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貝貝



摘要:本課以學生為主體,以“粗鹽中難溶性和可溶性雜質的去除”為例復習初中化學物質的分離提純。以流程圖作為載體,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外顯,布置有梯度的任務,通過不斷地設計、分析、評價、修正,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提升了科學探究與實踐的核心素養。
關鍵字:項目式學習、科學思維、流程圖、分離提純、生活情境
一、問題提出
在復習課的教學過程中,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課堂模式難免枯燥乏味,學生對此容易抵觸厭學,這對復習的效率而言是極其不利的。沒有設置合理的問題驅動,很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化學源于生活,如何緊密地將化學與生活融合形成項目式教學,也是我們需要長期思考與探索的課題。
此外,教師往往注重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教學僅停留在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上,而復習課不應該只是一味地羅列知識,更應該注重能力的提升與方法的提煉。經過長期的教學發現:物質的分離和提純對于學生來說一直是一大難點,主要體現在思維的縝密性不夠[1],分析考慮不全面,還有缺乏對物質分離提純整體思想方法的提煉[2]。
二、教學理念與設計
1.教學理念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課程內容”多處涉及“粗鹽提純”實驗及相關內容:“物質的性質與應用”中的“學生必做實驗及實踐活動”包括“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 [3]。學業要求是能利用物質的溶解性,設計粗鹽提純、水的凈化等物質分離的方案。在情境素材建議中也提到了海鹽、巖鹽、湖鹽和井鹽,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制鹽方法的描述。
本課就先通過古代制鹽方法這一素材作為導入,回憶了粗鹽中難溶性雜質是如何去除的,對比分析步驟的意義,初建流程圖的思維模型;再通過設計有梯度的任務:從含有一種可溶性雜質到含有三種可溶性雜質如何提純,引導學生不斷完善修正流程圖的步驟;接著對比分析三種提純過程,重塑整合物質分離提純的一般思路;最后從定性轉向定量,體會提純過程中不同維度的變化。以流程圖作為載體,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外顯[4],通過反復對多個流程圖的設計和評價,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提升了科學探究與實踐的核心素養。
2.教學目標
(1)通過回憶粗鹽初步提純的過程,理解實驗步驟的意義,培養了化學觀念與科學思維。
(2)通過設計、分析、評價流程圖,掌握物質分離提純的一般思路,提升了科學探究與實踐的能力。
(3)通過定性向定量的轉變,形成節約資源的習慣,增強了科學態度與責任。
3.教學流程圖
三、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閃閃的紅星》視頻
【教師】請同學分享潘東子是如何將鹽送上山的?
【小組討論】先將鹽溶于水,浸濕在棉服里,再到安全的地方把鹽水擠出來,最后加熱蒸發又得到了食鹽。
【教師】古時候,人們經常采用煎煮法獲取食鹽,后來又擴大范圍采用鹽田法來獲取食鹽。所以,人們常稱食鹽是“大自然的饋贈”。
【設計意圖】通過生動有趣的視頻,簡單的引入主角氯化鈉。以歷史素材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粗鹽的初步提純作鋪墊。
環節一:粗鹽的初步提純
【教師】回憶粗鹽初步提純的過程,補充完整下列流程圖。
【學生】
【師生回顧】
1.實驗多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別是?
2.溶解時需要加適量的水,水量過多或者過少會出現什么問題?
【小組討論】從粗鹽的來源考慮,判斷這樣提純的鹽是否為純凈物?
【學生】通過觀察海水中元素的分布情況可知海水中除了氯化鈉,還會有氯化鎂等物質,所以屬于混合物。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初步提純后的精鹽還含有可溶性雜質,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為后續除去可溶性雜質作鋪墊。
環節二: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
【資料】粗鹽中除含泥沙等難溶性雜質外,還含有MgCl2、CaCl2、Na2SO4等可溶性雜質。
【情境1】如果粗鹽中只含一種可溶性雜質,如何除去?
【學生】完成表格,并投影到電腦上,請其它同學點評。評價:該同學步驟過程中對量沒有具體的寫明。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除去雜質,不引入新雜質,所加試劑的量應該有什么樣的要求?
【學生】適量。
【教師】但在真正的工業生產中,很難把握適量,往往會加過量試劑,確保雜質完全除去,那這種情況下,對除雜的要求又不一樣了,嘗試改進剛才的除雜步驟。
【改進】嘗試將下列流程圖補充完整
【學生】投影,另請同學評價及修正,評價:需要加入過量的試劑,忘記對量標注。修正后的結果如下:
【提問】最后加入了過量的稀鹽酸,那氯化氫不應該也是雜質,為什么沒有在產物中體現呢?
【學生】蒸發結晶過程中溫度升高,氣體溶解度降低,氯化氫氣體揮發逸出。
【教師】由此可知,不止化學方法,通過物理方法也可以達到除雜的目的。
【遷移】嘗試畫出另外兩種情況的流程圖(分組完成)
【設計意圖】設計可溶性雜質的去除實驗方案,鞏固酸、堿、鹽性質相關的內容,掌握選擇不同的試劑以及合理的方法來除雜的一般思路。
【情境2】如果粗鹽中含以上三種可溶性雜質,如何除去?用流程圖表示:
【教師】首先將學生寫的三種雜質單獨除去的情況呈現在黑板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各流程圖間的異同點。
【小組討論】發現第二種和第三種雜質去除的時候,都會用到共同的試劑為碳酸鈉溶液。最后一步都是加入過量稀鹽酸再蒸發結晶。
【提問】既然都會用到碳酸鈉溶液,為節約資源,我們應該如何安排除雜的先后順序?
【學生】先除Na2SO4再除CaCl2
【教師】歸納:當真實情境中遇到多種雜質除雜時,要考慮到節約能源,資源合理化使用。
【設計意圖】通過流程圖間的對比分析,形成物質分離與提純的一般思路,在分析、評價和綜合應用中鍛煉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以及嚴密性等高階思維能力。
環節三:配制食鹽水溶液
【情境】配制250ml的生理鹽水,其中濃度為0.9%,密度約為1g/cm3。計算所需氯化鈉和水的質量。
【學生】板書計算:需要氯化鈉2.25g,水247.75g。
【教師】氯化鈉除了可以用來配制生理鹽水,還可以電解其飽和溶液來制備氫氧化鈉。不同濃度的食鹽溶液也可以用來選種。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初步提純、除去可溶性雜質這個過程中,鹽的量在如何變化?
【學生】不斷減少。
【教師】所以,我們要珍視大自然對我們的饋贈。
【學生】感謝大自然。
【設計意圖】對氯化鈉進行定性及定量不同維度的整合,最后綜合分析整個提純過程,培養了學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科學態度與責任。
四、教學反思
1.構建項目式復習的高效課堂,學生由“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
項目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基于真實的問題情境,通過布置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注重對學生批判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復習課教學中應用項目式學習的方法,學生由“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對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發展探究、分析、評價及歸納的能力有很強的助推作用。本課就嘗試讓學生自己設計流程線路,通過自我評價,他人評價以及小組評價,不斷完善和修正已有的流程圖,從而達到思維能力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的目的。
2.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課堂由“配合式”轉變為“對話式”
當知識在情境之中,會顯得更加真實可觸;當有歷史文化作為載體,那將更加渾厚立體;當有思想情感作支撐時,則像是與富有靈魂的人在對話。本課就嘗試賦予氯化鈉不一樣的意義,首先以紅色經典影片《閃閃的紅星》為情境導入,通過生動的故事,學生從宏觀上建立了對粗鹽提純的初步認識,依托古代制鹽的文化載體,引發學生產生氯化鈉就是“大自然的饋贈”這一共鳴。思維從定性轉向定量,經過一系列的提純操作步驟后,學生發現氯化鈉的量在不斷地減少,從而啟發學生要珍視“大自然的饋贈”,呼應共鳴,回聲蕩漾,學生連連稱贊:“感謝大自然!”。
參考文獻
[1]何義興.初中化學物質的分離與提純初探 [J].初中生學習指導: 初三版, 2017(1):114-116.
[2]陳金健.初三化學“物質的分離與提純”案例 [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14(8):36-39.
[3]洪茲田,陳女婷,蔣金團.中考化學“粗鹽的提純”實驗考點透視 [J]. 中小學實驗與裝備, 2018, 28(2):52-54
[4]史菊英. 基于高階思維培養的復習課教學——以初中化學“物質的分離提純”為例[J]. 化學教與學, 2020(1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