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娟娟,蘇 浩
(1.浙江金融職業學院人文藝術學院,浙江杭州,310018;2.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投資保險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培養、提升高職大學生核心競爭力,促使其在職場上順利成長成才,是高職院?,F階段努力的方向和急需解決的問題。目前,高校就業能力培養工作較為薄弱,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就業能力的培養較為不足。相關研究表明,積極人格在大學生求職就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有助于大學生辨析求職意向,拓展其求職潛能,強化其心理承受力,提高其社會和人際交往能力等。[1]因此,幫助高職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與發揮自身的品格優勢,最大化地激發大學生自身的才能,是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的重要著力點。因此,本研究以積極人格理論為理論基礎,以優勢養成行動計劃訓練營為方式,培養高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為提升高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供教學思路。
20世紀90年代,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開始嘗試構建就業能力的國家框架,目的在于有效地推動其國民就業能力的提升。從國家角度出發規范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和含義,能夠更加明晰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方向,有利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對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有一定幫助。國內學者也逐漸開始建立中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國家框架。金昕認為,就業能力的國家框架是指一個國家關于國民就業能力內涵及其結構的權威性界定,即國家要結合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定義和各種要素做出方向性的指導。[2]也有學者建議強化專業實習及提高就業實踐比例以發展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例如,黃敬寶研究發現,有過實習經歷的學生在合作及處理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在就業時更具有優勢。[3]另外,還有學者認為應圍繞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來組織課程,根據工作任務所需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4]
將積極人格理論應用到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中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有研究發現,積極人格在大學生求職就業中有著重要作用。歐少彬訪談了39名已簽約工作單位的大學生,他們普遍認為自身的積極人格特質在其求職就業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具體包括職業潛能的拓展、心理承受力的強化、社會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等。[1]因此,不少學者建議,要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需要注重大學生積極人格的培養。裴利華提出,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引導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注重個體積極的主觀情緒體驗、培養個體積極的心理品質,構建積極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5]徐建國等人主張,高職院校開發的拓展訓練課程應以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為教學目標,并將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貫穿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始終。[6]
積極心理學開闊了高職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新視野,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積極人格和大學生就業能力之間的密切聯系。因此,實現大學生積極人格與就業能力之間的有效聯結并共同發掘和培養,逐漸成為相關領域的重要課題。目前針對高職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對積極人格理論的借鑒和應用方面還有較大的拓展空間,值得做出相應的實踐干預研究探索。
優勢養成行動計劃訓練營,是以積極心理干預為理念,根據積極人格的相關理論,從發現優勢、發揮優勢及拓展優勢三個方面設置不同主題的實踐打卡任務,通過系統訓練培養積極人格、提升就業能力的干預方式。成員通過完成打卡任務、與其他成員互動分享及助教指導或回復的方式發現自己和他人的優勢,學會發揮自己的優勢,不斷拓展自己的優勢。
本研究采用優勢養成行動計劃訓練營的干預方式,通過“積極自我介紹、優勢采訪、他人眼中的我、發揮自身優勢、我所需要的優點”等活動,幫助大學生探索其優勢與自身資源,提升大學生覺察、發揮自身優勢的能力。同時,設置不接受任何干預的對照組,通過與實驗組比較,驗證優勢養成行動計劃訓練營干預模式的有效性。
選取自愿報名優勢養成行動計劃訓練營的高職大學生101名。其中,40名為實驗組,實施訓練營干預;另外61名為對照組,不做任何干預。
假設一:實驗組高職大學生就業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前后測差異顯著。假設二:實驗組干預后的就業能力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本研究采用鄭天馳編制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測量問卷”[7]。該問卷共37個題項,分為六個維度:知識整合能力、社會和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心理調適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該問卷采用5點計分,由“很不符合”“較不符合”“不確定”“較為符合”“很符合”,分別記為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就業能力越強。在本次研究中,整體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是0.979,各分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923、0.878、0.917、0.914、0.926、0.915,說明該量表在本研究中有很好的信度。
本研究采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實驗設計,對實驗組進行優勢養成行動計劃訓練營干預,對照組不做任何干預,在干預前后對組員進行同樣的心理測試。優勢養成行動計劃訓練營于2023年5月15日正式開營,開營為1小時的線下講座《優勢:尋找你的蓬勃綻放之源》,講授品格優勢的概念與培養方法;隨后,40名實驗組成員分成8個小組并設立小組長負責每周的周總結;實驗組全體組員依次完成線上3大訓練主題的打卡任務,即發現優勢、發揮優勢及拓展優勢,以組員間互相點贊留言為主、助教回復指導為輔。最后,6月14日結營。整個訓練過程采用“線上+線下”分享心得的方式進行。
本期優勢養成行動計劃訓練營學習的實踐具體情況為:打卡練習共計912次(篇),組員獲得點贊數64832條,收到評論數23343條,評論他人數23026條??偟膩碚f,本次學習營造了良好的朋輩支持與賦能的打卡圈子。以下將從量化數據和質性反饋兩個方面來呈現研究結果。
采用SPSS 26.0對數據進行t檢驗。
1.實驗組和對照組訓練營干預前就業能力
訓練營干預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就業能力的總分上進行檢驗,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干預前就業能力
由表1可知,在干預前,高職大學生就業能力總分不存在顯著差異(t=0.158,p=0.692),可以進行后續的干預實驗。若訓練營干預后,實驗組的就業能力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相應分數,則表示干預有效果。
2.組間差異比較
分別計算干預前、干預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就業能力得分,以比較干預效果,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干預前后組間差異比較
由表2可以看出,干預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就業能力總分不存在顯著差異(t=0.67,p>0.05)。經過一個月的優勢養成行動計劃訓練營的訓練后,實驗組的就業能力總分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t=3.09,p<0.01)。
3.組內差異比較
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和干預后的就業能力得分,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組內差異比較
從表3中可以看出,參加訓練營之后,實驗組的就業能力總得分上升,達到邊緣顯著(p<0.1),對照組在一個月后,其就業能力總分沒有差異(p>0.05),這說明優勢養成行動計劃訓練營對高職大學生就業能力水平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4.實驗組分量表差異比較
對實驗組干預前后的就業能力各維度進行差異比較,具體如表4所示。

表4 實驗組分量表差異比較
由表4可知,實驗組在參加訓練營之前與之后的就業能力得分在各個維度上的分數都有所提升。其中,應聘能力維度上提升顯著(t=-2.55,p<0.05)。這說明訓練營對提升就業能力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本研究設計了9類題目調查訓練營干預效果,部分反饋結果如下。
1.學員從本次訓練營中獲得的最重要的東西或經驗
學生反饋通過本次訓練營獲得最重要的東西或經驗是:第一,找到了自己的優勢/閃光點,更懂得欣賞自己(7人次提及);第二,收獲了堅實的自信心與底氣,不再內耗(6人次提及);第三,收獲了友誼,拉近了和好朋友的距離(6人次提及);第四,發現了生活的美好,有很多積極向上的一面(5人次提及);第五,用小步子原理,每天前進一小步(5人次提及);第六,學會了夸贊自己和他人,能大方地接受他人的夸贊,也愿意夸贊別人(4人次提及);第七,擁有了發現朋友/他人優勢的眼睛(3人次提及);第八,增進了和父母的感情(2人次提及)。大多數學生比較滿意這21天的堅持,認為文字的力量從小而發,最后形成了很大的觸動,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2.學員受益較大的練習主題
本次打卡共設計了9個主題的打卡項目,學生反饋受益較大的打卡項目排序如下:我和美好(引導個體覺察到自身優勢和美好之間的關聯)>他人眼中的我(幫助個體整合周圍重要他人對自己的積極認知)>家庭優勢樹(引導個體覺察到自身優勢的源泉和出處)>積極自我介紹(引導個體重建對自己的積極認知)、發揮優勢(養成日常發揮優勢的意識和習慣)>優勢采訪(學會挖掘他人優勢)、我所需要的優點不用很多(引導個體意識到自身優勢不用特別多,也無須過于羨慕他人的優勢,只需發揮好自己的核心優勢就可以)>積極他人介紹(發現并反饋他人優勢)>優勢養成行動計劃打卡總結及未來應用計劃(引導個體總結提升訓練的整體收獲,并有意識地應用到未來的生活中)。這為后續完善干預方案提供了參考依據。
3.學員最喜歡訓練營的地方
整理可知,本期訓練營學生最喜歡的是訓練營的氛圍好,如“每個人都很積極,讓我也有了一種動力”“分享自己的故事,分享身邊的美好”“是一個非常溫暖的地方,友好團結,給予能量”“成員間不會吝嗇對他人的贊美”,共計26人次提及。另外,別人對自己的夸贊/互相點贊,教師的鼓勵陪伴,同伴基于事實的夸贊,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13人次提及)等也讓學生備受鼓舞。最后,4人次提及“能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從他人眼中發現更多之前沒有發現的自己的優勢和美好”。
4.學員想到更好地發現、發揮與反饋優勢的辦法
20人次提及目前還沒有想到更好的辦法。有7人反饋可以通過學習他人優勢、小步子原則、線下互動等方式更好地發現、發揮與反饋自己與他人的優勢。
5.學員對更好地做好優勢養成行動計劃的意見
27人次表示目前的訓練營活動已經很好,學到了很多,可以再多一些活動。4人次提到了通過加強宣傳、增加線下團建活動次數、開展師生互動活動辦好訓練營。1人認為目前任務過于密集,有些疲憊,希望減少打卡任務。
6.訓練營滿意度
采用1-5級評分,對訓練營整體的滿意度、助教回復風格的滿意度、采用線上打卡的滿意度、訓練營氛圍的滿意度、達到期望的滿意度、朋輩回復的滿意度、朋輩點贊的滿意度和收獲的滿意度8個方面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學生對本次訓練營的滿意度平均分達到了4.58,其中最為滿意的是收獲滿意度和朋輩點贊的滿意度,其次是助教回復風格和訓練營氛圍的滿意度。
實驗組的就業能力總分在干預后顯著高于對照組,也顯著高于干預前的就業能力得分。通過優勢養成行動計劃訓練營的訓練干預能夠提高高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從分量表上看,高職大學生在應聘能力維度的提高最多,在其他維度上均稍有提升。綜合以上,本研究設計的優勢養成行動計劃訓練營對高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除了訓練營干預前后的量表,本研究還通過小組周總結、結營匯報、參營反饋問卷等方式了解訓練營干預的效果。實驗組學生普遍反映,優勢養成行動計劃訓練營讓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優勢和閃光點,更加懂得欣賞自己,收獲了更為堅實的底氣與自信,也收獲了很多友誼,拉近了與好朋友的距離,學會了更真誠地夸贊自己和他人等。這些反饋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訓練營的有效性。
優勢養成行動計劃訓練營的干預效果較好,能夠有效提高高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這體現在就業能力總分上,也體現在應聘能力維度上,可考慮在更大范圍進行推廣試點。
本研究重在通過打卡訓練創造積極的塑造性經驗,培養和調動積極力量,在加深高職大學生對自身積極人格品質的認知與了解的過程中提升其就業能力。訓練營有利于調動和發展高職大學生心理的積極層面,能夠促進高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緩解高職大學生的就業焦慮情緒,最終實現個人、家庭與社會的良性發展。
高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不僅依賴于學校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更需要他們積極主動地自主訓練。想要獲得就業能力的持續提升,訓練營結束之后的訓練仍然需要延續,才能將訓練營所收獲的知識和感悟轉化為提升就業能力的技能。由于時間、能力有限,本研究還存在著不足之處,如助教不能做到一一回應,線下活動因時間因素設置不多等。后續希望能擴展優勢養成行動計劃訓練的推廣范圍,借助朋輩互助的力量使更多的高職大學生獲得就業能力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