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斌
(韶關市中醫院康復科,廣東 韶關 512026)
腦卒中是臨床一種常見且多發的疾病,致殘率、死亡率及復發率都較高。中風后手痙攣可能是由于缺鈣、腦供血不足等導致的,上肢尤其是手腕部位的腦皮層投射面積較大,且參與了抓握和取物等精細活動,康復難度較大[1]。中醫認為,中風后痙攣主要是因瘀血阻絡、痰濕阻滯而致病,治療應以調理氣血、祛瘀化痰為主要原則。針刺治療可疏通經絡、調節氣血,使局部被困之衛氣得以疏散,從而緩解手痙攣的癥狀,但中風的根本是正氣虧虛,針刺無法完全輔助人體正氣抵御外邪,使患者癥狀容易復發[2]。中醫研究中浮針再灌注技術是通過針尖在皮膚表面“浮動”或“漂浮”的方式刺激穴位,使穴位周圍的氣血得到活化和重新灌注,從而起到改善氣血、舒筋活絡的作用,對手痙攣的改善作用較為顯著[3]。本研究旨在分析浮針再灌注技術結合康復治療對中風后手痙攣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韶關市中醫院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60 例中風后手痙攣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3~74 歲,平均(60.85±4.94)歲;男性22 例,女性8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45~72 歲,平均(60.28±6.01)歲;男性20 例,女性1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中診斷標準;②經CT 或MRI確診;③存在以手痙攣為主要表現的肢體障礙。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②合并其他嚴重中風后遺癥;③認知異常且存在精神疾病。本研究經韶關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予以阿司匹林腸溶片(黑龍江鼎恒升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2137,規格:0.3 g/片),口服,0.3 g/次,1 次/d;甲鈷胺片(杭州康恩貝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921,規格:0.5 mg/片),口服,0.5 mg/次,3 次/d,連續用藥14 d。同時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14 d 的康復治療,具體方法如下:①手法牽引。患者采取站立或坐姿,將患肢稍微向外側拉伸,手肘折成90°,抓住患者前臂,按住患者的掌心,大拇指放在手背上,然后用虎口交握法,協助患者做前臂運動。確保手腕背伸到最大,緩慢而均勻地移動,并保持1 min。②側方支撐。患者保持坐姿,雙臂緩慢打開,放在與座椅同一高度上,然后伸出五根手指,使掌心貼著椅面,小臂與椅面平行,前臂貼近身體,手指向前移動。訓練2 d 后,上肢向后旋轉,患手逐漸向遠端伸展,同時,前臂旋轉角度、手與軀體間距隨之增加,搖擺幅度也逐漸增大。前臂無法自行活動的,用健手協助或配合康復醫師被動活動。③手功能訓練。練習穿脫鞋襪,開關燈,用手指拿東西,用手指解開結,用筆寫字,用手掌拍打,進行各種動作類游戲和計算機游戲。當患側的腕部可向后伸展10°以上,背伸度不低于10°時,再進行下一個訓練。每天早晚各進行1 次,每次持續45 min。第1 個周期為5 d,第2 個周期為8 d,2 個周期之間休息1 d。
對照組患者在服藥和康復治療的同時采取針刺法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和病情,辨證選擇合谷、內關、后溪、中沖、十宣等穴位,消毒并進行局部麻醉。針刺以上穴位,不同穴位刺入深度不同,留針15~30 min,拔針,用消毒棉球輕輕按壓穴位,以防止出血[5]。1 次/d,5次/周,共治療2周。觀察組患者在服藥和康復治療的同時采取浮針再灌注技術治療。選擇穿刺位置:選擇橈側伸肌、淺層尺側腕伸肌、小指伸肌等為主要入針點,橈長伸肌、短伸肌、拇長伸肌、拇長展肌、食指伸肌、尺側屈肌、橈側腕屈肌、掌長肌等也可作為入針點。使用送針器,根據肌肉筋膜觸發點的具體情況,在患者前臂的內側選取2~3 個入針點。首先用碘伏棉簽從入針點的中央向周圍以同心圓擦拭,將浮針(揚州智象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中號M)的針尖朝上置于進針器的驅動桿,然后向后抽入,中指置于進針器的下方,食指搭在紅色按鍵上,大拇指搭在送針器的上方,置于經消毒的肌膚入針點上,使送針器與肌膚成15°,左手協助,向前推動下按,使浮針迅速扎進表皮底層。用右手將針尖從皮膚下方插入,直到導管套管完全伸入皮膚。將膠套底座上的凸出部與針芯配合,凸出部能將針芯全部縮回膠管中。最后,用右手拇指內側的甲片與中指將芯座夾緊,將食指與無名指分別置于中指的兩側,將其置于肌膚之上做為指引,而食指與無名指則呈扇狀向外橫掃。在掃動的時候,要用力、流暢、有節奏,一個入針點掃2 min,每次掃動200 下。在使用浮針法進行再灌注的過程中,患者要積極屈伸手腕和手指關節,以確保關節活動。若患者有活動性的問題,應給予手腕及手指的被動灌注,直至患者的手部肌肉活動減輕為止。在完成了所有的疏通和灌注后,將針頭拔出來,插回到防護套中。囑患者留置導管4~6 h 后取下導管,用無菌的棉花壓迫止血。1 次/d,第1 個周期為5 d,第2 個周期為8 d,2 個周期之間休息1 天。均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3 個月的隨訪。
1.3 觀察指標①手痙攣程度。通過改良Ashworth 痙攣評定量表(MAS)[6]對治療前及治療14 d 后患者手痙攣程度進行評估,評定級別分別是0~Ⅳ級,級別越高,手痙攣程度越嚴重。②腕手功能。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后1、3 個月通過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7]對患者腕手功能進行評估,評分總分24 分,得分越高腕手功能越好。③腕關節活動度。在治療前和治療14 d 后,囑患者保持站立位,前臂中立,使用量角器,分別對患者腕關節掌屈角(0~80°)、背伸角(0~70°)、尺偏角(0~30°)、橈偏角(0~20°)進行測量。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 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MAS 分級比較治療14 d 后觀察組MAS分級0 級患者占比高于對照組,Ⅲ級患者占比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MAS分級Ⅰ、Ⅱ、Ⅳ級的患者占比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MAS 分級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腕手功能FMA 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1、3 個月后兩組患者腕手功能FMA 評分均逐漸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腕手功能FMA 評分比較(分,±s )

表2 兩組患者腕手功能FMA 評分比較(分,±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后1 個月比,#P<0.05。FMA: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
組別 例數腕手功能FMA 評分治療前治療后1 個月治療后3 個月對照組 307.32±2.2013.08±3.00*16.87±2.02*#觀察組 307.22±2.0017.88±2.40*20.00±1.89*#t 值0.1846.8436.197 P 值>0.05<0.05<0.05
2.3 兩組患者腕關節活動度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14 d 后兩組患者腕關節掌屈、背伸、尺偏、橈偏活動角度均增加,且觀察組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腕關節活動度比較(°,±s )

表3 兩組患者腕關節活動度比較(°,±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例數掌屈角背伸角尺偏角橈偏角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3016.80±4.6030.20±8.40*12.80±3.6022.70±4.40*4.70±1.5010.00±3.20*4.00±1.507.60±2.00*觀察組3016.10±5.20 39.30±10.00* 12.40±4.2029.80±4.80*4.80±1.6013.70±4.00*4.20±1.3010.90±2.20*t 值0.5523.8160.3965.9720.2503.9560.5526.079 P 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手痙攣是中風常見的并發癥,致殘率和治療難度都較高。在中風康復期間,腦內高級神經元興奮性增強,導致上肢肌肉和下肢肌肉緊張痙攣,而手是人體精細、靈敏、協調和復雜的運動部位,因此及時有效地防治腦中風后手痙攣對于患者的生存和預后至關重要。腦卒中與血栓形成有關,并可造成神經功能損傷,阿司匹林是一種抗血小板藥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形成的風險;甲鈷胺片是一種維生素B12的衍生物,具有促進神經再生和修復的作用,因此甲鈷胺與阿司匹林聯合應用可抑制患者血栓形成,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有利于手痙攣的恢復。常規康復訓練是緩解中風后手痙攣的可靠方法,手法牽引、側方支撐、手功能訓練等方法可以使主動肌和拮抗肌的肌力達到均衡,增強上肢伸肌肌張力,對抗上肢屈肌肌張力,促進獨立動作產生,抑制不自然痙攣,從而恢復正常動作[8]。
中醫學認為,中風后痙攣多由于氣血運行受阻、氣滯血瘀、肌肉失養而導致,因此,調理血液、滋養經脈是治療中風后手痙攣的關鍵原則。中醫學注重全面的辨證施治,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綜合考慮病因病機,制定個體化的中醫治療方案,以達到治療中風后手痙攣的目的。腦卒中后手痙攣患者,手指呈攣縮屈曲狀,屬陽緩而陰急,針刺療法可疏通經絡、調節氣血,針刺合谷、內關、后溪、中沖、十宣等穴位,可松弛患者手部痙攣肌肉,降低肌張力,激發經氣,調節陰陽平衡,從而緩解手痙攣癥狀,但中風的根本是正氣虧虛,針刺無法完全輔助人體正氣抵御外邪,使患者癥狀容易復發。再灌注是指患者通過外力或自身力量,持續使局部肌肉或相關聯的關節得到舒張和收縮,對血管產生擠壓,使局部肌肉獲得比靜態下更多的血液供氧,缺血的組織得以恢復到正常狀態,從而減輕肌肉痙攣,提高四肢的活動能力。浮針再灌注療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環,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在改善肢體功能障礙方面具有良好效果[9]。
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MAS 分級0 級患者占比高于對照組,Ⅲ級患者占比低于對照組,提示浮針再灌注技術可有效緩解中風后手痙攣患者手痙攣程度。浮針法是通過按摩針刺點周圍的淺層筋膜,調整穴位周圍液體狀態下的疏松結締組織的三維結構,從而引發一系列生理生化改變,通過神經、免疫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啟動和強化筋膜系統的調節作用,從而調整體內機能細胞的修復與再生,改善肢體運動狀態[10]。本研究中,與治療前比,治療后1、3 個月兩組患者FMA 腕手功能評分均逐漸升高,掌屈、背伸、尺偏、橈偏活動角度增大,且觀察組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提示浮針再灌注技術可顯著提高中風后手痙攣患者腕關節活動度和腕手功能。常規康復治療可幫助患者重建正常運動模式,有效預防肌肉萎縮,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浮針再灌注治療可促進患者手部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和再生,二者聯合應用可活血解攣、疏通經絡,從而有效地改善患者手痙攣的癥狀。
綜上,浮針再灌注技術結合康復治療可有效緩解中風后手痙攣患者手痙攣程度,顯著提高患者腕手功能和腕關節活動度,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