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科學技術部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副主任
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十多年來,中國核聚變能源研發取得長足進步,實現了在國際核聚變能源領域由“跟跑”到實現部分技術方向“領跑”的高質量發展,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未來,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將繼續履行國際承諾,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加強國際聚變學術組織和學術會議的參與、籌備,鼓勵并選派更多人員積極“走出去”,進一步加強核聚變能源研發的頂層設計,充分利用ITER裝置開展科學實驗,加快做好國內謀劃與布局,積極搭建國內合作交流平臺,進一步提升中國核聚變研發人才隊伍和工程技術力量的協同創新力度。
劉建橋
中國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我國核能發展堅持“熱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經過不懈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當前中國境內在運核電機組55臺,總裝機容量5700千瓦,在建機組22臺,規模全球領先。2022年,37臺機組在世界核營運者協會(WANO)綜合指數滿分,占世界總數的一半,核電安全運行水平世界領先,示范快堆建設取得重大成果,核聚變研究成績斐然。希望借助本次論壇,面向核聚變科技前沿,推動交流與合作,緊緊抓住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尋求創新發展力量,共同打造聚變技術發展新引擎,推動由核聚變大國向核聚變強國的轉變,為核聚變點亮未來做出新貢獻。
張峰
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對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至關重要。近年來,中國電子學會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整合政府、社團、學界、業界等各方資源,為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作出積極努力,學會已與25個國家、國際組織保持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了由1600余位專家組成的專家庫、400余項國內外媒體組成的媒體庫以及10萬余人組成的人才庫等高端創新資源池,并通過線上服務平臺與線下各品牌活動結合方式,構建覆蓋全網絡化的科技服務創新平臺體系。
陳俊龍
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目前,人工智能最新的進展方向之一是人機混合的增強智能。過去,人工智能大部分是單獨的個體運行,今后,則是機器與人“混合”一體運行。最近興起的人工智能創作(AIGC)/自然語言生成模型(GPT)系列的人機交互軟件機器人就是一項人機交互混合增強智能的實例。這些實例平臺需要海量的數據、強大的算力、優良算法的支撐。目前人工智能的三算(算法、算力、算量)與場景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能力之一。為加快推動數字經濟的建設,有效激發數據要素創新活力,加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家已規劃各城市以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布局來促進新型產業發展。
史玉波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
中國能源研究會將緊密聯系能源行業產學研用各界同仁,積極搭建政產學研用創新發展示范平臺,團結廣大能源科技工作者,以科技創新助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中國能源研究會在安徽成立“能源數字經濟與產業技術專家服務站”,并與安徽省能源研究會啟動合作共建機制,旨在持續推動安徽省能源數字經濟與產業技術發展,更好服務安徽省能源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
王金橋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紫東太初”大模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隨著“自監督學習”的預訓練模型爆發式發展,以ChatGPT為代表的語言預訓練大模型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是視覺的多任務統一模型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王金橋的報告基于多任務統一學習的視覺自監督預訓練大模型學習機制和訓練方法,探索了自回歸和重建損失的聯合優化方法,提出了面向通用物體分割的FastSAM(一種智能大模型設計方案)的高效方法。
程遠
復旦大學人工智能創新與產業研究院研究員過去的10年,人工智能已經跟數字化產業大量結合,尤其是互聯網相關的產業,通過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及先進的工程能力構造AI的中臺化,來提升相關產業的用戶體驗,比如說電商、社交、數字金融等產業的場景,帶來了巨大的產業價值。在最近3年,我們看到人工智能在更加基礎的領域正在發揮作用,那就是基礎科學的研究。這說明科學研究正在發生范式的變革,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融合數據和知識原理去求解科學問題,幫助發現科學的新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