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波 楊紅
摘要:創建黔西南州特色農產品品牌,既可以實現農業產業化,又可以提高產品的品質,有效減少生產企業的風險,增加農民的收益,促進鄉村振興。但黔西南州在品牌建設方面還比較滯后,針對這一問題,分析了黔西南州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的現狀,探討了黔西南州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黔西南州;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產品受各地的氣候、地理、地勢等因素影響,存在很大的差異,也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一些具有特色的農產品被稱為“特產”。區域內農產品要實現長期發展,必須創建自己的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通過調研發現,黔西南州具有很多優質的特色農產品,但因其知名度低而鮮為人知。要想破解這個問題,就要從問題的根源入手,做好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利用特色農產品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1 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意義及必要性
1.1 必要性
綜合觀察黔西南州農產品市場不難發現,優勢農產品少,產品結構層次不合理,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生產規模小,品牌意識淡薄,市場營銷觀念落后,許多農產品無品牌,市場知名度不高。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黔西南州農產品要想在全省乃至全國市場爭得一席之地,必須樹立品牌意識,在提高農產品品質的基礎上,創建農產品品牌,實施品牌經營戰略。創建農產品品牌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客觀要求,實施品牌經營是實現農業增收、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1.2 意義
1.2.1 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
創建農產品品牌要求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標準化、規模化,這樣既能保證產品的質量,又能降低成本,還能提高企業及農產品的知名度,更能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有助于生產經營者占領及拓寬市場,提高經濟效益,讓企業能夠長足地發展。同時消費者可以依據品牌快速地甄別出同類產品的差異與優劣,讓消費者買得放心、用得舒心、吃得安心,進而愿意為“品牌”買單。
1.2.2 有助于黔西南州地區經濟的提高
通過提高本地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建立起穩定、高效的市場運行機制,從而推動農產品的生產與消費,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黔西南州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創建,既能將農產品生產、市場體系和消費者購買有機地結合起來,又能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配置,促進地方市場的發展[1]。同時,充分發揮品牌在農產品中的重要作用,建設一批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的農產品優勢區,并以輻射帶動周邊較弱的區域整體發展,可以促進黔西南州各個地區的農業生產和銷售。
1.2.3 有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曾表示“農業品牌將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品牌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鄉村振興品牌先行,以品牌共建共享為紐帶,有利于形成品牌拉動資源集聚、品牌帶動產業提質、品牌賦能鄉村振興的良性循環。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抓手”[2]。
2 黔西南州特色農產品品牌創建的資源優勢
2.1 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
黔西南州地處云南、廣西和貴州交界處,屬珠江水系南北盤江流域,是典型的低緯度高原山地多重生態與氣候類型區,整個地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境內地形起伏大,地貌復雜;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熱量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適宜于多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林木的生長[3]。
2.2 自然資源
黔西南州氣候生態環境好,生物資源多樣,森林覆蓋率高,給動植物生長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上千種喬木和灌木,其中還蘊藏了豐富的牧草、中草藥資源,是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祖國西南生物資源的巨大寶庫,為發展特色農業奠定基礎。
2.3 交通資源
黔西南州多條高速路橫貫州境,盤興高鐵已開工建設,新的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和貴州高速公路網規劃等重點交通規劃項目陸續實施;萬峰林機場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不斷提升;州內還有南盤江、北盤江與紅水河,且沿途建設多個港口,其中望謨蔗香港、冊亨巖架港、貞豐白層港等重點港口實現與高速公路對接,其他一般港口碼頭均實現等級公路連接。水、陸、空立體交通線,加快了黔西南州成為滇桂黔三省結合部物資集散地和商貿中心的進程,為黔西南州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和支撐。
2.4 市場環境
消費方式的選擇決定了消費者的選擇,消費者的選擇為特色農產品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首先,安全、無污染、品質優良的農產品受到了大眾的歡迎。受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黔西南州品牌建設起步較晚,當地農業生產以傳統農業為主,因此市場環境接近原生態,為發展綠色、有機食品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條件。
3 黔西南州農產品品牌建設的現狀
在中央及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黔西南州大力推進品牌建設,取得一定的成效。截至2023年6月,已累計認證綠色食品31個、國家地理標志登記農產品29個、中綠華夏有機產品4個,實現了從無到有,再到逐步增加的目標。此外,興仁薏仁米在2017年被認定為第一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且入選2021年度貴州省十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22年興仁薏苡通過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驗收;冊亨糯米蕉榮獲2020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萬峰湖有機魚、光照湖有機魚入選2021年貴州省生態漁業“十佳漁品牌”,金鯢生態漁場、小龍潭生態漁場、光照生態漁場入圍“十佳生態漁場”;“晴隆臍橙”“晴隆糯薏仁”“晴隆鳙魚”3個特色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未來黔西南州還將持續推進和打造普安紅茶、安龍香菇、望謨芒果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
4 黔西南州農產品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
4.1 產品品牌意識淡薄、品牌力弱
目前,很多農業生產者仍然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企業的觀念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不論是自由市場還是超級市場,消費者只關注蔬菜水果的新鮮程度,對品牌的關注較少。黔西南州農產品生產企業雖多,但品牌經營少,普遍缺乏品牌經營理念,品牌的長期競爭力不足。當前市場主體在認識上還存在誤區,混淆了品牌與商標的區別。重產品輕品牌現象普遍存在,人們對品牌建設與保護的觀念淡薄,對品牌形成和文化內涵認識不足[1]。即便已經形成品牌的農產品,也存在知名度美譽度低,宣傳推薦力度不夠,不注重自身的品牌形象保護等問題。
4.2 產業規模小,市場維持能力不足
黔西南州整體品牌創建起步比較晚,受產品產量低、經營規模小、部分品種退化、倉儲能力弱、反季節銷售技術手段設備不足等因素制約,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在產出旺季外,難覓蹤跡,市場維持能力不足,無法形成品牌效應,繼而無法產生品牌溢價,不能達到預期經濟效益。
4.3 品牌監督制度不健全
近年黔西南州品牌監督保護工作雖有一定成效,但農業品牌監管制度仍需進一步完善,存在農業品牌保護意識不強,激勵機制不健全,政策落實不到位,我國農業商標保護制度不健全,農業商標保護領域也缺乏區域間合作機制,對商標侵權和商標使用缺乏嚴格的管制措施等問題。政府各級各部門領會品牌創建的意義和作用各有不同,導致在實際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出現支持力度參差不齊,投入不足。同時企業雖然積極申報品牌,但申報后存在自身監管不到位的問題,例如不按既定標準生產,不使用綠色、有機、地理標志等標識以樹立品牌,導致黔西南州農產品在我國市場當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不強,極大地影響了市場信心和品牌競爭力。
4.4 “一地多標”不利于農產品產業健康發展
地理標志申報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農產品地理標志三大系統,盡管受理、審批與注冊、登記注冊制度等內容均有相似之處,但具體規定、標準、申請程序等環節也存在多處不同,這種差異不僅加重了相關利益主體的負擔與運行成本,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管理資源的浪費,容易出現行政管理部門間管理權限的沖突與碰撞[4]。監管各司其職,質量與品質標準界定很難統一,導致“一地多標”不利于農產品產業健康發展。
5 品牌建設的建議
5.1 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加強品牌優勢宣傳
打造區域性特色農產品品牌,一是利用主流媒體和自媒體平臺、政府網站和手機 APP 等途徑,廣泛宣傳報道,普及品牌建設知識,擴大產品知曉度,培育消費市場。二是大力培育本地農民,政府可以通過舉辦專門的培訓課程使農民了解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和產業發展規律,以及創建農產品品牌的重要性。
三是政府應結合地方實際,制定相應的激勵扶持政策,且壯大品牌監管和農技服務隊伍,以健全農產品品牌建設體系,保證對當地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支持。四是要結合地方的區位條件,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農業園區。
5.2 以龍頭企業為依托,輻射周邊散戶,將品牌做大做強做精
當前,州內農業大多數是家庭經營為主體的生產經營方式,規模小、分散化、市場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差、融資成本高;單純依靠分散經營的農戶,其經營成本太高,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因此,應引進知名企業和培育本地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為主導,輻射周邊散戶,實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經營,以獲得最大利潤為驅動,提升核心競爭力,站穩現有市場拓展潛在市場;支持龍頭企業積極推進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開發出品質更好、附加值更高、科技含量更高的產品;同時鼓勵企業設立品牌消費體驗館、創意設計坊、電商直播基地、產地品牌創新工場等,打造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營銷場景。
5.3 利用各種平臺打造品牌
結合農博會、農交會、農展會、招商會和節假日等各類活動,組織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企業和機構等開展農產品品牌宣傳,在目標市場重點中心城市、批發和綜合市場舉辦各類農產品推介展銷活動,宣傳展示品牌形象,擴大社會影響力,提升公眾認知度。以“優質的內容+周到的服務+生態產品”的組合,為黔西南的農產品帶來社會話題,推動農產品的宣傳,將黔西南生態特色優質農產品推向國內國際市場。
5.4 搶抓機遇,融入區域發展大局
把握《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實施機遇,全面打通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區、惠州地區的銷售通道,真正做到黔貨出山拓寬市場,提升知名度,增強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
5.5 搭建品牌營銷平臺,培育消費市場
農業品牌發展要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創新品牌、培育營銷模式,促進品牌農產品消費[2],擴大和培育消費市場。如引進阿里巴巴、京東等知名電商企業,培育生活Plus、“黔程出行”等本地電商企業;同時根據互聯網特性,依托黔西南州智慧倉配網絡,利用電商平臺,破除時間和地域的制約,使本地農產品可以銷往更大的市場。
5.6 加強監管,維護品牌公信力
一要切實加大對獲證產地產品的質量監督。質量是農產品的生命線,是農產品創建品牌的根本,要以檢驗檢測為技術支撐,以執法檢查為抓手,建立健全檢打聯動機制。二要強化證后監管。品牌認證后,想要有長足的發展,就要把證后監管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督促獲證或授權使用的企業落實質量控制措施、生產操作規程,建立健全生產記錄檔案。三要規范標志使用。目前認證登記與標志使用嚴重脫節,用標率不高,要多措并舉,注重提升持續用標率,著力提升綠色食品續展率,促進品牌持續發展;實現品牌農產品基本包裝標識上市和全部產品進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同時要加強執法監管,對偽造、冒用、超范圍、過期使用標志等違法行為,依法查處,凈化市場環境。
6 結語
品牌是產業產品走向市場的重要條件,打造品牌是引領農業綠色發展、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支撐。農產品品牌建設要以特色資源為基礎,按照市場主導、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品牌引領、統籌推進的思路,對農產品品牌發展進行整體規劃,提升品牌效益。
參考文獻
[1] 尚百平.甘肅省農產品品牌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22(19):51-56.
[2] 權威解讀《中國農業品牌發展報告(2021)》[J].農產品市場,2021(10):11-12.
[3] 段莉,岑鴻蕓.黔西南州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9(1):44-46.
[4] 尚旭東,李秉龍.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運行特征、趨勢與問題——基于農業部、質檢總局、工商總局的分析[J].生態經濟,2013(4):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