致肛墊向下移位,而形成痔瘡。目前,肛墊下移說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3.痔的表現
痔瘡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表現各有不同。
(1)內痔。
①便血:排便過程中出現無痛性鮮紅色血,常為擦拭出血、滴血甚至噴射出血。便血可反復發作,但大多數會自行緩解—不過,長期慢性出血者需要引起警惕,因為有發生貧血的風險。如在非孕期,建議進行結腸鏡檢查,以排除其他下消化道疾病引起的便血。
②脫出:排便后痔核脫出肛外,初期可自行還納,逐漸需手還納,嚴重者脫出后難以還納。同時,脫出還會引發肛門潮濕、瘙癢等不適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2)外痔。
平時有異物感,逐漸出現皮贅,便后或勞累時體積增大,平臥休息后可恢復常態。進食辛辣刺激食物后可能會出現局部腫脹,劇烈疼痛。
(3)混合痔。
兼有內痔和外痔的癥狀。
4.痔的預防
痔瘡并不會危及生命,但是置之不理也會慢慢惡化,影響正常生活。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預防呢?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對于痔瘡的預防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從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改變做起。
(1)加強鍛煉: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不用關注運動的強度,想辦法讓自己動起來,避免久坐、久站。身體動起來后有助血液循環,可以調節人體氣血,促進胃腸蠕動,改善盆腔充血,避免便秘。
(2)增加攝入膳食纖維:日常三餐中,增加富含膳食纖維食物(如大麥、燕麥、胡蘿卜、芹菜、柑橘)的攝入。膳食纖維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促進健康的重要物質。同時,其還具有促進排便的功能,是防治便秘最有效的物質。
(3)不過食辛辣刺激食物:這類食物會刺激胃腸道,可導致直腸肛門血管充血擴張、排便時疼痛等。
(4)注意休息:熬夜、過勞是誘發痔瘡的一大因素。有的人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甚至通宵達旦,這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做到張弛有度。
二、孕媽媽如何治“痔”
說完了普通人預防痔瘡需要知道的事兒,我們再來關注一類重點人群—孕媽媽,她們在不同時期需要注意哪些呢?這里,我們分備孕期、孕期以及產后三個階段來談談。
1.備孕期
為了孕育健康的寶寶,孕媽媽在備孕期總會格外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所以,對于此時常見的痔瘡也可以做到預防先行。不過,即便預防做得再好,也很難保證完全避免—對于積極預防但仍無法避免的痔瘡發作,孕媽媽首選保守治療,可以適當應用藥物治療,再配合手法復位,肛周溫水坐浴,以及生活、飲食、排便、作息習慣改善。如果治療效果不理想,一定要及早選擇手術治療。
2.孕期
懷孕后,孕媽媽體內激素水平會發生改變;同時,隨著妊娠月份增加,孕媽媽肚子也越來越大,原來輕度的痔瘡可能會逐漸加重。這是因為子宮不斷膨大,下腔靜脈持續受到壓迫,影響血液回流,使得肛門處靜脈充血擴張。與此同時,孕期體位改變和身體活動減少會導致腸道不通(大腸蠕動和排泄速度降低),進一步加重便秘。這段時期,孕媽媽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期進行適當的身體鍛煉,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合適的通便藥物—不可隨意選擇,謹防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
3.產后
產后,對于癥狀不太嚴重、未造成明顯影響的痔瘡,推薦孕媽媽選擇保守治療,如每日用溫熱水清洗肛門,或在醫生的指導下配制高錳酸鉀溶液坐浴、用硫酸鎂溶液濕敷。過程中,一定要關注自己的排便情況,每次排便時間以3~5分鐘為宜。除此之外,也可以借助藥物治療,如甘油栓、比沙可啶栓等。如果便秘特別嚴重,則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或者局部應用開塞露。
提醒:經驗顯示,不是所有的保守治療都有效,所以很可能會出現產后痔瘡長期存在的情況,但產后尤其是坐月子期間應盡量避免手術,這時候惡露還沒有完全干凈,手術感染風險較高。如果權衡利弊后必須手術,則應暫停哺乳一周左右,記得先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以免回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