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公立醫院的固定資產屬于國有資產,是醫院履行社會責任的物質基礎,因此,需要加強資產管理內部控制工作,以確保國有資產在醫院服務中發揮最大的功能效應。目前,有些公立醫院在資產管理中對內部控制不夠重視、相應制度不健全、監督機制缺失,導致固定資產存在大量閑置與浪費,甚至出現資產流失現象。要想防范、杜絕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公立醫院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圍繞固定資產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加大監管力度,提升醫院固定資產的利用率和綜合效益。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多種類型和主體的醫療機構紛紛涌入醫療衛生領域,形成行業競爭態勢。公立醫院進入市場經濟運行體系后,曾經“一家獨大”的政策優勢逐漸減弱。新形勢下,國家加快了醫療體制改革,加強公立醫院改革,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成為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公立醫院要保持穩定發展,必須從內部挖潛,加強管理,整合資源,有效利用,充分發揮固定資產管理效能,使自身形象立于不敗之地。
公立醫院固定資產與內部控制概述
公立醫院固定資產 公立醫院固定資產是國家投資的物質形態,如國家對醫院投入的建筑物、交通運輸工具、醫療儀器和設施設備等,醫院根據運營需要,具有長期使用的權利。政府代表國家對這類資產行使管理和運營監督的權限,因此公立醫院固定資產的所有者是國家。
內部控制在公立醫院固定資產管理中的重要性 內部控制在固定資產管理中的重要性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有利于確保醫院固定資產的安全性。建立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杜絕在資產管理過程中的隨意性,防范利用固定資產進行權力尋租等不良現象的發生,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與穩定。第二,有利于醫院開源節流,降低醫院運營和管理成本,嚴格的內部控制制度管理使醫院在固定資產采購、使用和處置三個重要環節都處于公開透明狀態,避免暗箱操作,可以有效控制醫院的采購成本、資產運行成本、資產使用成本和設備維護成本。第三,有利于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醫院圍繞固定資產管理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并有效執行,激勵全體職員的責任心、改善服務態度、增強工作動力,為醫院運營發展積極獻計獻策,從而提高醫院的整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公立醫院固定資產內部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固定資產內部控制的認識不足 部分醫院只高度重視業務管理,如打造特色科室、培養名醫、專家等,為了提升自身形象和競爭力,不顧自身實力和現實需要與否,盲目擴大建設規模、大量購置各種高端儀器和設備,忽視了對固定資產的管理控制。有的醫院只重視資金管理,而忽視固定資產使用的綜合效益,存在“重資金輕資產的現象”。
內部控制制度執行不力 目前,大多數公立醫院都建立了效應程度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但在執行方面都還存在執行不力的問題。特別是在財務管理方面,賬物不符的現象比較普遍。有的醫院固定資產臺賬不清晰、不明確。雖然有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產生了實質性的效益,但是由于資產管理責任劃分模糊、統計流程不規范等,導致資產清單不完整,部分資產缺少登記記錄,造成固定資產財務數據混亂的問題。
有的公立醫院對一些隱形資產缺乏有效管理和控制。比如,對重點扶持的創新項目,政府往往以實物形態無償調入,社會層面對醫院建設發展提供的捐贈實物以及下屬單位合并涉及的固定資產等,這些大多沒有明細的賬目反映;有些價值較高的儀器設備沒有被立即使用,長期滯留于賬外,在對外借用或租用過程中,也沒有明顯的時間周期和價值顯示,導致資產效益不明確。另外,有的醫院內部對房屋拆遷、設備報廢、資產的調出未進行及時核銷;有的醫院在職工調動、離職退休環節沒有對實物及時交接,造成資產實物不清的局面。
管理過程中缺乏民主監督 隨著我國公立醫院綜合性改革的深化,公立醫院需要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管控,有些閑置資產需要待價而沽或者科學利用起來。醫院在盤活部分國有資產的過程中存在不規范的現象。在資產處置過程中民主原則被忽視,市場機制應用不足,單位“一把手”盲目決策,導致閑置資產在配置、調劑和處置等多個環節都存在不規范、不準確、不統一的現象。這種輕視資產內部控制與監督的現象導致資產利用與資產實際價值存在較大差距,喪失了資產利用效益。比如,某公立醫院在建設之初處于城市中心位置,曾經的三層綜合樓作為醫院運營服務的配套設施,隨著整體管理的需要,醫院整體實行功能搬遷,決定將該棟樓對外出租。醫院在未經過集體決議的情況下,再次投資80余萬元進行整體裝修,并以每年24萬元的價格出租,租期20年,承租方實際只經營了5年時間,醫院方只斷斷續續收到了不足80萬元的租金。由于醫院欠缺集體決策的規范流程,沒有進行承租方的經營實力和對消費市場的預判和篩選,最終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部分公立醫院的財務部門和資產管理部門依附于單位的“一把手”和管理層,對相關決策權力和實施行為缺乏監督,導致固定資產失去應有的價值和利用效率。
加強內部控制應用對策
提高認識 醫院要充分認識到固定資產是國家為公立醫院運營發展提供的實物保障,并使其發揮最大的價值。固定資產不是使用者的私有財產,任何擁有者都不可以隨意處置國家配置的固定資產,固定資產管理者要充分明確固定資產的處置條件。按照相關政策規定,對使用年限超過折舊期限、功能喪失、完全失去使用價值或不能適應并無法修復的固定資產、設備技術落后、耗能高、效率低、技術指標已達不到使用要求的固定資產,可以依法依規進行處置,并嚴格遵循財政部對固定資產處置收入應用的規定:固定資產處置的變價收入均屬于國家財政收入,納入財政預算內資金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收入資金繳入財政賬戶,用于固定資產更新使用。
公立醫院管理者要有市場觀念和效益觀念,將固定資產融入市場經濟管理體系,積極探索通過固定資產的有效運作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公立醫院的固定資產管理與控制核心要素是管理者的重視程度、財務部門建立的規范臺賬以及相應的控制制度。
嚴格執行固定資產的內部控制制度 在完善管理控制制度的前提下,加大制度的執行力度,首先,從源頭上進行管理和控制,充分發揮規劃、預算和采購中心的職能作用,對運營服務所需要的建設項目,一定要納入全面預算管理的范疇。其次,提前進行預算編制,并將項目建設的預算書報送資產管理部門和上級主管單位進行備案審核,備案通過后建立專門的財務賬目進行管理。再次,在建設過程中要加強業財一體化管理,即財務人員要加強與醫院建設部門和第三方建設單位的溝通與互動,通過現場調研、數據互聯互通,對項目建設進度和成本支出等進行把控,以確保工程項目預算執行力度。最后,強化固定資產管理部門、財務部門和使用部門的職責權限,實行固定資產業務管理。
醫院還要加強內部固定資產管理的崗位約束,將資產使用主體和資產決策主體的職責明確下來,形成相互監督相互制衡的工作機制,確保資產相關利益方的職務分類與有效監管。同時加強固定資產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固定資產的購置、驗收、利用、轉移、處置等環節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控制,做好各個環節的協調。特別是對新增資產和重要資產要進行及時登記建賬,如果使用資產的部門或個人發生變化,要及時履行實物交接手續,以延續財務對資產管理的完整性和準確性。財政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2012)21號提出,加強資產管理需要強化職責權限,強化對配置、使用、處置等環節的管控。公立醫院要按照這些規定明確固定資產的在各個環節操作程序和相關責任。
公立醫院固定資產處置審批權限應遵循以下規定:第一,土地及原始價值在3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房屋、建筑物等重要資產,由本單位逐級上報至財政廳,得到批準后方可進行處置。第二,原始價值在300萬元以下的房屋、建筑物以及單位原始價值(或批量價值)在2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交通運輸工具、大型設備等其他固定資產,需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核后方可處置。第三,在20萬元以下的固定資產由衛生主管部門批準方可處置,并報財政廳備案。具體程序為對符合報廢條件的固定資產,由固定資產所屬部門提出申請,填寫固定資產報廢申請表,交醫院固定資產管理部門(總務處、醫學裝備委員會),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對待報廢資產進行技術鑒定,對國家規定的特殊設備,讓壓力容器、電梯等,還需要國家權威部門進行鑒定,在符合報廢的條件下才能實施處置行為。
強化內部監督 確保內部控制的效應發揮 公立醫院固定資產內部控制效應的發揮,需要建立完善的內部監督體系。內部審計是固定資產內部控制的權威機構和主導力量,其重要職能在于對固定資產流量和財務數據的動態審查,并為本單位盤活資產提供可行性建議。
加強財務監管,高度重視固定資產管理中的財務控制的作用。資產賬目要全面、完整,確保資產數據的動態性和實效性。
強化民主監督。固定資產的效應發揮直接關系到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職工身處工作一線,對醫院運營過程中的資產使用情況了如指掌,使用情況和操作流程也一清二楚。比如物品采購、設備狀況、項目進展等,具體工作他們都參與其中、親力親為,很容易發現問題。因此,充分激發廣大職工參與民主監督的積極性,能夠從源頭上進行控制,為部門決策提供基本依據。
內部控制在公立醫院固定資產管理中具有重要價值與作用,是醫院穩定運營與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醫院要明確固定資產管理目標,建立相應的方針政策,保持固定資產的“元生態性”,力求減少對固定資產的占用,合理配置固定資產,減少固定資產的閑置數量,建立固定資產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完善固定資產管理責任制,確保資產保值增值與高效利用。
(作者單位:聊城市東昌府區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