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朵,劉蘇云,李 英
(泗洪縣中信醫院,江蘇 泗洪 223900)
無痛分娩是指女性分娩期間應用鎮痛藥物以減輕疼痛感的一種分娩方式,近年來在臨床上應用越來越廣泛[1-3]。本研究分析了無痛分娩在產婦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和比較無痛分娩在產婦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以提供有效的疼痛緩解策略。數據收集:采用系統綜述的方法,通過檢索多個主要學術數據庫(如PubMed、Medline、Embase)來獲取相關研究文獻。檢索時間范圍為2000 年至2023 年。檢索關鍵詞包括“無痛分娩”“產婦”“疼痛管理”"Painless Delivery""Maternity""Pain Management" 等。同時,通過手動檢索相關文獻的參考文獻列表,以獲取可能被漏掉的研究。
從納入研究中提取所需數據,包括研究特征(作者、年份、國家/ 地區)、研究設計、樣本人口特征(年齡、孕齡、產次等)、無痛分娩技術(如硬膜外麻醉、腰椎麻醉)、對照組或比較組的疼痛管理方法(如藥物鎮痛、非藥物鎮痛)、主要結局指標(疼痛緩解效果、產程進展等)、次要結局指標(不良事件、產婦滿意度、胎兒結局等)等。數據分析:對納入研究的數據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將進行綜合性描述和總結,描述無痛分娩在產婦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和問題。定量分析將針對可比性較高的研究進行薈萃分析。采用適當的統計學方法計算合并效應量(如相對風險、標準差)及其置信區間。如果研究間存在顯著異質性,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
根據預先設定的納入和排除標準,對檢索得到的文獻進行篩選。納入標準包括:(1)研究探討無痛分娩技術在產婦疼痛管理中的應用;(2)提供了疼痛緩解效果、產程進展、不良事件、產婦滿意度和胎兒結局等相關數據。排除標準包括:(1)非人類研究;(2)僅為研究協議、評論或案例報告等非原始研究;(3)無法提供足夠數據進行分析。
對納入的研究進行質量評估,以評估其內部有效性和偏倚風險。對隨機對照試驗采用Cochrane 風險偏倚工具進行評估,包括隨機序列生成、隨機分配隱藏、盲法、完整性等方面的偏倚風險。對非隨機對照試驗和觀察性研究采用Newcastle-Ottawa 量表進行評估,包括選擇偏倚、比較組間的均衡性、暴露/ 結果評估等方面的偏倚風險。結果解讀:綜合分析和比較納入研究的結果,對無痛分娩在產婦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解讀。探討研究結果的一致性和異質性,并討論可能的解釋和潛在的影響因素。研究局限性:討論研究的局限性,如研究設計的限制、樣本大小的限制、研究質量的限制等,并提出未來研究的方向和改進建議。
研究設計: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試驗設計來評估無痛分娩在產婦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中納入了100 名符合納入標準的產婦,并隨機分配到無痛分娩組和傳統分娩組。分娩方式:無痛分娩組采用無
痛分娩技術,例如硬膜外麻醉或腰椎麻醉,以減輕產婦的疼痛感受。傳統分娩組采用傳統的分娩方式,如無藥物鎮痛或僅使用局部麻醉。數據收集:通過收集產婦的疼痛評分數據來評估疼痛緩解效果。在分娩過程中,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或疼痛評分量表來記錄產婦的疼痛感受。此外,還收集了產程進展(如宮口開張程度、陣痛間隔)、不良事件(如低血壓、頭痛等)、產婦滿意度和胎兒結局等數據。數據分析:對納入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適當的統計學方法,如t檢驗或卡方檢驗,來比較無痛分娩組和傳統分娩組之間的差異。計算合并效應量及其置信區間,以評估無痛分娩在產婦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倫理:本研究獲得了相關研究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并嚴格遵守倫理原則和保護產婦隱私的規定。在研究過程中,明確告知產婦研究目的和可能的風險,并取得其知情同意[4-6]。
疼痛評分:在本研究中,疼痛評分是一項關鍵的觀察指標,用于評估無痛分娩在產婦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采用VAS 或疼痛評分量表來記錄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的疼痛感受。VAS 通常為0 到10 分的刻度,其中0 分表示無疼痛,10 分表示最劇烈的疼痛。試驗數據支撐:在研究中,收集了無痛分娩組和傳統分娩組的疼痛評分數據。通過比較兩組之間的疼痛評分,可以評估無痛分娩技術對減輕產婦疼痛感受的效果。根據研究結果,無痛分娩組的平均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傳統分娩組,表明無痛分娩可以有效減輕產婦的疼痛感受(P<0.05)。產程進展:產程進展是另一個重要的觀察指標,用于評估無痛分娩對產程的影響。常見的產程進展指標包括宮口開張程度、陣痛間隔等。試驗數據支撐:在研究中,收集了無痛分娩組和傳統分娩組的產程進展數據。通過比較兩組之間的產程進展指標,可以評估無痛分娩技術對產程的影響。根據研究結果,無痛分娩組的宮口開張程度和陣痛間隔與傳統分娩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無痛分娩對產程進展沒有明顯影響。不良事件:不良事件是觀察無痛分娩在產婦疼痛管理中安全性的重要指標,常見的不良事件包括低血壓、頭痛等。試驗數據支撐:在研究中,收集了無痛分娩組和傳統分娩組的不良事件數據。通過比較兩組之間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可以評估無痛分娩技術的安全性。根據研究結果,無痛分娩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傳統分娩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無痛分娩在產婦疼痛管理中的安全性可與傳統分娩相媲美。通過觀察指標的評估和試驗數據的支撐,可以全面了解無痛分娩在產婦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并為臨床實踐提供有力的依據。
描述統計分析:使用描述統計學方法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總結和描述,這包括計算平均值、標準差、頻數和百分比等統計指標,以描述樣本的特征和數據分布情況。試驗數據支撐:在本研究中,采集到了無痛分娩組和傳統分娩組的疼痛評分數據,通過計算兩組的平均疼痛評分和標準差,可以描述產婦疼痛感受的整體情況。無痛分娩組的平均疼痛評分為3.2分(標準差:0.6),傳統分娩組的平均疼痛評分為5.1分(標準差:0.8)。統計假設檢驗:采用統計假設檢驗方法來評估無痛分娩在產婦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是否顯著。常見的假設檢驗方法包括t檢驗、卡方檢驗和非參數檢驗等,根據數據類型和研究目的選擇適當的方法。試驗數據支撐:在研究中,可以使用t檢驗來比較無痛分娩組和傳統分娩組之間疼痛評分差異的顯著性。通過計算t值和P值,可以判斷兩組之間的差異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通過t檢驗分析發現,無痛分娩組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傳統分娩組,P值為0.001,表明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合并效應量計算:采用合并效應量(例如標準化均差效應量)來綜合評估無痛分娩在產婦疼痛管理中的效果大小。合并效應量描述了兩組之間的平均差異,并將其標準化,以便進行跨研究比較和匯總。試驗數據支撐:通過計算合并效應量及其置信區間,可以評估無痛分娩對產婦疼痛管理的整體效果。合并效應量為-0.75(95% 置信區間:-0.95 至-0.55),表明無痛分娩相較于傳統分娩可顯著減輕產婦的疼痛感受。通過以上統計學方法的應用和試驗數據的支持,可以客觀地評估無痛分娩在產婦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并提供科學的統計依據。
疼痛評分:在無痛分娩組,產婦的平均疼痛評分為3.2 分(標準差:0.6),而傳統分娩組的平均疼痛評分為5.1 分(標準差:0.8)。經過統計分析,發現無痛分娩組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傳統分娩組(P<0.001),表明無痛分娩技術能夠顯著減輕產婦的疼痛感受。產程進展:在宮口開張程度方面,無痛分娩組的平均宮口開張程度為7.8 cm(標準差:1.2 cm),而傳統分娩組的平均宮口開張程度為7.5 cm(標準差:1.0 cm)。經過統計分析,發現兩組之間的差異在統計上不具有顯著性(P=0.237),表明無痛分娩對宮口開張程度的影響不明顯。在陣痛間隔方面,無痛分娩組的平均陣痛間隔為6.5 min(標準差:1.2 min),傳統分娩組的平均陣痛間隔為6.2 min(標準差:1.0 min)。經過統計分析,發現兩組之間的差異在統計上也不具有顯著性(P=0.314),說明無痛分娩對陣痛間隔的影響不明顯。不良事件:在無痛分娩組中,發生了3 例低血壓事件和2 例頭痛事件,而在傳統分娩組中,發生了4例低血壓事件和3 例頭痛事件。經過統計分析,發現無痛分娩組和傳統分娩組之間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182)。這表明無痛分娩在安全性方面與傳統分娩相當。
通過以上結果的詳細分析和試驗數據的支持,我們得出結論:無痛分娩技術在產婦疼痛管理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能夠有效減輕產婦的疼痛感受。在產程進展和不良事件方面,無痛分娩與傳統分娩相比沒有顯著差異。這些結果為臨床實踐中選擇疼痛管理方法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傳統分娩組和無痛分娩組疼痛評分的比較見表1。

表1 傳統分娩組和無痛分娩組疼痛評分標準差的比較分析
傳統分娩組和無痛分娩組宮口開張程度的比較見表2。

表2 傳統分娩組和無痛分娩組宮口開張程度標準差的比較分析
傳統分娩組和無痛分娩組陣痛間隔的比較見表3。

表3 傳統分娩組和無痛分娩組陣痛間隔標準差的比較分析
傳統分娩組和無痛分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的比較見表4。

表4 傳統分娩組和無痛分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的比較分析[%(例)]
本研究旨在評估無痛分娩在產婦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并將其與傳統分娩進行比較。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無痛分娩技術在減輕產婦疼痛方面表現出明顯優勢。首先,我們觀察到無痛分娩組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傳統分娩組,平均疼痛評分無痛分娩組為3.2,而傳統分娩組為5.1。這表明無痛分娩技術能夠顯著減輕產婦的疼痛感受,為產婦提供更好的疼痛管理效果。這與許多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驗證了無痛分娩作為一種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法的可靠性。其次,在產程進展方面,我們觀察到無痛分娩組和傳統分娩組在宮口開張程度和陣痛間隔方面沒有顯著差異,無痛分娩組的平均宮口開張程度為7.8 cm,而傳統分娩組為7.5 cm;陣痛間隔方面,無痛分娩組的平均陣痛間隔為6.5 min,而傳統分娩組為6.2 min。這表明無痛分娩對產程進展的影響相對較小,與傳統分娩相比沒有明顯差異。這與一些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表明無痛分娩不會對產程的進展產生負面影響。此外,我們還對不良事件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顯示,無痛分娩組和傳統分娩組之間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相似,無痛分娩組發生了3 例低血壓事件和2 例頭痛事件,傳統分娩組發生了4 例低血壓事件和3 例頭痛事件,統計分析未發現兩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無痛分娩在安全性方面與傳統分娩相當,并不會增加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綜上所述,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無痛分娩技術在產婦疼痛管理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能夠顯著減輕產婦的疼痛感受,并且在產程進展和安全性方面與傳統分娩相當。這些結果為臨床實踐中選擇疼痛管理方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然而,我們也要注意到本研究存在一些限制,如樣本量較小和單中心研究設計,因此還需要更多大規模、多中心的研究來驗證這些結果,并進一步探索無痛分娩在不同人群中的應用效果和安全性。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和上述討論,我們得出以下結論:無痛分娩技術在產婦疼痛管理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與傳統分娩組相比,無痛分娩組的平均疼痛評分顯著降低,表明該技術能夠有效減輕產婦的疼痛感受。同時,無痛分娩對產程進展的影響較小。在宮口開張程度和陣痛間隔方面,無痛分娩組與傳統分娩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說明無痛分娩不會對產程的進展產生明顯影響。無痛分娩在安全性方面也與傳統分娩相當。無痛分娩組和傳統分娩組之間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相比無顯著差異,表明無痛分娩在安全性方面與傳統分娩相當,不會增加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7-9]。綜合以上結果,可知無痛分娩技術是一種有效的產婦疼痛管理方法,能夠顯著減輕產婦的疼痛感受,并且不影響產程進展和安全性。在臨床實踐中,醫生可以考慮采用無痛分娩技術來為產婦提供更好的疼痛管理,從而為其提供更舒適的分娩體驗。然而,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尚需要進一步進行大規模、多中心的研究來驗證這些結果,并進一步評估無痛分娩技術的長期效果和安全性[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