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莉
部門預算執行審計作為財政資金監督的重要手段,在完善部門預算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維護經濟秩序、推動財政制度深化改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近年來審計機關開展的部門預算執行審計結果來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以改進。
部門預算執行審計概述
部門預算是各預算單位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及其依法履行職能,為保障機構正常運轉,獨立編制全面反映部門所有收入和支出活動的資金計劃?!吨腥A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第八十九條指出“縣級以上政府審計部門依法對預算執行、決算實行審計監督。對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應當向社會公開?!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十八條明確規定“審計機關對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和下級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以及其他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監督”。由此可見,部門預算執行審計是預算法和審計法等法律法規賦予審計機關的職責,是國家審計的永恒主題,是國家治理結構預防腐敗、控制風險、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監督力量。審計機關根據法律法規對本級政府各部門預算執行、財政財務收支情況和資產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性進行監督。
部門預算執行審計對象包括各級黨政機關、人大常委會機關、行政機關、政協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事業單位等。審計內容主要包括部門預算編制是否真實、合法、完整、科學,是否堅持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非稅收入是否執行“收支兩條線”有關規定;部門預算執行情況;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樹立過“緊日子”思想情況;國有資產管理使用情況;執行政府采購情況;按照“花錢必問效”原則審查部門預算績效管理情況。
部門預算執行審計是政府預算管理的重要環節,對強化政府責任、增強預算執行和其他財務數據的可靠性、提高預算的科學性和透明度、懲治和預防腐敗等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落實全面實施部門預算執行的政治需要,通過揭示財政資金管理使用及現行制度、機制層面中存在的問題,向被審計單位提出合理化建議,促進部門預算進一步科學化和規范化;二是適應經濟發展規律和財政改革的客觀需要,為黨委政府決策部署提供參考依據,發揮審計機關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當好參謀助手的作用;三是聚焦主責主業、依法履行審計監督職能的內在需要,嚴肅財經紀律,對防范經濟腐敗起到震懾和警示作用。
部門預算執行審計現狀
本文通過審計署公布的2020年至2021年部門預算執行審計結果數據,對審計發現的問題進行梳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部門預算編制不夠精準、細化 近年來審計發現,有的部門項目支出預算安排未充分考慮以前年度執行情況,存在重復申報項目、預算執行率低造成財政資金閑置問題;有的部門預算編制隨意性大,工作缺乏主觀能動性,部分收入游離于預算外脫離監督,容易滋生違法違紀行為。有的部門政府采購預算編制不完整、未細化,實際采購的項目和金額與預算差異較大,存在工作脫節現象。
違反財政紀律和落實過“緊日子”要求還不夠到位 在預算執行過程中,有的部門因預算編制不科學或工作缺乏預見性,未能嚴格按照預算批復使用財政資金,存在部分“三公”經費、會議費和培訓費超預算或無預算支出,年底突擊花錢現象屢禁不止。有的部門財務管理能力不足,預算缺乏剛性約束,經費使用界限模糊,資金混用、擠占項目經費、轉嫁攤派現象時有發生。有的部門利用自身影響力開展培訓、資質評審、評比表彰、舉辦論壇慶典等活動違規收費。
國有資產管理不夠嚴格 從審計結果來看,有的部門國有資產出租、出借和處置未履行法定程序和審批手續,所獲得的收入未按規定上繳國庫,國有資產監管存在漏洞。有的部門國有資產管理意識淡薄,重視程度不高,資源配套不均衡,存在“重購置輕管理”現象,部分國有資產長期閑置,未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有的部門國有資產會計核算不嚴謹,未及時將國有資產登記入賬,形成賬外資產,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開展部門預算執行審計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近年來,審計機關為適應新時代部門預算執行審計工作要求,在創新審計理念、實現審計全覆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促進財政資金提質增效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審前調查了解不夠充分 調查研究是審計人員的必修課,是做好審計工作的前提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五條明確規定:審計機關應當根據年度審計項目計劃,組成審計組,調查了解被審計單位的有關情況,編制審計方案。由于審計時間緊、任務重,加上人員不足,大部分審計項目前期調研工作只是單純地了解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和簡單地拷貝財務數據,沒有深入研究被審計單位發展現狀、履職情況、業務流程和管理模式等情況,未理清被審計單位業務脈絡,未找準被審計單位存在的薄弱環節和風險隱患。編制實施方案時,審計人員習慣性復制粘貼、照抄照搬以往的審計項目實施方案,未能結合被審計單位實際情況量身定制,科學編制實施方案,導致審計思路不清晰、重點不突出、未做到有的放矢,影響了審計成效,增加了審計風險。
審計站位不高,制約審計廣度和深度 隨著財稅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部分審計人員對政策法規不熟悉、不了解,心浮氣躁,不能靜下心來系統地學習研究。目前,部門預算執行審計主要以審查被審計單位財政資金使用的真實性、合法合規性為主,效益性審計方面關注度不夠深入,揭示的問題浮于表面且大同小異,缺乏創新意識。審計站位不高,未能緊扣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確定審計重點,未能站在統籌全局的高度審時度勢把握審計方向,對阻礙改革發展的問題未能切中要害抓住問題本質,對隱藏要點缺乏政治敏銳性和職業嗅覺,未能將問題查深查透、提出針對性強、便于實操的審計建議,導致審計成果質量不高,預算管理指導性不強。
復合型審計人才匱乏 2015年,國家提出實施大數據戰略,先后出臺了《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關于實行審計全覆蓋的實施意見》等政策,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近年來,大數據技術在審計工作中得到廣泛運用,審計覆蓋面拓寬、信息資源共享、審計效率提高等作用日益凸顯。審計機關雖然下大力氣加快計算機審計人才培養,但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如法律、金融、資源環境等專業人才仍十分緊缺。特別是審計業務和數據分析存在“兩張皮”現象,融合度不高,會數據分析的計算機人員不熟悉財務業務,加上審計現場經驗少,知識儲備不足,缺乏審計思路,不能多層次多維度找準審計突破口透視分析問題;經驗豐富的審計業務人員數據處理分析能力相對較弱,運用大數據開展審計工作主動性不夠,加上畏難情緒,導致工作脫節,影響了審計工作的開展。
審計成果運用不明顯 審計報告是審計機關依法履行審計監督職責的成果體現,報告中反映的問題、提出的審計建議對各部門規范預算管理、落實宏觀政策、防范化解風險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部分審計結果運用未能結合社會熱點和難點,把握經濟工作重點及關乎國計民生的經濟事項,與國家的部署要求、人民的期盼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審計成果難以轉化為發展動力,審計思路、經驗做法分享推廣力度不足,影響了審計成果的升華。
開展部門預算執行審計的意見和建議
加強審計研究,踐行“國之大者”使命與擔當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新時代審計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為了更好地發揮審計監督的作用,審計機關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聚焦主責主業,深入開展研究型審計。一是加強政策法規研究,突出前瞻性思考。審計機關緊扣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加強財經政策、預算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規研究,結合被審計單位履職情況和行業特點,沿著“政治-政策-項目-資金”主線,摸清被審計單位重大經濟事項和資金使用方向,為下一步審計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審中做實問題,突出全局性謀劃。審計的過程就是分析研究的過程,將問題當成課題,以專業研究的思維貫徹審計全流程,聚焦被審計單位的“痛點”和“堵點”,從講政治的高度審視審計發現的問題,深入研究體制機制上存在的管理漏洞和風險隱患,著力揭示影響宏觀經濟政策落實以及經濟社會運行過程中具有苗頭性、傾向性和普遍性的問題,以高質量審計成效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落實科技賦能,譜寫大數據審計新篇章 大數據審計是審計手段和審計方法的一次自我革新,是審計發展的必然趨勢。審計機關在新常態下要牢固樹立科技強審理念,強化“數據為王、創新為要”審計思維,優化審計資源配置,組建大數據分析團隊,建立數據分析模型,通過大數據技術與審計業務的貫通融合,實現預算執行審計全覆蓋。在部門預算執行審計中,審計人員以大數據審計為抓手,堅持問題導向和數據思維,依托審計大數據平臺,結合預算執行審計的特點,立足經濟監督定位,緊盯宏觀政策落實、財政資金提質增效和風險隱患等重要環節作為審計切入點和發力點,運用Python、網絡爬蟲、非結構化數據分析等技術方法,為被審計單位“精準畫像”。通過多部門數據進行橫向縱向關聯比對分析,深挖數據間的邏輯勾稽關系,增強審計穿透力,提高審計精準度,拓寬審計監督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大數據審計能力和審計工作效能。
綜上所述,在部門預算執行審計中,審計機關要以研究型審計為抓手,創新審計思路和工作方法,通過“望聞問切、把脈問診”,精準查找被審計單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薄弱環節等“病癥”,開出完善體制機制審計建議等“藥方”,疏通“審計經絡”,促進深化改革,加大預算約束力,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彰顯審計新作為,以突出的審計監督實效做好常態化“經濟體檢”。
(作者單位:崇左市政府性投資審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