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玲姿
摘 要: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以來,學界展開廣泛討論與深入研究?,F有研究確定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整體思路,形成了一定的學術研究脈絡。本文結合目前學界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整體情況,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研究主旨,搭建全過程人民民主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探索性研究的分層剖析框架,總結現有研究的整體態勢,并探討有待突破之處,思考未來研究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述評;研究展望
“全過程人民民主”一經提出就引發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相關研究成果大量涌現并達到一定水平。因此,有必要針對已有研究進行階段性綜合述評,為繼續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提供參考。
一、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的總體情況回顧
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起步較晚,通過中國知網檢索發現,研究文獻最早出現于2019年,在2020年逐漸增多,2021年以來研究成果激增。以“全過程民主”和“全過程人民民主”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檢索,經過對關鍵詞、研究類型等的精確篩選,得出有效文獻3600余篇,其中期刊文章2500余篇、報紙文章900余篇。2019年到2020年,報紙文獻占文獻總庫的比重較大;從2021年開始,文獻類型以學術期刊文章為主。此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相關著作有15部,具有代表性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基于人大履職實踐的研究》《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探析》《全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與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中國》,以及由上海人大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習基地、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基地編撰的《虹橋故事: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著作多為論文匯編,或為代表性實例的集中整理和記錄分析。
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節點,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整體發展可以分為以下階段。
第一階段: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全過程民主”研究初步展開。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時,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1]。此后,學界關于“全過程民主”的研究相繼出現,研究聚焦“全過程民主”的內涵、地方實踐、社區治理等。2020年12月,《探索與爭鳴》期刊首次開設“全過程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之路”圓桌專欄,對“全過程民主”進行深入研究闡釋,開啟了“全過程民主”第一次研究熱潮,之后相關研究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21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把“全過程民主”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修正草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修正草案)》中,這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健全、不斷完善的一個標志性事件[2]。這一階段研究注重探討“全過程民主”在基層治理中的現實表現。
第二階段: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不斷發展。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全過程民主”中加入了“人民”二字,“全過程人民民主”被正式提出,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念逐漸形成發展。2021年11月,在《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三次提到“全過程人民民主”,并在政治建設方面做了深刻闡述。2021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中國的民主》白皮書,對我國民主建設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作出了全面總結,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安排和實踐進行系統闡述。這一階段研究數量激增,相關研究集中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鮮明特質、生成邏輯、核心內容、時代價值、治理效能等方面。同時,出現全過程人民民主與其他類型民主模式相比較的價值意義、世界政治文明的中國貢獻等新的研究關注點[3]。研究視角深入國家治理、民主話語體系構建、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也有從法治向度探討權力監督、地方人大立法、人民政協等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機制保障。
第三階段:2022年10月至今,“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高質量提升。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重要內容之一,并且對“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全過程人民民主得到更廣泛關注,相關研究成果大幅增長,迎來研究高峰期。此階段的研究側重全過程人民民主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賦能和釋能、對比西方民主的超越性優勢、中國民主自信與民主形象塑造、新時代新征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發展路徑等方面。此外,研究逐漸偏向從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視角探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科學意蘊、內在機理、實踐形態等[4],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討論邊界和理論縱深。
二、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成果的基本現狀
全過程人民民主成為學界的研究熱點,研究成果的數量和質量持續提升。一是深刻論述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本問題,包括理論基礎、保障機制、核心要義、發展對策、顯著優勢等;二是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從中西民主政治對比的角度進行客觀分析,展現中國民主的優越性以及批判西式民主的虛假本質;三是針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在具體實踐中的應用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實踐性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目前研究尚有不足,有待突破之處主要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理論性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
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性研究已達到一定水平,豐富了民主的內涵和形式,對中國民主話語體系有一定創新,夯實了全過程人民民主整體性研究的理論基礎,但闡述性和解讀性研究偏多,缺乏具有深度的學理思考和理論創新。一是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本源研究方面,對經典文本分析不夠深入。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對馬克思主義民主觀的發展創新,蘊含著中華傳統民本思想的文化基因,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與中華傳統典籍的研究分析有助于增強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的說服力和生命力,但是已有研究對經典文本的分析還不夠全面和深入,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二是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概念界定的研究匱乏,民主話語缺乏具有統一性和傳播性的話語基底。目前,全過程人民民主在民主理論研究譜系中還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概念,這不管是對內深入探討,還是對外傳播輸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實踐性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
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但已有研究成果“重文本,輕實踐”。在實踐方面展開的研究,雖然有一定數量的案例分析,但是從整體研究情況來看還是相對較少。一方面,缺乏基層全過程人民民主治理的典型案例研究及過程性的實證研究,削弱了“全過程”的特點。例如,在基層治理中如何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如何發揮好基層組織在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中的作用,如何從基層的個案研究中得出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普遍性對策。另一方面,缺少針對不同地區具體情況的調查分析和動態追蹤研究,缺乏實際數據支撐以及實踐方法的運用和探索,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未充分發揮,這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可信度有一定影響。
(三)研究領域和方法有待進一步豐富
全過程人民民主亟待在不同研究領域和不同研究方法中探索出更具科學性和有說服力的研究成果。一是缺乏學科交叉的綜合性研究和相對應的學科研究方法。全過程人民民主學科交叉融合度較低,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國政治和國際政治、馬克思主義理論、行政管理、法學、政黨及群眾組織等學科領域,來自跨學科、交叉學科的思想資源與理論方法支撐明顯不足,導致研究內容較為相似,缺乏創新性,其他學科領域的參與度不高,研究方法的運用還不夠規范和豐富,亟待提高各學科參與相關問題探究的積極性,培養專門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專家。二是學界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研究多存在于政治領域,對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問題鮮有關注。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應該只存在于政治領域,還應體現在“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的各個領域中,這樣才能共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更好體現人民意愿。
(四)研究視野和維度有待進一步拓展
現有研究的視野大多還限于國內,缺乏更開闊的研究視角和更多元的研究維度,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世界意義及對人類政治文明的貢獻還有待更深入更全面的探討。進一步研究其世界意義,有利于擴大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促使中國在國際上掌握更大的民主話語權。同時,中西民主比較的研究還不夠系統深入。此外,互聯網和信息化的高速發展重塑我們對民主政治的思考,因此,還需進一步深化數字技術和民主治理融合的研究,這有利于促進民主利益主體的有效聯結和民主空間的深層開拓,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全面發展。
三、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分層剖析
綜合全過程人民民主現有研究的實際情況,從整體研究方向和類型出發,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進行分層剖析和歸納整合,即主要從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探索性研究三個層面搭建剖析框架,由淺入深地展開具體分析。
(一)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描述性研究
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圍繞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邏輯生成、概念內涵與特征優勢等基本要義進行學理解剖,基于描述性層面進行系統探討。
1.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邏輯生成
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邏輯生成理路主要集中于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現實邏輯的探討,清晰地匯成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生成的歷史淵源、理論基礎及現實保證。第一,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歷史淵源。一方面,全過程人民民主與人類政治文明早期形態存在深層鏈接,根植于人類社會民主思想之中,是在更高理論層次和實踐水平上對人類民主理念和實踐的創新發展[5]。另一方面,全過程人民民主具有中國傳統政治智慧,其蘊含的深層次政治思維和理念溯源于中華傳統民本思想[6],這一思想經歷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政治觀念經歷了從“天下”到“人民”的迭代,政治價值內核經歷了從“民本”到“民主”的發展,政治體制經歷了從“賢能政治”到“黨的領導”的演變,最終成為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現代民主思想[7]。第二,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基礎。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發端于馬克思主義民主觀,馬克思主義民主觀是我國人民民主理論、制度與實踐的思想根基,揭示了民主產生與發展的一般規律,探索了人民民主自治的制度與實踐形態,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與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8]。另外,還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基礎之一,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國家權力的人民性歸屬,是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20世紀建立的新型中國國家民主[9]。第三,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現實保證。黨的領導的領導力、人民當家作主的向心力、依法治國的保障力統一而成的現實合力,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礎承載,只有實現三者有機統一,才能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加快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10]。
2.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概念內涵
學界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研究雖然趨于多元化并漸成顯學,但卻鮮有針對其概念要素而專門展開的研究,有學者表示探究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學理定義要素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厘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話語體系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內在特征與本質屬性,從提供必要概念工具的角度來奠定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基石[11]。還有研究從具體的問題域出發,探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本質內涵。例如,隨著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的不斷深入,有學者嘗試從“民主過程和民主結果孰輕孰重”這一問題出發,促進民主實質的復歸和重塑,為探索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旨歸和完整體系,提供具有邏輯性和理論性的理論內涵[12]。
3.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特征優勢
已有研究主要從中西民主的對比中分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特征和顯著優越性。我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具有徹底的人民主體性、治理有效性、制度優越性以及解決問題的全局性和穩定性[13],杜絕了西方式民主在價值理念、制度設計和實踐運行等方面存在的諸多不合理之處[14]。此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顯著優勢集中體現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結構、制度結構與實踐結構,作為最新機制以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為核心導向,以完備的結構譜系充分體現和落實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和要義[15]。
(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解釋性研究
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解釋性研究主要是圍繞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意蘊、制度體系和發展戰略等問題,深入詮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研究價值和核心要義,充分展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科學性和創造性。
1.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意蘊
一是展現中國民主的巨大優勢。全過程人民民主展現出中國式民主理論的豐富和獨特優勢,深化了對民主多元實現模式的認識,創造了真實有效的民主實踐形式,升華了中國式民主表達,精煉中國式民主經驗等多重時代價值[16]。二是為不斷開拓民主政治發展新局面提供了行動指南。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符合自身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新型民主形態,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實踐推向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使我們黨帶領人民跳出了國家治理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對于我國在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中不斷開拓民主政治建設的新境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17]。三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全過程人民民主強化了以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基礎的中國政治話語表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產生的圍繞人民、依靠人民、為人民謀求民主和利益的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也為世界各國自主探索民主政治道路提供了積極的借鑒意義[18]。
2.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體系
多數學者認為,民主的核心問題是國家制度,完整的制度鏈條保證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有效運行,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過程中,通過強制度設計不僅能夠確保將人民群眾的真實意愿體現在我國建設和發展的重大決策之中,也能揭示人民民主的內在本質與核心,進一步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更加堅實的制度保障[19]。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制度建設的系統工程,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體制度缺一不可,才能保障公民全面的民主參與[20]。民主的重要價值理念是要通過相應制度安排來加以落實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各項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協同性、層次性和聯動性”,都是圍繞保障和實現人民當家作主而構建和運行的,基本政治制度與根本政治制度的高效銜接,形成了完整的制度鏈條[21]。
3.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發展戰略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發展戰略,主要是圍繞民主制度保障、運行環境、參與主體、領導核心等方面構建。具體而言,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行動重點在于確保黨的領導主體地位、培養人民群眾的民主素養、加大民主制度的執行力度、健全數字民主的保障機制、提升中國式民主的國際話語權等[22]。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持續過程,只有做到堅持治理定位,提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性;推進黨的自我革命,維系黨領導民主發展的自主性;加強智能升級,健全和完善民主制度體系的適應性,才能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穩定發展[23]。
(三)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探索性研究
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探索性研究主要探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與實踐創新、全過程人民民主與相關要素的關系以及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數字技術賦能等問題,試圖探尋更為系統深入、更具價值性研究的可能性,以為后繼研究指明方向、開辟道路。
1.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與實踐創新
學界多有對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過程人民民主重要論述進行具體深入的探索研究,這些重要論述創造性地回答了新時代中國民主發展道路、主要特點、實際效用和實踐進路等問題[24]。例如,有學者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內容,堅持政治制度自信,總結工作成就,提出目標任務,對健全民主制度和提高民主制度化水平提出明確要求,為未來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指明了發展方向[25]。還有學者從民主構成、民主制度、民主路徑與目標等方面分析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創新之處,全過程人民民主構設了以整體性為創新特色的民主構成理論形態,揭示了人民民主制度的多元性和系統性,統攝了人民民主實現的諸路徑[26]。
2.全過程人民民主與相關要素的關系
一方面,研究全過程人民民主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在政治現代化方面集中體現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及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實踐中自主開創的,是真正從人民群眾利益和訴求出發的真實的民主[27]。另一方面,研究探討全過程人民民主與其他相關要素的關系。例如,探討統一戰線與全過程人民民主之間的關系。統一戰線工作能夠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優勢和治理效能,能夠在全過程人民民主實施過程中有效處理好黨與人民的關系[28]。再如,協商民主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關系。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中國特色和中國優勢的可辨識性正是依托于協商民主,協商民主能夠使民主持續性地貫穿群眾生活始終,是全過程人民民主鮮明特征的重要體現[29]。
3.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數字技術賦能
數字技術廣泛應用的智能化時代為全過程人民民主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政治場景,也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推動力量[30]。數字技術優勢賦能全過程人民民主,將數字技術與全過程人民民主進行深度融合和雙向驅動[31]。具體而言,通過搭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數字化平臺,拓寬民主空間,形成多元的數字化渠道,用大數據方式更大范圍了解和獲取民意,促進全過程人民民主高質量發展[32]。
四、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未來展望
(一)繼續深化理論性研究,統一民主話語表達
繼續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性研究,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邏輯進行更深層理解和更全面探索。一方面,系統梳理經典文本,深入研究理論淵源。理論研究始終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民主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際,進一步梳理關于民主政治建設和人民民主的經典文本,為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提供全面系統的理論資源,夯實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思想根基。另一方面,統一基本概念,整合研究框架,加強構建中國民主話語體系。不管是從促進民主政治發展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研究者的學術使命和擔當出發,不斷深入全過程人民民主概念內涵和整體框架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統一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本概念和傳播話語,有利于提高中國民主的價值理念在國際范圍的傳播力度,破除西方在民主話語上的壟斷,讓世界各國認識到更多元的民主形式和更豐富的民主內涵,更好維護中國民主的良好國際形象。
(二)不斷加強實踐性研究,豐富民主治理形式
研究全過程人民民主不能脫離實踐,加強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實踐層面的研究需要一定時間和深刻思考。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研究需立足于中國民主治理的實際,強化問題意識,關注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探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踐行之道,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創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形式,優化實施方略,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在不同階段的現實需求。具體而言,研究需扎根和深入基層,多方位開展實地考察和調研活動,對于實際案例應進行全過程動態追蹤,注重不同地區不同實踐的差異性,尊重案例事實,在各類實地調查與研究中總結實踐經驗,不斷深入探索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形態和治理效能。同時,不斷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體系和民主評價標準的構建,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運行方式和實踐標準具體地、現實地落實到各個方面各個層級的民主治理工作上,以更好實現人民對美好民主政治生活的向往。
(三)推進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拓寬民主問題關注領域
一方面,推進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探尋更規范科學的研究方法。融合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傳播學等相關學科的經典理論和研究方法,從不同學科出發對全過程人民民主進行研機析理,有助于從整體上形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創新性研究,培育更多新的學術增長點。例如,從哲學學科領域出發,可采用唯物辯證法視域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特征進行深入分析;從歷史學學科領域出發,運用該學科中的考據法、比較史學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民主的歷史演進,從歷史本源探尋民主本質、民主形式以及民主發展的未來趨勢。另一方面,需拓寬民主問題的關注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民主問題研究。在政治民主方面主要體現于民主政治建設,落實人民當家作主;在經濟民主方面主要體現在均衡經濟發展機會和資源,平等參與,公平分配;在文化民主方面主要體現于文化創造要基于人民需求,尊重社會多元的思想潮流。
(四)拓展研究視野和維度,創造民主研究新局面
進一步拓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視野和維度。一方面,在空間上要有世界視野和中外比較研究的意識。中國民主經驗和民主方案對世界其他國家的民主治理和國際關系民主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更系統深入的科學分析。不能僅局限于國內研究成果,還應針對國外關注的相關研究問題進行探討,加強與國外學者和研究機構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增強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全面性和專業性,在人類政治文明的追溯和中西對比中,探尋民主的本質和真諦。另一方面,在時間上要站在歷史和發展的維度看問題,秉持“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研究態度,從歷史中借鑒民主經驗,同時充分利用時代先進技術發展民主。中國發展的不同時期對應著不同的民主理論和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新時代對民主的新需求和新目標。對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研究應與時俱進,將新興科技成果應用到民主政治建設中,從數字賦能的視角開展研究,充分利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創新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
參考文獻:
[1] 韓震.全過程民主制度保證了中國道路的成功[J].社會主義論壇,2019(12):12-13.
[2] 耿召,上官酒瑞.政治學“補課”有方 全過程民主發展有根——“慶祝中國政治學會成立40周年暨全過程民主理論研討會”會議綜述[J].黨政論壇,2021(2):59-61.
[3] 張明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特征及實現邏輯[J].思想理論教育,2021(9):31-37.
[4] 王立勝,李昊天.論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J].毛澤東研究,2023(3):4-17.
[5] 張偉軍.中國新民主政治觀: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成邏輯、運行機理及價值定位[J].統一戰線學研究,2021(6):54-64.
[6] 張明.全過程人民民主與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4):86-93.
[7] 劉九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傳統思想淵源[J].政治學研究,2021(4):18-26.
[8] 趙永紅.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邏輯與制度路徑[J].行政論壇,2022(1):40-51.
[9] 秦德君.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基礎、國家制度支撐與實踐體系[J].統一戰線學研究,2021(5):19-26.
[10] 亓光,張翔.全過程人民民主“何以實現”:基本維度、運行機理與基礎承載[J].社會科學研究,2023(3):1-9.
[11] 趙謙,張曉函.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結構要素論[J].河南社會科學,2023(2):77-86.
[12] 樊昊,于丹,崔超.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全過程人民民主與西式民主的比較視角[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2):13-16.
[13] Yuxuan He.On the Chinese Logic of Whole-Process of People’s Democracy[J].Academic Journa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2022(5):25-30.
[14] 王宗禮,張翔.深刻認識和把握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優越性[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3):62-69.
[15] 張等文,王嫚.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結構譜系與顯著優勢[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28-36.
[16] 鄭敬斌,陳藝璇.習近平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重要論述的多維解讀[J].理論探索,2023(1):52-59.
[17] 焦曉云,張婷.習近平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重要論述的精髓要義與時代價值[J].理論導刊,2023(1):10-15.
[18] 王曉麗,張振卿.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溯源、現實樣態與價值意蘊[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7-15.
[19] 李璐,趙宬斐.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國式民主的強制度設計及實踐操作[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23(1):1-7.
[20] 任喜榮.全過程人民民主:政治文明進步的中國貢獻[J].法制與社會發展,2021(6):2.
[21] 王永香,李忠鵬.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五重維度[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1-12.
[22] 龐金友,高秀楠.全過程人民民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路徑[J].探索,2023(3):1-14.
[23] 李笑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定位、功能與發展戰略[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28-34.
[24] 鄭敬斌,陳藝璇.習近平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重要論述的多維解讀[J].理論探索,2023(1):52-59.
[25] 肖立輝.新時代新征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闡釋與部署要求[J].科學社會主義,2022(6):48-56.
[26] 江國華,方歆然.習近平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重要論斷的理論創新[J].社會科學研究,2023(2):1-10.
[27] 高莉娟.中國式現代化與全過程人民民主[J].中國領導科學,2023(1):19-23.
[28] 束赟.統一戰線在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位置與作用[J].科學社會主義,2023(1):89-98.
[29] 楊守濤.再思協商民主在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特殊地位[J].領導科學,2023(2):11-14.
[30] 秦國民,杜奕兵.數字技術賦能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動因及其表現[J].河南社會科學,2023(7):40-46.
[31] Songyan Han.The 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in Digital Age:Connotation,Development and Prospect[C].Paris:Atlantis Press,2022:1078-1084.
[32] 趙勇.數字賦能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路徑分析[J].探索與爭鳴,2022(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