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開華
(峨眉山市勝利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四川 峨眉 614200)
糖尿病不僅在我國比較高發,從全球來看,該病的發病率都比較高。糖尿病的主要特點是高血糖,屬于內科比較常見的一種代謝性疾病,該病病程較長,能夠伴隨患者終生[1]。糖尿病的發病因素較多,如遺傳、環境、飲食、精神壓力等。近年來,由于我國已經邁入老齡化社會,導致糖尿病的發病率顯著升高,該病不僅給老年患者的身心帶來極大危害,還會嚴重降低其生活質量[2],加之老年群體體質下降、記憶力減退,對疾病認知缺乏,因此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較高。給予老年糖尿病患者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改善其血糖指標、治療依從性、生活質量等均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就護患溝通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從2020 年9 月至2021 年3 月間本科室接收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抽選70 例進行調查分析,應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常規組(n=35)和研究組(n=35)。納入標準:(1)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次研究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符合糖尿病的臨床診斷標準;(3)患者病歷資料齊全。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者;(2)出現嚴重并發癥者;(3)存在交流障礙者。常規組:男19 例、女16 例,年齡60 ~76 歲,均值(65.48±4.54)歲。研究組:男18 例、女17 例,年齡為61 ~75 歲,均值(65.44±4.57)歲。兩組老年糖尿病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1 常規組 給予本組患者常規護理,包括:護理人員對患者開展健康宣教,給予其日常生活指導、用藥指導等。
1.2.2 研究組 給予本組患者護患溝通護理,具體如下:(1)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比較缺乏,加之疾病帶來的困擾,因此易產生消極、煩躁等不良情緒。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內心的想法,盡量滿足其合理需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同時,為患者介紹糖尿病恢復比較好的案例,幫助老年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此外,大部分老年患者都存在不良生活習慣,護理人員要站在患者角度給予指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真心為他們著想,從而改掉不良生活習慣,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使其保持穩定情緒。(2)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年齡大,加之疾病因素,導致身體機能衰退,主要表現為反應比較遲鈍,或聽力較差等。護理人員在與老年糖尿病患者溝通時,可以俯下身子,靠近老年患者,保證其能夠清楚聽到,并耐心詢問患者自己是否表達清楚。護理人員要注意自己的表達,做到突出重點、條理分明。如果患者有聽不清楚或不懂之處,護理人員要耐心為患者重復幾次,直到其明白為止。(3)護理人員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用藥方法、時間、劑量及治療效果等,保證患者用藥的安全性及準確性。(4)科室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參加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培訓,只有具備專業知識,才能保證為患者傳遞信息的準確性,解決老年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各種問題,將這些問題與專業知識和實踐相結合,更容易被老年患者及其家屬所接受。
(1)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包括軀體化因子、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強迫癥狀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偏執因子6 個維度,各維度分值均為1 ~5 分,評分越低表示患者心理狀態越好。(2)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血生化指標,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尿酸、糖化血紅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SF-36)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生理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總體健康5 個維度,各維度分值均為0 ~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4)干預后,采用本科室自制的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知曉情況,總分100 分,分為比較知曉(>90 分)、一般知曉(80 ~90 分)、不知曉(<80 分),總知曉率=(比較知曉例數+ 一般知曉例數)/ 總例數×100%。(5)干預后,采用本科室自制的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總分100 分,分為比較依從(>90 分)、一般依從(80 ~90分)、不依從(<80 分),總依從率=(比較依從例數+一般依從例數)/ 總例數×100%。
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 26.0 處理相關數據,[例(%)] 表示計數資料、±s表示計量資料,分別行χ2 檢驗和t檢驗。如果P<0.05,提示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干預前,兩組的SCL-90 各維度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的SCL-90 各維度評分均較常規組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CL-90 評分的對比(分,± 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CL-90 評分的對比(分,± s)
注:* 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 <0.05。
觀察指標 時間 研究組(n=35) 常規組(n=35) t 值 P 值軀體化因子 干預前干預后0.893 0.020人際關系敏感因子 干預前干預后1.80±0.31 1.31±0.90*1.82±0.33 1.74±0.80*0.130 2.324 0.865 0.032強迫癥狀因子 干預前干預后1.67±0.52 1.12±0.90*1.64±0.52 1.57±0.91*0.170 2.160 0.932 0.025抑郁因子 干預前干預后1.68±0.50 1.20±0.32*1.66±0.50 1.41±0.52*0.084 2.251 0.968 0.001焦慮因子 干預前干預后1.72±0.62 1.32±0.40*1.70±0.50 1.44±0.40*0.010 4.247 0.934 0.030偏執因子 干預前干預后1.72±0.52 1.24±0.40*1.72±0.62 1.45±0.43*0.074 2.180 2.463 0.014 1.53±0.62 1.20±0.44*1.53±0.60 1.42±0.45*0.072 0.940
干預前,兩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尿酸、糖化血紅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尿酸、糖化血紅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均較常規組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血生化指標的對比(± 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血生化指標的對比(± s)
注:* 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 <0.05。
觀察指標 時間 常規組(n=35) 研究組(n=35) t 值 P 值空腹血糖(mmol/L) 干預前干預后0.984 0.032餐后2 h 血糖(mmol/L) 干預前干預后8.78±2.32 7.70±1.60*8.77±2.03 6.81±1.76*0.015 2.215 0.972 0.040尿酸(μmol/L) 干預前干預后12.24±3.33 8.93±2.54*12.30±3.60 7.74±2.22*0.033 2.084 2.432 0.014糖化血紅蛋白(%) 干預前干預后589.40±12.52 400.32±19.61*585.24±16.83 389.23±18.34*1.163 0.242 0.975<0.001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mmol/L) 干預前干預后7.80±1.52 7.10±1.34*7.85±1.34 6.04±1.36*0.025 3.224 0.942 0.030 4.42±0.64 3.01±1.92*4.42±0.52 2.03±1.93*0.056 2.143
干預前,兩組的SF-36 各維度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的SF-36 各維度評分均較常規組高(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F-36 評分的對比(分,± 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F-36 評分的對比(分,± s)
注:* 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 <0.05。
觀察指標 時間 常規組(n=35) 研究組(n=35) t 值 P 值生理機能 干預前干預后0.345<0.001情感職能 干預前干預后71.13±3.34 82.83±4.62*71.83±3.35 86.75±4.33*0.937 3.916 0.942<0.001社會功能 干預前干預后72.93±3.25 82.43±3.62*72.95±3.13 86.42±3.72*0.071 4.861 0.920 0.002軀體功能 干預前干預后73.24±4.23 83.10±5.05*73.14±4.06 86.61±5.72*0.095 2.915 0.967<0.001總體健康 干預前干預后71.76±3.65 81.86±4.14*71.72±3.70 85.84±4.40*0.014 4.246 72.15±3.93 82.72±5.21*72.14±4.30 86.43±6.12*0.013 2.874 0.978<0.001
研究組對糖尿病知識的總知曉率為97.14%,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2.86%(P<0.05)。詳見表4。
研究組的治療總依從率為97.14%,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2.86%(P<0.05)。詳見表5。
糖尿病是臨床上比較多發的一種慢性疾病,該病病程較長,無法治愈,隨著疾病不斷進展,會出現多種相關并發癥,不僅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還會威脅其生命安全[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均發生了較大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尤其在老年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記憶力減退,導致其遵醫行為較差,使治療效果受到極大影響。為此,給予老年糖尿病患者護患溝通護理干預極其必要。通過積極、有效的護患溝通,介紹糖尿病相關知識,能使患者更加了解疾病,進而可提升其自我管理效能;護理人員日常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其內心感受和需求,并給予滿足,可改善其負性情緒[4]。當患者出現情緒低落時,護理人員可采取握手、拍背等肢體語言給予患者安慰和關心,同時告知家屬多給予患者陪伴、鼓勵和安撫,讓老年患者感受到溫暖。此外,護理人員可陪同老年患者到室外散步,呼吸新鮮空氣,這樣不僅能提升患者的免疫力,還能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老年患者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采取護患溝通干預,可使老年患者保持穩定的心態,積極面對治療,減輕心理壓力,提升治療依從性,從而可進一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的SCL-90 各維度評分均較常規組低(P<0.05)。說明采取護患溝通護理干預能使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負性情緒得到改善,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治療與護理。本研究還顯示,干預后研究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尿酸、糖化血紅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均較常規組低(P<0.05)。說明采取護患溝通護理干預能使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藥的按時性、準確性得到提升,保證治療效果,從而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本研究中,干預后研究組的SF-36 各維度評分均較常規組高(P<0.05)。說明采取護患溝通護理干預能使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得到改善,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提升其生活質量。研究組對糖尿病知識的總知曉率為97.14%,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2.86%(P<0.05)。說明通過護患溝通護理干預,護理人員能夠耐心為患者介紹糖尿病的相關知識,使其對該病更加了解,從而提升其對糖尿病知識的知曉率。本研究中,研究組的治療總依從率為97.14%,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2.86%(P<0.05)。說明通過護患溝通護理干預,護理人員能夠與老年患者積極溝通,將其當做朋友,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與其保持友好關系,從而使老年患者的依從性得到提升,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
綜上所述,給予老年糖尿病患者護患溝通護理干預效果顯著,一方面能夠使患者的不良情緒得到改善,提高對糖尿病知識的知曉度,從而提升其治療依從性;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標,提高其生活質量,該護理方案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