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伊 王宇 解雪薇 周游

12月19日,甘肅臨夏積石山縣大河家鎮,救援人員在震區開展排查搜救。圖/視覺中國
積石山縣城,12月18日23時59分,幼兒園老師林粒發現臥室的燈晃動得很厲害,門窗都在響,餐桌上的花瓶也被摔到地上碎了。她意識到這是地震,急忙往外跑。樓道里擠滿了人,離家400米之外的大禹廣場,平時步行過去只用五分鐘,這次,她隨著人流卻走了二十多分鐘。
后來她得知,她所在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是破壞力最強的淺源地震。截至19日13時,積石山6.2級地震已造成甘肅113人遇難,536人受傷;另據青海海東市發布會通報,甘肅積石山地震波及鄰省青海,已造成青海14人遇難。
地震發生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高度重視并作出重要指示,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6.2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要全力開展搜救,及時救治受傷人員,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
鑒于災情嚴重,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應急管理部將國家地震應急響應提升至二級,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應急管理部將國家救災應急響應提升至三級。地震發生后,接國家衛健委和四川省衛健委命令,由四川省人民醫院承建的國家(四川)緊急醫學救援隊,趕赴甘肅及青海地震災區。據中國天氣網消息,積石山縣12月19日白天最高氣溫0℃,夜間最低氣溫-17℃。
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NCP生命支援創辦人、中國災害防御協會地震應急救援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郝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此次地震遇難人數較多,一是因為震中周圍的人口密度不低,二是當地建筑的設防等級不高,三是地震深夜發生。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原因,積石山縣坐落在沉積地層上,地震波經由反復發射而放大,形成場地效應,造成更大的地震烈度,破壞力更大。
“此前,我國曾經有過低溫救援經驗,但不多,此次震后救災十分考驗救援隊伍的專業能力。”郝南說,現場除了帳篷,還需要發電機、保暖設備、爐具燃料、自熱米飯等物資。
甘肅省應急管理廳12·19臨夏積石山地震社會救援協調機制聯絡人汪多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截至12月19日下午,協調中心了解的情況是,現場救援力量充足,國家專業救援隊伍、周邊各省份救援力量、社會應急力量都已經抵達災區,做全線救災和后勤保障。
他說,初期生命搜救工作由國家應急力量負責,社會救援力量目前在一線主要幫助國家專業力量做輔助搜救、現場的院前急救、災民及時安置、物資搬運、后方物資收發以及信息協調傳送傳遞等工作。
地震發生時,在積石山縣第一中學讀高三的常康寧和室友正在酣睡,這里距離核心受災地區積石山縣大河家鎮直線距離只有十幾公里,“大家都是被震感搖醒才知道地震來了”。
緊接著,宿舍值班老師的廣播提示開始響起,“提醒大家不要慌亂什么的,記不得了,當時只想快點去操場”。這棟宿舍樓住著大約400位學生,住在三樓的常康寧和室友急忙往下沖,他看到有的人衣衫不整,有的人穿著涼拖鞋。但所幸由于學校平時有地震應急演練,同學們沒有過分慌亂,樓梯上人很多、速度很快,但也沒有出現擁擠。
大概三分鐘后,所有學生聚集在操場上,學校讓班干部清點人數。他回憶當時自己只感到寒風刺骨,“冷得發抖”,完全沒感到余震還在持續,后來從新聞中才得知發生了140多次余震。
凌晨三四點,有的家長開車前來接回孩子,也有家長擔心余震,領著孩子步行回家。他回憶,在回家的路上,“大街上都是人 ”,救護車、警車和私家車堵在路上,夾雜著鳴笛聲。回到家后,他發現家里的墻體有了裂縫,天花板也出現了下墜,一問才知道,地震時父母把車開到開闊的地方,坐在車里避險。
同樣在積石山縣城的林粒也跑下了樓,來到了大禹廣場。她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廣場上有許多人,他們在那兒待了一整夜,即便有家長帶了棉被裹著孩子,也不時有被凍哭的孩子在不停地哭鬧。她問了周圍一圈親朋好友,都跟她報了平安,她才放下心來。
社交媒體上,有積石山縣的商戶發布了店內監控視頻,視頻顯示地震發生時,店內還在就餐的食客從大堂、包間跑向門外,一些財物和衣物都留在了店內。震動造成店內照明不穩定,墻上有射燈脫落。商戶老板在視頻中稱,“感覺地下有東西要破土而出”。
積石山縣某鄉鎮衛生院一名醫護人員19日凌晨在微博上表示,震感最強烈時候,醫院宿舍感覺隨時可能倒塌,自己只能光著腳裹著被子,跑下樓去車中躲避。震感緩和一些的時候,其已經被通知在醫院隨時待命,安頓住院病人。待命半小時后,他收到院方發出的救援消息,稱被掩埋和砸傷的病人救出來后要送往州醫院,醫護人員要前往受災前線緊急支援。該醫護人員提到,積石山縣醫院附近災情較輕,但自己鄉下家中有房屋嚴重倒塌、山體巖石滾落等災情。
12月19日,《中國新聞周刊》同時致電臨夏市區、積石山縣城、銀川鎮多家餐飲店鋪,大多數店內座機均無人接聽。積石山縣一家快餐店的負責人則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自己在村里的房屋倒塌,財產損失巨大。地震發生后,甘肅蘭州、四川成都、陜西西安、寧夏吳忠、青海西寧等地的震感明顯。
距離震中幾十公里外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劉家峽鎮居民劉默,當時正在家中躺著看直播帶貨,家具和燈突然劇烈晃動,“我還以為是附近什么地方爆炸了”。很快,她看到小區的人都在往外跑,大街上的汽車排起長龍,司機不停按喇叭,“我心里好害怕,把我嚇哭了”。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劉默也想快速離開,但一想到外面的氣溫是零下十幾度,她猶豫了。強震結束后,陸續有幾輪余震發生,窗子依然晃動得明顯。為了鎮靜下來,她把燈關了,但躺在床上一夜不敢合眼。
12月19日上午9時,蘭州大學榆中校區的大二學生陳露接到《中國新聞周刊》電話時還驚魂未定。她說,宿舍是上床下桌的四人間,位于10樓。19日0點3分左右,手機突然響起地震預警的警報,她和舍友立刻前往本層公共衛生間躲避。到0點4分左右,感到一陣非常劇烈的晃動。這波晃動停止后她和舍友決定從10樓跑到地面。四人在秋衣秋褲外披了一件羽絨服,與其他前往校內廣場等空曠地帶的學生一起瑟瑟發抖,室外溫度低至-15℃,她直到快5點才回到宿舍。“幾個小時里震了太多次,樓層又高,完全不敢回去。”據悉,蘭州市榆中縣距離震中123公里。
“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發生一次”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組織專家對甘肅積石山附近地震活動進行分析后認為,此次地震位于甘東南地區,距離最近的斷層拉脊山北緣斷裂約3公里。初步分析結果顯示,此次地震為逆沖型破裂。
何謂逆沖型破裂?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逆沖型是地震發生時一種斷層的觸動方式。
研究表明,一般而言,大陸地震多為平移斷裂地震,也就是說,地震主要發生在兩個地塊的平行邊界,但逆沖型這種特殊的斷層方式則發生在板塊匯聚邊界帶上,如喜馬拉雅構造帶、天山構造帶等,汶川地震運動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且是一個高角度逆沖型強震。逆沖型地震主要沿青藏高原東北緣和東緣分布。而本次甘肅臨夏地震震中就處于青藏高原東北緣。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指出,甘東南活動構造區位于中國南北地震帶北部,是青藏高原東北緣的一個重要組成區域。受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的長期擠壓作用,該區構造活動強烈,發育著東昆侖斷裂、西秦嶺北緣斷裂、臨潭—宕昌斷裂、光蓋山—迭山斷裂等多條深大斷裂。
孫士鋐解釋,從較大尺度來看,甘東南位于青藏塊體的東北緣,這里是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的地帶,易發地震。如果進一步聚焦,則應關注巴顏喀拉塊體。甘肅地區就位于巴顏喀拉塊體北部,從歷史上發生的地震來看,6級左右的地震“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發生一次”。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發現,此次地震震中附近200公里范圍內,1900年以來共發生6級以上3次。因此,在孫士鋐看來,本次甘肅臨夏地震“并沒有突破甘肅歷史上地震活動的常態”。
他強調,地震發生具有空間集中性,21世紀以來,中國主體的強震活動都圍繞著巴顏喀拉塊體周邊發生,從2001年的昆侖山口西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也就是說,本次6.2級地震正好處于中國20多年來的強震主體活動區域內,在該區域發生的地震中,6.2級地震是一個中強地震。”
孫士鋐還表示,甘肅臨夏地震震中同時位于中國南北地震帶的北部,南北地震帶原本就是中國地震活動的多發地區,最近一次同樣發生在地震帶北部的大地震是1990年4月青海共和縣發生的7.0級地震,“這兩次地震很像,本次震中積石山距離共和也只有300公里左右,二者在地理位置上也較為接近。”他說。
12月19日,在積石山6.2級地震的新聞發布會上,針對人們對于“是否還會再次發生較大余震”的疑問與關切,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根據本次地震區域構造、歷史地震活動、地震序列類型等特征,綜合分析認為,本次地震原震區近幾日仍存在發生5級強余震的可能性。
此次地震震中附近200公里范圍內,1900年以來共發生6級以上3次,均為孤立型或主震-余震型地震。截至2023年12月19日8時,共記錄到余震32次,而在地震發生后的四小時內,共記錄到3.0級及以上余震9次,其中3.0~3.9級地震7次,4.0級以上地震2次,目前最大余震為19日0時59分發生的4.1級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專家介紹,根據歷史地震、地震序列衰減特征、地震前兆資料綜合會商結果初步判斷,此次地震為主震-余震型地震。
孫士鋐分析,從目前余震次數來看,并不算多,因為中強震總體的能量不像7~8級地震那么大,所以之后通過余震釋放的次數也相對較少。中國科協地球物理信息科學首席傳播專家陳會忠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觀測角度來看,這次地震是一個主震——余震型地震,從目前情況來說,之后可能不會發生太大的地震。
這次地震共造成甘肅超過15萬間房屋損毀。目前道路、電力、通信等救援生命通道已基本修復,災情還在進一步核查中。
“10公里左右的淺源地震對地表的破壞是最嚴重的。”孫士鋐說。他還指出,西北屬于多地震地區,近年來整體上對房屋質量進行了一定改造,即使是農村,房屋也應該采取了一定抗震措施。甘肅對房屋建造的抗震要求是能抵御烈度在7度左右的地震。
與震級不同,烈度是指地震對地表造成的實際影響和破壞程度,震級、震中距,地表房屋密集程度、建筑物類型等都會影響一次地震的烈度。“從這次的情況來看,剛好相當于一個烈度為7度的地震,震中傷亡較多,可能和一些房屋質量較差有關。而且,本次地震發生在半夜凌晨,人們都在睡覺,也加劇了災情。”孫士鋐說。
依據孫士鋐的經驗,本次地震的受災偏重,另一個重要因素與震中所在區域復雜的地質構造環境有關,該地區地震后可能引發滑坡等地質次生災害,“我曾做過統計,西部地區發生6級以上的地震后,引發地質災害的概率較大,不過最終的受災成因還要根據現場調查進一步判斷”。
“100多人遇難,在同等甚至更高震級的地震中,這個數字算很大了。”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理事、四川省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林生對《中國新聞周刊》感慨。他分析,本次地震的情況和2013年7月23日甘肅岷縣漳縣6.6級地震類似,都是震級不太大,但傷亡者眾。在甘肅岷縣漳縣地震中,共有95人死亡、千余人受傷。除了震源、地質環境、地震時間等因素外,在顧林生看來,造成本次地震傷亡較大的更根本原因,是震中很多農房結構、質量存在問題,抗震能力較差。
“當地農村還是有不少傳統的泥坯房,或者簡單的磚砌房,這種傳統的老房子在沒有及時改造、進行抗震加固的情況下,一震就倒。它們沒有鋼筋混凝土的框架結構,一般只是弄幾根柱子,砌一下墻。無論是甘肅岷縣漳縣地震還是這次臨夏地震,都出現了不少老房子塌了的情況。”顧林生說。
根據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2022年一項對甘東南農村民居抗震性的調查報告,甘東南農居主要結構類型有土木結構、木架結構、磚木結構、磚混結構和窯洞。受制于該地區經濟條件,多數老舊房屋一般未設置抗震措施,而此后新建的房屋,多為磚混結構、磚木結構,一般設置了圈梁、構造柱等抗震措施,抗震性能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即使是抗震性較好的磚混建筑,鑒于農村各地區經濟水平及農戶個體經濟水平的差異,且農村工匠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缺少相關抗震知識,修建的房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影響房屋的抗震性能。
顧林生說,從目前地震后的房屋倒塌情況看,說明當地過去幾年的農房改造尚不徹底,最主要的難點是在農村,很多老人不愿意把老房子拆了,而且通常建了新房也是給孩子住,自己就住在老房子里。這些老人是地震中的高風險人群。一方面,危舊老房有更大的倒塌風險;另一方面,居住者多為留守老人,腿腳不便,遇到地震難以迅速逃脫。“災后重建中,這類老人的情況尤其值得關注。”
顧林生長期關注四川等地的震后房屋重建情況,他發現,汶川地震后,國家對于各地的震后重建都非常關注,也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在執行過程中卻會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農房的重建。由于西北一些地區經濟實力不夠,多數震后重建的農房也是以農民自建為主,他們出于個人經濟原因,很難去主動給房屋采取抗震加固措施。“我們在汶川地震后調研發現,當地很多房屋重建后表面看上去很漂亮,但仍達不到抗震標準,或者能抗住四五級地震,一旦發生七八級大地震,房屋還是可能出現問題。”
四川省農房結構的特點和甘東南類似,砌體結構廣泛存在于村鎮地區,且大多為當地居民自建。根據四川民盟2023年對地震多發區農村住房加固工程的一項調研報告,汶川地震發生后,2016年版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就要求汶川縣抗震設防烈度總體為8度,但從全縣房屋建筑抗震加固情況來看,汶川縣超過90%的城鎮和農村房屋建筑均未進行過抗震加固措施。其中,農村房屋建筑進行過抗震加固的只有829棟,占比4.4%。
顧林生建議,甘肅臨夏地震發生后,當地政府應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導農民蓋好房子,真正提高農房的抗震能力,政府的災后重建資金如何和農民自己的資金有效結合起來?另外,國家層面,也應對至今為止各大地震后的農房災后重建抗震水平進行系統盤點,將數據和調研結果統計匯總,用以指導未來災后重建的政策制定。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發生后,低溫是本次地震救援中繞不開的一個影響因子。
12月19日6時30分,中國氣象局已進入地震災害氣象服務二級應急響應狀態。據了解,當日積石山震區及周邊地區后半夜至凌晨最低溫在-15℃到-9℃之間,體感寒冷。
“這次格外冷,-12℃到-15℃。”回想冬天發生的地震,郝南列出1975年2月4日的海城地震,震級為里氏7.3級。還有更近的2010年4月14日發生的玉樹地震,當時玉樹有雨雪天氣,人的最低體感溫度為-4℃至-2℃。
郝南指出,此前,我國曾經有過低溫救援經驗,但不多,十分考驗救援隊伍的專業能力。不過,當地的垮塌建筑還是以平房為主,平房倒塌屬于淺埋壓,救援難度相對不大,意味著救援可以展開。
“但是冬天肯定會造成一定的困難,比如救援人員的行動不靈活,但最主要的問題是失溫,房屋倒塌以后就失去能源,沒有保暖功能了,所以被埋壓人員會快速失溫。睡夢之中發生的地震,逃生困難大一些,而且衣服穿得不夠多。”郝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當地地形起伏大,又是低溫救援,考驗救援隊伍的專業能力。這方面甘肅的地震救援隊伍有豐富的經驗。”地震發生后,郝南一夜沒睡,緊盯直播,他發現這次救援隊伍很快到達現場,而且裝備充足。“醫療隊伍在四個小時之內就趕到了,速度非常快,在震中就展開作業,醫療設備非常齊全,包括供電車,一臺手術車,一個X光檢查車,還有可以采血的檢驗車,配置非常齊的。”此外,郝南發現,供電、通訊保障、救援力量、軍警,也都整裝到位。
12月19日凌晨,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應急管理部啟動國家IV級救災應急響應,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應急管理部會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向甘肅省緊急調撥2500頂棉帳篷、1萬件棉大衣(防寒服)、1萬床棉被、1萬床棉褥、1萬張折疊床等中央救災物資。
郝南判斷,現場除了帳篷,還需要發電機和保暖設備。此外,因為當地地形起伏比較大,農田都是梯田為主,所以道路損毀和塌方的情況會比較突出,需要很多大型重型機械設備。
“光帳篷不足以保暖,還需要爐具和燃料。今明兩天,方便食品,尤其是自熱米飯也是需要的,這個比方便面好。現在熱水也不一定能保證,需要爐子,最好有燒水壺之類的炊具。生爐子還得有安全保障,所以消防設施,比如一氧化碳探測器之類的設備也需要。另外女性用品也是需要的。”郝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甘肅省應急管理廳12·19臨夏積石山地震社會救援協調機制聯絡人史萬錦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截至12月19日下午16時,積石山縣最新物資需求是:棉帳篷10000頂,折疊床30000張,防潮墊30000條,棉被30000條,棉衣60000件,棉鞋25000雙,火爐6000個。
甘肅藍天救援隊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急缺棉帳篷、棉衣、棉被、棉鞋等保暖裝備以及活動板房、電熱毯、電暖氣、藥品(感冒類、創傷類、消炎類)等物資。另外現場救援過程當中油料的消耗也較大。
郝南還提醒外省市救援隊伍不要盲目前往,因為甘肅省的救援力量充足,而且本地隊伍針對特殊情況做過訓練。這種情況下,如果準備不充分,到當地也沒法開展工作,只能添亂。現在社會力量協調機制已經啟動了,也已經發布了聯系人,救援工作會在政府的協調下開展,來保證有序參與。
(文中常康寧、劉默、林粒、陳露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