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勤 楊繼濤 琚彤軍
摘 要:農業科技期刊中科技名詞的不規范使用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必須盡快加以糾正和規范,以保障科技文獻信息的有效傳播和交流。本研究以“鹽脅迫”和“NaCl脅迫”正誤辨析為例,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法并依照相關規范,綜合分析了國內外生物、農業和環境等學科涉農期刊的文獻調查數據。結果表明:“鹽脅迫”和“NaCl脅迫”是農業科技期刊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名詞,但使用情況比較混亂,缺乏規范和統一;造成科技名詞不規范使用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對科技名詞的正確認識,重視程度和宣傳力度不夠。基于此,提出科技名詞的規范化使用必須引起規范制定部門、科技工作者和出版從業者等多方的共同重視,有必要從更高層次上增強已審定公布名詞的權威性和約束力,以實現規范性名詞在農業科技期刊中的全面使用。
關鍵詞:農業科技期刊;科技名詞;規范化使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H0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1-0062-05
基金項目:中國農業期刊基金項目:“組織認可對農業科技期刊編輯職業發展的影響研究”(CAJW2022-042)。
科技名詞的規范使用對審驗核查科技出版物質量和科技文獻檢索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規范化使用科技名詞才能準確完整地表述科研成果。科技名詞是各學科的專業用語,是表示或指稱科學概念的語言和符號。任何學科都必須有一套系統完善的科技名詞支撐,否則就不能扎根和發展,科技名詞的統一和規范使用是學術交流工作的必備條件,也是學術國際化的基本條件[1]。然而,目前科技期刊中科技名詞不規范使用的現象較為普遍,甚至出現了明顯錯誤的用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科交流和文獻檢索的質量。依據學術出版規范的解釋,由國務院授權機構審定公布、推薦使用的科學技術名詞稱為規范名詞(簡稱規范詞),但在實際的文獻出版過程中,規范詞的使用未被充分重視,不僅影響了讀者對相關研究的準確理解,也影響了科技文獻檢索的準確性和統一性。筆者在多年的編輯工作實踐中,充分認識到科技名詞的規范使用對審核科技出版物質量和科技文獻檢索質量的重要意義,因此,檢索整理了目前公開出版的期刊中出現的不規范科技名詞,深感問題嚴重。為了引起作者和出版從業者對規范使用科技名詞的重視,本研究以農業科技期刊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鹽脅迫”和“NaCl脅迫”為例進行了正誤辨析,從“鹽脅迫”和“NaCl脅迫”的基本定義出發,采用文獻資料法,綜合分析了國內外“鹽脅迫”和“NaCl脅迫”使用較多的生物、農業和環境等學科涉農期刊的調查數據,并以國務院授權機構審定公布、推薦使用的科學技術名詞為依據,明確了“鹽脅迫”和“NaCl脅迫”的規范使用方法,以期促進科技名詞的規范使用,提高科技文獻檢索質量。
一、“鹽脅迫”和“NaCl脅迫”的正確釋義和規范化使用
(一)“鹽脅迫”和“NaCl脅迫”的正確釋義
我國農業生產中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植物生長的逆境問題,“脅迫”一詞在生物、農業和環境類科技文獻中經常出現。植物生長在高鹽環境下,受到高滲透勢的影響稱為鹽脅迫[2]。鹽脅迫的實質是滲透脅迫,指外界環境中鹽含量高到足以明顯改變水勢,影響了植物的生長。主要影響包括:1.直接土壤鹽分損害。直接土壤鹽分會造成植物吸水量減少,特別是在極端鹽度條件下,即使周圍的土壤飽和,植物也可能無法吸收水分甚至枯萎致死;離子特異性毒性也屬于鹽分直接損害(當植物過量吸收含有有害鹽離子的水!如Na+和Cl-"時,會出現毒害癥狀,如植物生長發育不良、葉片小、葉片邊緣壞死或果實變形等)。2.間接土壤鹽分損害。鹽含量的不平衡會干擾必需營養素的吸收,導致元素之間的競爭(即拮抗作用)。鈉離子對土壤結構和特性產生影響,從而間接導致植物根部受損。
植物由于生長在高鹽度生境而受到的高滲透勢的影響,不只包含NaCl濃度影響,還包括其他鹽的影響,如中性鹽(NaCl和KCl)、堿性鹽(碳酸鹽和Na2S等)和酸性鹽(強酸與弱堿性金屬生成的“鹽類”,如CuCl2、CuSO4、NaHSO4、NaH2PO4等)。但由于鉀、鈣等離子是植物生長的必要營養元素,在植物體內的信號傳導過程中作用較大,其作用機理比較復雜,且植物細胞內高鉀低鈉;天然環境的海水和灌溉用水中的鹽主要是鈉鹽,自然條件下植物主要受鈉鹽脅迫,同時鈉離子還會改變土壤的結構和特性,因此,學者在科研和生產實踐中主要使用NaCl溶液制作“鹽脅迫”環境,使得試驗材料更易表現出受迫癥狀,試驗結果更易獲得。也就是說,“NaCl脅迫”就是“鹽脅迫”,“NaCl脅迫”應該包含在“鹽脅迫”中,特指滲透液為NaCl。一般來說,科研人員都能理解“鹽脅迫”與“NaCl脅迫”的區別,只是由于在對待正確使用科技名詞這個問題上的主觀重視程度不夠和客觀推廣宣傳力度不夠,造成了論文中這兩個詞使用混亂的現象出現。
(二)“鹽脅迫”和“NaCl脅迫”的規范使用
為消除科技名詞使用中出現的混亂現象,促進科技交流與知識傳播,支撐學科建設和科技協調發展,保障科技出版物和文獻的檢索質量,國務院曾明確批示,授權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審定公布了規范化的科學技術名詞,也稱規范名詞(簡稱規范詞)。通過在“全國科技名詞委”的術語在線服務平臺查詢,本研究發現“鹽脅迫”是經過“全國科技名詞委”審定的規范詞,收錄在2006年發布的《生態學名詞》一書中[3],定義為“植物由于生長在高鹽度生境而受到的高滲透勢的影響”。而“NaCl脅迫”在科技名詞數據庫中并未收錄,因此,“NaCl脅迫”出現在科技論文篇名和關鍵詞中顯然不如“鹽脅迫”規范。
二、“鹽脅迫”與“NaCl脅迫”在農業科技期刊中的使用情況和普遍問題分析
“鹽脅迫”和“NaCl脅迫”是農業科技期刊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名詞,本研究通過文獻調查發現,在農業期刊中這兩個詞的使用情況比較混亂,缺乏規范和統一。主要表現為:1.不同文章之間不統一,有些文章用“鹽脅迫”,有些文章用“NaCl脅迫”。2.同一文章中混亂使用。有些文章在篇名中用的是“鹽脅迫”,而關鍵詞中用的又是“NaCl脅迫”,甚至只用“NaCl”,缺失“脅迫”二字;有些文章在篇名、關鍵詞、正文中隨意使用“鹽脅迫”和“NaCl脅迫”,兩個詞交替出現、任意切換。
(一)中外文期刊2006-2022年總發文中“鹽脅迫”與“NaCl脅迫”使用情況比較
本研究基于WebofScience(WoS)核心數據庫,在中、英文期刊中分別以“鹽脅迫”“NaCl脅迫”和“saltstress”“NaClstress”為標題及關鍵詞進行檢索,檢索的時段設置為2006-2022年,同時選擇生物、農業和環境科學等相關性較強的學科并去除研究進展綜述和技術類文獻類型,結果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1.“鹽脅迫”和“saltstress”的使用頻次遠高于“NaCl脅迫”和“NaClstress”,說明多數中外學者對篇名和關鍵詞中的科技名詞選取還是比較規范的,“鹽脅迫”和“saltstress”被多數中外學者認可和使用。2.外文期刊使用“saltstress”的篇數為11195篇,使用“NaClstress”僅為1508篇,說明國外學者更傾向于使用“saltstress”。需要說明的是,在文獻檢索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作者本應在關鍵詞中使用“NaCl脅迫”和“NaClstress”,卻使用了“NaCl”這種錯誤表達,給文獻檢出帶來了不便。
(二)代表性中文農業科技期刊2006-2022年年發文中“鹽脅迫”與“NaCl脅迫”的使用情況
本研究對生物、農業和環境等涉農學科具有代表性的10種中文科技期刊中“鹽脅迫”和“NaCl脅迫”的總體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設置這10種期刊的編號-刊名分別為:1-西北植物學報,2-植物生理學報,3-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4-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5-植物生態學報,6-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報,7-植物學報,8-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9-植物科學學報,10-植物生理學報),并檢索分析了2006-2022年這10種期刊年發文中“鹽脅迫”與“NaCl脅迫”在文獻篇名和關鍵詞中的出現情況,結果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雖然這兩個詞的使用情況比較混亂,但篇名和關鍵詞中出現“鹽脅迫”的年度發文量始終高于“NaCl脅迫”。2015年,篇名和關鍵詞出現“鹽脅迫”的發文量最大,分別達到19篇和28篇,而同年度,“NaCl脅迫”出現的發文量僅為4篇和8篇。說明大多數學者更認可和接受“鹽脅迫”,只是在實際工作中使用較為隨意,缺乏硬性的用法約束。
對選定的單種中文期刊“鹽脅迫”和“NaCl脅迫”使用情況(如圖3所示)進行分析可知,無論期刊在2006-2022年的相關發文量是多少,總體上都表現出期刊篇名和關鍵詞中“鹽脅迫”的出現頻率高于“NaCl脅迫”。如“1-西北植物學報”,2006-2022年篇名和關鍵詞中出現“鹽脅迫”的篇數分別為80篇和103篇,遠高于同時段篇名和關鍵詞“NaCl脅迫”的13篇和16篇;“2-植物生理學報”,2006-2022年篇名和關鍵詞中出現“鹽脅迫”的篇數分別為67篇和111篇,遠高于“NaCl脅迫”的26篇和30篇。其他中文期刊雖然發文量不多,但使用“鹽脅迫”的篇數都多于“NaCl脅迫”的篇數,說明學者更認可“鹽脅迫”這種表達。
三、農業科技期刊名詞規范化存在問題的原因及解決對策
根據以上對“鹽脅迫”和“NaCl脅迫”使用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不規范使用“鹽脅迫”和“NaCl脅迫”不是個例,由此可以推斷其他科技名詞的使用也可能存在不規范現象。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1.缺乏對科技名詞的正確認識。論文作者的知識儲備不夠,知識更新較為滯后。2.重視程度不夠。出版從業人員和科技工作者未充分認識到科技名詞術語統一規范化的意義。3.宣傳力度不夠。相關部門對規范詞的宣傳力度不夠,規范詞的統一使用效果欠佳。因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重視和改進。
(一)提高期刊出版從業人員和科技工作者準確掌握科技名詞的能力
科技名詞不規范使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出版從業人員和科技工作者對專有名詞定義的掌握不夠準確,所以出現了盲目、混亂、隨意使用的情況。因此,應當加強對出版從業人員和科技工作者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制定對應的職業規范和業務要求,將正確和規范使用專有名詞作為衡量個人水平的標尺,杜絕不規范用詞的出現。
此外,隨著科學技術與社會關聯度的不斷提高,不同學科和行業交叉頻繁,同一概念的不同名詞表達或同一名詞的差異性指稱都會導致科技交流中概念混淆,甚至認知錯誤,而科技名詞的統一規范化使用可以有效保障科技文獻信息的傳播和交流。因此,科技工作者應自覺應用科技名詞術語,積極利用科技名詞術語在線查詢平臺,正確使用規范名詞來撰寫學術論文。
(二)提升期刊出版從業人員和科技工作者對規范使用科技名詞的重視程度
科技名詞經審定并發布后,出版從業人員和科技工作者都應充分重視并嚴格執行。科技名詞詞匯量大且更新快,科技工作者應積極利用科技名詞術語在線查詢平臺,正確使用規范術語撰寫學術材料。期刊出版從業人員肩負著傳播的使命,無論日常工作多么繁重,也不能疏忽對知識的更新和自身編輯能力的提升。總的來說,科技出版單位應加大編輯人員培訓力度,在提高編輯專業技能的同時引導他們深入了解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方法和原則,安排具備較強學科背景的專業編輯人員擔任科技出版物的責任編輯,加強學術出版人才的培養。責任編輯應積極主動了解相關學科領域的學術信息,加強與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學者的聯系和溝通,對學術著作中的學術信息進行必要的查證、核實,確保學術質量;在編校工作中要深刻認識到科技名詞統一規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對科技名詞術語統一規范化的重視程度,時刻關注新知識,提高自身編輯素養,提升非規范詞的甄別能力,充分理解科技名詞術語的概念和含義并正確使用;要不斷積累和總結,對編輯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記錄,并歸納和總結科技名詞術語的正誤用法。
(三)加強科技名詞規范使用的宣傳和實施力度
科技名詞審定和使用的規范化有利于消除科技名詞混亂現象,促進科技交流與知識傳播;有利于學科之間的通暢交流,保障科技協調發展以及科技出版物和文獻的檢索質量。因此,必須加強科技名詞規范使用的宣傳和實施力度。目前,科技名詞術語統一規范的宣傳推廣途徑有限,缺乏有效的執行、約束和獎懲機制,這是導致相關人員未能有效使用科技名詞的重要原因之一[4]。然而,一方面圖書、科技期刊和科學研究等諸多領域都迫切需要統一和規范使用科技名詞,另一方面,對已審定的科技名詞術語又缺乏有力的推廣和宣傳,導致這兩方面的矛盾愈發激烈。針對以上問題,本研究認為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1.通過法律和制度約束,嚴格執行質量檢測標準,對科技名詞使用規范做硬性要求,在各類出版獎的評選中也要設置嚴格的科技名詞術語規范使用標準。2.加強數據庫和網站建設,提升科技名詞術語檢索的可見度和顯示度,將科技名詞術語的推廣與互聯網絡結合起來,打造有效的網絡工具,使其具體內容更易獲取[5]。3.組織“最受關注科技新詞”等評選活動,吸引社會廣泛關注和參與,提高宣傳影響力;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全方位宣傳,增強互動,提高科技名詞推廣宣傳工作的效果。
(四)提高“全國科技名詞委”的權威性和約束力
通常由國務院授權權威機構審定公布的規范詞應當具備極高的權威性和約束力,全國各科研、教學、新聞出版等單位應遵照執行。國家科委、中科院、國家教委和新聞出版署4部委也曾聯合發文,對規范詞的推廣、宣傳和使用也作出了具體要求[2]。但從科技期刊出現不規范用詞的實際情況來看,規范詞的執行力度沒有達到科技期刊規范化用詞和期刊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從更高層次上增強國務院授權權威機構審定公布的規范詞的權威性和約束力,制定切實有效的制度加以規范。
四、結 語
科技期刊的編輯出版不僅會涉及政治性、法律性及保密性問題[6-7],還會涉及很多規范化和標準化的問題[8-12]。經過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科技名詞,反映了科技工作者對研究對象的規律性認識,表達了特定的科學概念,其統一和規范化使用能夠使科技論文的表達更加準確和規范,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傳播、提升期刊的影響力,因此,必須引起科技工作者和期刊從業人員的重視。在出版工作中編輯應加強科技名詞的規范審核、廣泛宣傳,并引導作者積極使用已公布的規范詞,努力成為科技名詞規范化使用的宣傳者和實踐者。此外,新聞出版單位也要通過各種媒體宣傳科技名詞統一規范化的重要意義,并帶頭使用已公布的規范詞,所出版的有關出版物特別是各類工具書和教材,應使用已公布審定的科技名詞術語,并將其作為衡量出版物質量的標準之一。
參考文獻:
[1]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CY/T119—2015(學術出版規范科學技術名詞)[S].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5-01-29.
[2] 李家烈.關于科技名詞定名的幾個問題[J].科技術語研究,2000(2):6-8.
[3]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EB/OL].https://www.termonline.cn/,2016-01-03.
[4] 裴亞軍,劉青,周衛華,等.科技名詞的縮略問題研究[J].中國科技術語,2010(5):13-18.
[5] 王貴州.科技期刊應重視科技名詞的規范使用[J].編輯學報,2010,22(2):138-140.
[6] 姚萍,龐立.科技期刊中新科技名詞量符號規范著錄探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5):898-899.
[7] 郭柏壽,潘學燕,楊繼民,等.科技期刊涉及的有關政治性、法律性及保密性問題[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941-943.
[8] 郭柏壽,潘學燕,楊繼民,等.農業科技論文中數對單位的錯誤修飾及其規范表達[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1106-1108.
[9] 郭柏壽,楊繼民,南紅梅,等.農業科技論文中單位的錯誤修飾形式及其改正[J].編輯學報,2011,23(6):509.
[10] 郭柏壽,楊繼民,潘學燕,等.生物學論文中幾個常見量表述上的差錯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603-605.
[11] 郭柏壽,成敏,楊繼民,等.中國人名和地名的漢語拼音在科技論文英文翻譯中拼寫的審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42-644.
[12] 郭柏壽.數字化出版模式下知識確定性的缺失及編輯應對策略[J].編輯學報,2014,26(2):103-106.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