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攀,周 宇
1.華中農業大學,湖北武漢 430070;2.海南省三沙市氣象局,海南三沙 573100
近年來,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海南各地自然災害頻繁出現,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社會經濟帶來了嚴重損失。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是海南省主要農業氣象災害之一,根據近40年的海南島暴雨統計分析,從整體發生的趨勢來看,海南暴雨發生的次數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對國民經濟尤其是對農業生產構成嚴重影響[1]。海南暴雨主要發生在6—10月,該季節大氣中水汽含量較大,空氣的熱對流較強,又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內,臺風活躍,臺風登陸時帶來的強風暴雨往往會對沿海的農業造成極大破壞[2]。臺風暴雨強度與冷空氣、水汽輸送等相關因素密切相關[3]。國內外學者也關注由臺風與中緯度天氣系統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暴雨。國內外學者從環流形勢、物理量場、內部結構、海溫、下墊面狀況等方面探討了臺風發展增強的機理。王麗芳等[4]分析了長三角地區一次典型的秋季臺風倒槽大暴雨。結果表明,大暴雨是在遠距離臺風倒槽、低空急流和高空槽共同影響下,由冷暖空氣持續交匯引發的4個中尺度對流云團活動造成的。冉令坤等[5]對2021年7月20日河南極端暴雨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此暴雨的產生是受臺風“煙花”西移、“查帕卡”臺風倒槽等多尺度天氣系統共同影響,中尺度對流特征上呈現中尺度云團合并小尺度云團,發展成結構密實的孤立云團,穩定少動的特征,對暴雨有重要影響。董加斌等[6]分析了“莫蘭蒂”臺風對浙江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暴雨主要由“莫蘭蒂”的外圍螺旋雨帶掃過浙江沿海地區時產生,充沛的水汽條件、不穩定層結、高空出流是導致暴雨的根本原因。王凱等[7]分析了臺風“利奇馬”在浙東地區產生的極端降水過程,重點研究了浙東地形對極端降水的影響。根據統計,近60年影響西沙的熱帶氣旋有增加趨勢,臺風在西沙各島礁所產生的降雨也有明顯的增加,而由于臺風不是正面影響永興島,在實際業務中雨量易被報小[8]。利用MICAPS資料和風云四號衛星云頂亮溫、永興島雙偏振雷達資料以及西沙各島礁地面觀測資料等,通過中尺度分析和物理量診斷,探究臺風“圓規”引發西沙各島礁強降水的機制,以期為此類臺風預報提供參考。
2118號臺風“圓規”于2021年10月8日凌晨在西太平洋洋面生成,生成后先打轉后轉北偏西方向移動,然后轉向偏西行(圖1),11日夜間加強為強熱帶風暴級,12日03:00移入南海東北部海面,之后快速穩定偏西行,13日05:00加強為臺風級,13日中午從距離西沙永興島約250 km的南海北部海面上經過,于13日15:40在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2級(33 m/s),中心最低氣壓為970 hPa,登陸后強度逐漸減弱。“圓規”是自2016年強臺風“莎莉嘉”登陸以來,近5年登陸海南島的最強臺風,同時也是2021年給西沙群島帶來較大范圍強風雨影響的臺風。

圖1 2118號臺風“圓規”路徑圖
受“圓規”影響,10月12日20:00—13日20:00,西沙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全市9個監測站(北礁站點缺測),有6個站點出現暴雨以上降雨,出現暴雨以上的站數占總雨量監測站的75%,此次降水量最大的站點出現在永興島,雨量為128.4 mm(圖2)。從永興島13日逐小時降雨量來看,強降水主要出現在13日凌晨時段,最大小時強降雨達到17.6 mm/h(強降水時段出現在臺風增強的時刻),13日下午到晚上在海南島瓊海到陵水一帶沿海地區登陸,永興島的降雨也隨之快速減弱,過程也趨于結束。

圖2 2021年10月12日20:00—13日20:00西沙各島礁降水量的比較
(1)副高強盛,路徑穩定;(2)移動速度較快,進入南海后以25~30 km/h 的速度移動,移速明顯偏快;(3)13日05:00~12:00近8 h內,以臺風級強度從西沙群島北部海面經過;(4)云系范圍廣、強弱分布呈不對稱結構,南部的對流云系較為活躍,西沙群島正處于臺風南部對流云系影響中,降水范圍廣,雨勢較強、影響較大。
分析500 hPa高度場可以發現,10日08:00,中緯度環流較為平直,副熱帶高壓較為強盛,中心強度達到592 hPa以上,主要呈現東北—西南向帶狀分布,其中心位于日本海附近洋面,西脊點伸至114°E附近,“圓規”在副高南側偏東氣流引導下,穩定向偏西方向運動(圖3a)。臺風“圓規”南側西風盛行,不斷有水汽和能量的輸入臺風本體,使得臺風南部和東側發展旺盛,強度迅速增強。13日,臺風“圓規”在西行靠近西沙的過程中,海溫和垂直風切較適宜、高層出流良好,強度增強為臺風級,強度維持臺風級長達5 h,長時間高強度的降雨效率,西沙各島礁普遍出現了暴雨天氣,由于冷空氣的東北氣流滲入臺風北側附近,破壞了北側結構的結構,抑制臺風北側的對流發展,臺風“圓規”結構呈現不對稱的特征(圖3b)。

圖3 500 hPa環流形勢圖
從衛星云圖所反映的降水云系演變特征可以看出,12日20:00“圓規”在中沙附近海域時,臺風中心附近密閉云區范圍廣、結構松散,但臺風南側的螺旋云帶對流發展旺盛,強度<-50 ℃的中尺度對流云團趨于增多,并不斷旋轉進來影響西沙,西沙各島礁的降水開始逐漸增多,隨著臺風中心不斷的西移,臺風核心區迅速增大并有所加強,最強的中心云頂亮溫≤-70 ℃,不斷有強螺旋云帶掃過西沙群島,在臺風發展的旺盛時期(強度由強熱帶風暴增加至臺風級),西沙各島礁的降水增至2倍,達到14~17 mm/h。在逐漸靠近海南島,臺風核心區縮小,南部云帶有所減弱,從整體云系結構上看,臺風眼區模糊,云系呈現不對稱結構,南部云系較為緊密結實,外圍螺旋云帶清晰,與南海季風相連,北部云系受副高和冷空氣的抑制,較為稀疏松散,邊界模糊,臺風南部的強螺旋云系和臺風強度的增強是西沙降水范圍廣、雨勢較強的原因。
2020年西沙永興島單偏振雷達升級為雙偏振雷達,相較于單偏振雷達,雙偏振雷達能夠準確識別粒子相態(雨滴、冰雹、液態水),通過分析回波強度、ZDR、DDP、CC等產品可判斷降水粒子的形狀、相態分布和降水類型等,雙偏振雷達產品豐富,多達160項,不僅可以獲取基本反射率、徑向速度、回波頂高等,還可以獲取雙偏振產品ZDR(差分反射率因子)、CC(相關系數)、KDP(差分傳播相移率)等偏振量,這些偏振量可以獲取降雨更多的雨滴譜及粒子相態信息,在西沙日常短時臨近降水預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雷達回波的演變可以看出,西沙此次降水從10月12日夜間開始,隨著熱帶氣旋的靠近,13日04:16,移入西沙的回波強度增強,最大反射率因子達到35 dBz以上,強降水期間強回波中心位置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強降水持續到11:00,強降水期間,從回波頂高上看,超過9 km。對同一種降水粒子,ZDR與粒子的軸比關系密切。降落中雨滴的平衡態為扁球體,其對應的ZDR值隨雨滴扁平程度的上升而增加,而雨滴的扁平程度和大小有關,因此可由ZDR判斷雨滴的大小,當觀測物為小而圓的雨滴時,雨滴兩軸比接近1,此時的ZDR會趨近于0,永興島位于ZDR高值區,ZDR的值都超過1 dB,說明降水粒子呈扁橢球狀,符合大雨的粒子特征,說明降水較大。
利用MICAPS數據、西沙自動站及雙偏振雷達資料、風云四號氣象衛星數據,通過分析2118號臺風“圓規”影響西沙過程,得到以下結論。
(1)臺風“圓規”的形成發展處于副熱帶高壓較為強盛的環流背景下,受副高南側偏東氣流的引導,路徑穩定向西行進影響西沙,“圓規”南側與西南季風相連,赤道附近西風盛行,不斷有水汽和能量的輸入,使得臺風南部和東側發展旺盛,“圓規”北側受冷空氣破壞,其結構呈現不對稱。
(2)海溫分布、弱的垂直風切變共同促進了“圓規”經過西沙時發展增強至臺風級,強度維持臺風級長達5 h,直接導致西沙各島礁出現暴雨天氣。
(3)通過衛星云圖分析“圓規”強降水中尺度特征可知,臺風眼區模糊,云系呈現不對稱結構,南部云系較為緊密結實,外圍螺旋云帶清晰,與南海季風相連,北部云系受副高和冷空氣的抑制,較為稀疏松散,邊界模糊。臺風南部的強螺旋云系和臺風強度的增強是西沙降水范圍廣、雨勢較強的原因。
(4)通過利用雙偏振雷達特征分析“圓規”強降水中尺度特征分析可知,由ZDR判斷雨滴的大小,當觀測物為小而圓的雨滴時,雨滴兩軸比接近1,此時的ZDR會趨近于0,永興島位于ZDR高值區,ZDR的值都超過1 dB,說明降水粒子呈扁橢球狀,符合大雨的粒子特征,臺風“圓規”降雨效率高,以大粒子雨滴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