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昌鸞,黃娟娟,陳佳麗
(廣西河池市人民醫院創傷手外科,廣西 河池 547000)
目前,在小兒股骨骨折的臨床治療中,皮牽引作為一種主要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兒童皮膚相對嬌嫩,自控力相比成年人更差,治療依從性明顯不足,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有限,因此導致在皮牽引治療期間容易出現牽引部位皮膚剝脫潰瘍,癥狀嚴重的患兒甚至可出現足踝部壓力性損傷[1]。一旦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壓力性損傷,將增加患兒的身心痛苦,影響康復進程,增加經濟負擔,甚至對整體治療效果產生負面影響[2]。針對這種情況,以往臨床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在牽引套內的骨突處墊毛巾或棉墊。但臨床實踐發現,這一方法常常出現牽引套下滑的情況,失去牽引效能,或由于包扎過緊而引起足跟部、踝部皮膚潰破水泡,進一步加重皮膚損傷,形成惡性循環,有時甚至出現患兒及其家長因害怕、恐懼而中斷牽引治療的現象[3]。因此,如何有效減少小兒股骨骨折皮牽引治療中壓力性損傷的發生,一直是臨床高度關注的問題,對于保障臨床療效、加快康復、減輕經濟負擔有重要的意義。泡沫敷料利用自身所具備的分散剪切力、重新分布壓力、減少摩擦力以及讓局部皮膚維持適宜的環境等特點,能達到預防或減輕壓力性損傷的目的[4]。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在我院開展持續皮牽引治療的股骨骨折患兒共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究小兒皮牽引護理中行敷料干預對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的影響,詳細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在我院開展持續皮牽引治療的股骨骨折患兒共100 例。納入標準:(1)在本院住院治療,通過癥狀體征、X 線、CT等檢查確診股骨骨折;(2)接受皮牽引治療;(3)年齡≤13 歲;(4)意識清楚,可正常表達交流,能配合完成研究調查;(5)患兒及其家長對研究的詳細流程、目的知曉,并簽署協議書。排除標準:(1)合并先天性疾病或畸形;(2)存在嚴重心臟病、肝腎器官衰竭、全身感染、造血系統疾病或免疫系統疾病;(3)對本研究中的干預方法不耐受;(4)存在精神異常或認知功能障礙。按照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納入患兒50 例。對照組中男性、女性分別有28 例、22 例;年齡5 ~12歲,平均(8.48±2.47)歲;體重31 ~45 kg,平均(38.48±6.47)kg。觀察組中男性、女性分別有29 例、21 例;年齡4 ~13 歲,平均(8.65±2.26)歲;體重32 ~48 kg,平均(38.66±6.29)k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在進行皮牽引治療期間,對照組患兒采取傳統方法預防壓力性損傷,即在皮牽引套內通過墊棉墊或軟毛巾來預防足跟與踝部的壓力性損傷;觀察組采取敷料預防壓力性損傷,即在上述干預的基礎上將泡沫敷料和自粘性無菌敷料粘貼于足跟與踝部來預防壓力性損傷,具體方法如下:結合患兒足跟及踝部的大小,選取尺寸合適的泡沫敷料和自粘性無菌敷料,并對泡沫敷料進行合理裁剪。將泡沫敷貼粘貼在患兒足跟部和踝部,確保此處皮膚被完全覆蓋。將泡沫敷料中心點對準足跟和踝部皮膚的中心點,以環形方向向四周同時按壓,使敷料完全鋪平,盡量減少泡沫敷料與皮膚之間的氣體,使敷料與皮膚最大程度地接觸,避免敷料與皮膚之間產生摩擦,延長泡沫敷料的使用時間。考慮到泡沫敷料不具透明性,在沒有揭開泡沫敷料的情況下無法直觀了解皮膚狀態,同時因為患兒年齡較小存在哭鬧、不配合等現象,加上疼痛等因素影響容易造成毛巾或海綿與泡沫敷料摩擦,使泡沫敷料卷邊、破損,進而影響泡沫敷料的使用壽命。為此,在泡沫敷料的邊緣處繼續粘貼自粘性無菌敷料,使其進一步貼合,當需要檢查皮膚狀態或無菌敷料出現卷邊時,僅需更換新的無菌敷料即可。
(1)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住院期間記錄兩組患兒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情況,壓力性損傷一共分為6 個階段,包括1 期壓力性損傷、2 期壓力性損傷、3 期壓力性損傷、4 期壓力性損傷、不可分期壓力性損傷、深部組織壓力性損傷。壓力性損傷發生率= 各期壓力性損傷例數之和/ 總例數×100%。(2)壓瘡發生風險:通過壓瘡風險評估量表(Braden)對兩組患兒壓瘡的發生風險進行評估,共包含7 個維度,總分23 分,得分越高代表壓瘡的發生風險越低。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79。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對組間數據進行檢驗,以[例(%)] 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 對組間數據進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為2.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干預前,兩組的Braden 評分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Braden 評分為(15.03±2.06)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1.39±1.6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Braden 評分的對比(分,± s)

表2 兩組Braden 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 Braden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50) 8.59±1.36 11.39±1.68觀察組(n=50) 8.41±1.52 15.03±2.06 t 值 0.624 9.683 P 值 0.534 <0.001
壓力性損傷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主要發生原因是機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到壓迫,造成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從而引發皮膚潰爛、水泡等[5]。股骨骨折是臨床骨科發病率較高的病種,也是兒童群體常見的一種創傷性疾病,一方面會給患兒帶來強烈的痛苦感受,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會影響患兒日后的生長發育[6]。現階段,小兒股骨骨折在我國基層醫院比較常見,也是骨科臨床較為棘手的一種疾病。近年來,隨著小兒創傷骨科業務的不斷發展壯大,小兒股骨骨折的治療技術也在不斷提高,持續皮牽引是目前臨床治療小兒股骨骨折普遍采取的一種手段,具有創傷小、預后理想等優勢[7]。雖然持續皮牽引治療小兒股骨骨折效果較好,但在治療期間也經常出現牽引套下滑的現象,使局部皮膚受壓,損傷皮膚,甚至出現壓力性損傷等并發癥[8]。對于行皮牽引治療的股骨骨折患兒而言,當發生壓力性損傷后,由于需要多次調整牽引套,會明顯增加患兒及其家長的心理創傷,并且多次調整也會增加材料費用以及護理人員的工作量[9]。
本次研究中使用泡沫敷料聯合自粘性無菌敷料來預防小兒皮牽引治療中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為2.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0.00%(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Braden 評分為(15.03±2.06)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1.39±1.68)分(P<0.05)。表明在小兒皮牽引過程中行敷料干預可明顯降低壓力性損傷的發生風險。分析原因是,本研究所用的泡沫敷料為軟聚硅酮泡沫敷料,具有良好的吸收性和自粘性,主要由聚氨酯泡沫、無紡布層、高吸收性聚丙烯混合纖維層以及兼具透氣和防水性能的外覆薄膜組成,敷料厚度足夠,可以有效減小皮牽引形成的壓力、剪切力及摩擦力[10]。同時,該敷料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防水性,可使局部皮膚的疏水性和保水性維持在平衡狀態。在使用泡沫敷料和自粘性無菌敷料的過程中,結合患兒足跟及踝部的大小,將泡沫敷料裁剪成相應的形狀和大小,使壓力性損傷觸發點被充分包裹,隨后通過自粘性無菌敷料覆蓋,可與皮膚之間緊密貼合并妥善固定。完成上述操作后,為患兒套上牽引套實施持續皮牽引治療,可以明顯減少牽引套下滑的現象,繼而降低足跟及踝部壓力性損傷的發生風險,提高皮牽引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1]。另外,采用泡沫敷料聯合自粘性無菌敷料進行皮膚管理后,每天可撕開自粘性無菌敷料對足跟、踝部的皮膚情況進行直觀地觀察,在沒有異常的情況下能夠將自粘性無菌敷料覆蓋泡沫敷料與皮膚間繼續使用,保證泡沫敷料有較長的使用時間[12]。采用泡沫敷料聯合自粘性無菌敷料進行皮膚管理后,可有效避免牽引套下滑,減輕因牽引套下滑重復調整對患兒及其家長造成的心理創傷,緩解其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并有助于減少足跟及踝部壓力性損傷的發生,增加治療過程中的舒適度,保證皮牽引治療的療效,加快病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減輕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在小兒皮牽引護理中行敷料干預可顯著降低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