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嘉嘉,覃艷秋
1.柳州市氣象局,廣西柳州 545001;2.柳州市柳江區氣象局,廣西柳江 545100
柳江區隸屬于廣西柳州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桂中盆地東南部。柳江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6 ℃,年平均降雨量1 462.2 mm,年平均日照1 495.7 h。季風環流影響明顯,其氣候夏長炎熱、冬短不寒、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且無霜期長[1-3]。每年秋季“寒露”節氣前后,是華南晚稻抽穗揚花的關鍵時期,如果這時連續3 d或2 dd以上日平均氣溫降至22 ℃以下,就會造成空殼、癟粒,導致減產。柳江農業生產屬雨養型農業,靠天吃飯,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和產量有很大影響。受地形地理和季風氣候原因影響,柳江區晚稻生產過程中常受到寒露風天氣的影響[4-6]。
利用柳江國家氣象觀測站1958—2020年逐日平均溫度資料,根據2008年中國氣象局頒布的《寒露風等級(QX/T 94—2008)》氣象行業標準,對柳江區出現的寒露風天氣發展演變規律進行統計分析,總結影響柳江區晚稻生長的寒露風氣象指標的時間分布特征,以便為晚稻種植戶提供有針對性的農業氣象預報,并提出晚稻防御寒露風影響的措施[7-8]。
寒露風的標準來自2008年8月1日起實施的氣象行業標準《寒露風等級(QX/T 94—2008)》寒露風等級的劃分,以日平均氣溫、日最低氣溫和影響雨日等為基礎,分為干冷型、濕冷型兩大類,各分為輕度、中度、重度3個等級[9]。劃分等級時,重度優先于中度,中度優先于輕度。對寒露風的統計主要以日平均溫度為基礎,劃分寒露風等級(表1)。計算方法參考相關資料,將9月10日—10月20日出現日平均氣溫≤22 ℃且持續3 d及以上的天氣稱為1次寒露風天氣過程。
首次寒露風天氣過程出現的早晚可以用寒露風出現的首日來表示。為方便統計,將9月10日設置為日序1,以此類推,10月20日為日序41。圖1給出了柳江區1958—2020年首次寒露風首日時間隨時間的變化??梢钥闯觯y計時段內,寒露風最早出現的時間為9月19日,出現在1997年;最晚出現的時間為10月18日,且較多年份出現。最早最晚跨度達一個月。根據統計結果,在1958—2020年的63年里,有17個年份柳江沒有出現寒露風天氣,出現的年份是1961、1969、1972、1974、1978—1980、1982、1990、1998、2005、2006、2008、2010、2012、2014、2016年,主要集中在20世紀70年代和21世紀后。

圖1 柳江區1958—2020年首次寒露風首日時間隨時間的變化
根據統計結果,劃分首次寒露風首日的出現時間以旬作為單位,得出以下結論(表2):柳江歷年在9月中、下旬出現首次寒露風的次數不多,占歷年的12.8%;而主要出現在10月的上旬和中旬,占歷年的60.2%。依據首次寒露風出現首日日期的統計結果,可以計算出柳江區歷年平均首次寒露風出現的日期為10月7日,也存在不會出現寒露風天氣的情況。

表2 柳江區1958—2020年首次寒露風首日出現時間統計
圖2給出了柳江區每年出現的不同等級寒露風天氣危害總日數??梢钥闯觯瑢τ诮y計時段的41 d內,寒露風天氣的影響日數年際之間差異較大,最多為16 d,出現在1992年;最少為0 d,有17個年份沒有出現寒露風天氣。在1958—2020年共出現不同等級的寒露風天氣共56次,輕度寒露風天氣出現32次,中度寒露風天氣出現21次,而重度寒露風天氣出現3次。年均受影響日數為5 d。柳江區主要受輕度寒露風天氣影響,輕度寒露風天氣出現的日數占48.2%;中度寒露風天氣次之,出現的日數占43.5%。重度寒露風天氣較少出現,僅出現在1967、1971、2018年,重度寒露風天氣影響時間長。可見柳江區出現的寒露風天氣主要以輕度為主,中度次之,重度相對較少。

圖2 柳江區1958—2020年不同等級寒露風危害日數的年際變化
寒露風天氣以日平均氣溫、日最低氣溫和影響雨日等為基礎,還細分為干冷型、濕冷型兩大類。從1958—2020年的統計結果(圖3)可以看出,在出現寒露風天氣的46年中,濕冷型寒露風天氣和干冷型寒露風天氣出現的年份分別為40年和11年,其中有5年是既有干冷型又有濕冷型寒露風天氣發生。受寒露風影響為濕冷型過程的年均危害日數為6.6 d,為干冷型過程的年均天數為5.2 d,濕冷型過程占年份多,且危害日數較多,波動大,可見柳江區多受濕冷型寒露風天氣影響。

圖3 柳江區1958—2020年不同類型寒露風危害日數的年際變化
從表3可以看出,在1981—1990年和2011—2020年沒有出現干冷型寒露風天氣過程。在各個年代中,干冷型寒露風天氣危害日數均少于濕冷型;且在出現干冷型寒露風天氣的年代中,干冷型危害日數平均為1.0~1.5 d。相比之下,濕冷型寒露風天氣日數多,且波動大,在20世紀80年代日數減少,又逐漸增多,到20世紀末達到最多,在21世紀初又減少為各年代中最少,往后又開始增加。

表3 柳江區不同類型寒露風危害日數統計
根據柳江區1985—2015年晚稻種植面積(hm2)和晚稻產量(t)的數據資料,計算出每公頃種植面積的晚稻產量。為方便觀察其變化幅度,將每公頃種植面積的晚稻產量擴大2.5倍,并將此數值與同一年不同等級的寒露風日數進行比較(圖4)。因1991—1995年期間,柳江區的晚稻種植品種發生較大變化,選用雜交稻進行種植,故數據不參與比較。
可以看出,每公頃種植面積的晚稻產量浮動中略有下降的年份大部分都對應有寒露風天氣的影響,其中主要與輕度寒露風天氣變化更為密切,輕度寒露風日數較高的年份,每公頃種植面積的晚稻產量較往年略微有所下降。但因水稻品種的研發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勝劣汰后種植的水稻品種產量逐漸增大,所以盡管受寒露風天氣影響,晚稻產值總體仍呈現上升趨勢[10-11]。
查閱資料表明,10月上中旬為晚稻抽穗揚花的關鍵時期,抽穗期遇上“寒露風”會導致抽穗速度減慢。輕度寒露風天氣對晚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抽穗緩慢、齊穗期延遲1~2 d;待天氣回暖后仍可以大量開花和部分結果,結果率可達80%~90%。結果說明寒露風天氣過程對柳江區晚稻產量的影響較小,但根據歷年的寒露風災情調查,寒露風天氣仍對晚稻的抽穗揚花存在一定的影響[12-14]。
(1)據統計,柳江區1958—2020年出現的寒露風天氣主要出現在10月的上旬和下旬,平均首次寒露風出現的日期為10月7日,有17年未出現寒露風天氣。
(2)對于統計時段的41 d內,寒露風天氣的影響日數年際之間差異較大,且寒露風等級不同。柳江區出現的寒露風天氣等級主要以輕度為主,中度次之,重度相對較少。
(3)寒露風天氣主要分為干冷和濕冷兩種類型,柳江區多受濕冷型寒露風天氣過程影響,濕冷型占年份多,且危害日數較多,波動大;不同類型的寒露風天氣會對雙季晚稻開花期和抽穗期造成危害,從而導致減產,對此還可進一步研究。
(4)根據柳江區1985—2015年晚稻產量數據進行分析,寒露風天氣過程對柳江區晚稻產量的影響較小,主要受輕度寒露風天氣影響,但仍存在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農戶應不僅只關注選取適合各地氣候生產的晚稻品種進行種植,還應該時刻關注天氣變化,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農氣服務材料提前預防,及時采取“灌深水保溫”“施放暖性肥料”等措施使晚稻安全齊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