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芳
“學啟于思,思啟于問”。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求知欲,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初三復習至關重要,使之由“愛學”到“學會”,再到“會學”,最終掌握學習數學的科學方法與科學思維。
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通過認真研究教育學、心理學等基本理論知識,認為初中數學總復習應達到以下目的: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將其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熟練掌握基本技能;歸納、總結解題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生認識發展規律,在較短的時間內,用較小的投入達到此目的呢?本人認為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非常重要。
一、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能力為主
培養學生的能力是初中數學教學的核心目標。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中,發展思維能力是培養能力的核心。”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寓于知識教學之中,關鍵是教師怎么教。張奠宙教授說:“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將邏輯演繹編寫的教材還原成生動活潑的思維創造能力。”數學復習,要重視知識,更要重視知識中如何體現能力的設計,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不僅是復習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
二、教師、教材與學生的關系——學生為主
教學過程是教與學兩個過程的有機統一。在這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材是客體,教師是媒體。教師主要起著溝通學生與教材的作用。教師要重視研究新課程標準與教材,明確新課程標準規定的范圍、教材編排的深度,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將知識傳授與學法指導結合起來,突出學法的中心地位。這樣,寓學法于教法之中,才能培養既具有一定數學知識、技能,又初步掌握方法的人,才能符合數學素質教學的要求。因此,在復習中應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運用知識,勇于提出新問題,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數學課本,理順并鞏固數學知識,能正確把握重、難點、解題的思維方法,實現“懂——會——悟”,提高復習效率。還應學會訂正作業及試卷中的錯誤和自我評價學習的方法。
三、課本與資料的關系——課本為主
在數學復習課教學中,挖掘教材中例題、習題功能,既是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需要,又是考試準備的基本手段。因此,在復習中應根據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和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對有關例習題進行分析,總結解題規律,提高復習效率,對具有可變化的例習題,引導學生進行變式訓練,使學生多方面感知數學知識和方法,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挖掘教材中例題、習題等的功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尋找其它解法;改變題目的形式,變解答題為填空題或選擇題;題目的條件與結論交換或部分交換;把結論進行推廣與引伸,或在同等條件下找出新的結論并證明或解答;串聯不同的問題;類比編題等。
以課本為主的同時,要把課本與資料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課本中獲得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從資料中訓練技能技巧,使雙基得到鞏固和運用,抓課本要“全”——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點;抓資料要“精”——教師對資料多方搜索,然后精選,避免學生重復勞動,盡量減輕負擔。
四、培優與補困的關系——補困為主
同一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認識水平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課堂教學是集體活動,只面向少數,不可能恰如其分地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特別是到初三復習階段“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矛盾更為突出。如果課堂教學內容愈來愈深,題目愈出愈難,不能面向全體照顧學困生,就會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興趣受到抑制。因此,正確處理好培優與補困的關系,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擺脫學生過重負擔的途徑之一。
復習中,要注意對中下層學生的個別輔導,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本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識規律,適當考慮梯度、難度和深度,強調章節過關,“雙基”過關。對中下層學生的練習及時反饋、及時講評。同時,為了滿足學有余力的學生需求,可以組織課外興趣小組,開展讀書講座活動,以提高優生成績。
五、講與練的關系——訓練為主
初三復習階段,應該充分體現“有講有練、精講多練、邊講邊練、以練為主”的原則。在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練的機會,練的內容要“全”,練的習題要“精”,練的時間要“足”,練的方法要“活”。力爭做一題會一法,會一類通一片。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要采用多種不同的訓練方式交替使用,使學生認識到雖然題型變了,但解答題目的本質方法沒變,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還要適當地進行題組訓練,使學生在反復練習中,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領悟并掌握這些思想方法。
六、通法與特技的關系——通法為主
在解答問題“? ,則? =_______”時,發現有許多同學“令 代入求值”,其結果也正確。一些教師也利用這種“特殊求值法”指導學生應試,忽視基本方法的訓練,其結果轉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目標,偏離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使數學復習的目標受到極大影響。
所謂通法,就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不僅適用于解某個題,某個類型題,而且也適用于解其它題,它的思維方式本質上是定向思維,而培養學生的定向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中起始的、大量的、帶有基礎性的教學目標之一,沒有熟練地定向思維能力就不可能進一步發展變異的發散思維。因此,在數學復習階段要強調通法,著眼于學生分析解決某一類問題的一般方法指導,從而提高學生一般的解題能力。對一些帶有規律性、全局性和運用廣泛性的方法要花大力氣深入研究,務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
七、課內與課外的聯系——課內為主
中考復習,學生學習的科目多、內容多,學生每天自主支配的時間少,所以充分發揮課堂45分鐘的效益就顯得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目標的設置,例題的選擇,學生的現狀等諸方面都應有足夠的思考。教學程序要精心設計,訓練時間要合理安排,數學知識的縱橫聯系和綜合運用、數學思想的滲透,基本方法的訓練、解題規律的總結,要盡量在課堂上解決。
課外是課內學習的延續和深化,以課內為主,同時要打破“課內中心論”。一個課外從不思考數學問題的學生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數學成績的。復習中要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使課內外相結合,互為補充,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總之,初三數學教師應順應時勢,轉變教育觀念、提高素質修養,本著以人為本、注重個性發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恰當的復習模式和方法,強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綜合實踐能力,為社會培養出強適應型的復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