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元勛,朱同樂,吳名焱,吳朝花,馮秀蘭,張遠清
(貴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眼科,貴州 黔東南 556000)
視網膜病變是早產兒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發生與出生體重低、胎齡較小等有關[1]。有研究對3 所婦幼保健院進行調查發現,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檢出率為11.2%,發病率較高[2]。近年來,隨著我國臨床醫學的發展以及孕期保健的普及,孕婦的早產率逐漸降低,新生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病率也隨之降低,但仍處于較高水平,需盡早篩查治療,以降低治療難度,避免影響患兒的視力發育[3]。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主要包括散瞳、開瞼器撐開眼瞼檢查等,有一定的院內感染(院感)風險,感染后會引起眼紅、眼部分泌物增多等癥狀,增加早產兒的生理不適感,影響其健康成長,故需加強管理。在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的常規院感管理中,主要為加強環境管理、遵醫囑用藥干預等,管理方法較簡單[4]。優質院感管理是指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通過優化管理方法、豐富管理內容等,以提升對環境、護士、兒童家長多層次的管理質量,降低院感的發生風險。為此,本研究選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7 月期間在我院接受視網膜病變篩查的早產兒128 例為研究對象,就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中優質院感管理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選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7 月期間于我院接受視網膜病變篩查的早產兒128 例為研究對象,根據院感管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A 組、B 組,各64 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通過。

表1 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
納入標準:(1)胎齡28 ~37 周;(2)出生后4 ~6周,或矯正胎齡32 ~36 周開展視網膜病變篩查;(3)早產兒家長均精神正常、認知正常;(4)早產兒家長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部位感染;(2)合并其他眼部疾病;(3)心臟、肝臟等器官功能衰竭;(4)合并惡性腫瘤;(5)存在凝血功能障礙;(6)早產兒家長依從性差,無法配合完成篩查。
給予A 組常規院感管理:(1)環境管理:結合院內病原體流行病學、環境病原體藥敏試驗結果進行環境安全管理,定時用紫外線對空氣、地面及物品表面進行消毒。(2)手衛生管理:醫護人員在進行相關操作前,嚴格消毒雙手。(3)篩查安全管理:篩查前,護士指導家長輔助配合的方式,包括早產兒體位管理、散瞳操作的護理配合等;篩查完成后,指導家長為早產兒滴抗生素滴眼液,避免發生感染。給予B 組優質院感管理:(1)優化環境管理:嚴格采用5S 管理法進行環境管理,醫療廢物均統一放在操作臺直線角落,避免醫療廢物丟棄路徑與操作臺重疊。早產兒篩查前后,用酒精或含氯消毒液對臺面、眼底照相機等器械進行擦拭消毒。定時通風,維持空氣清新及溫濕度穩定。(2)優化手衛生管理:在檢查室門口、檢查臺上擺放免洗75% 乙醇,指導早產兒家長在配合護理操作前消毒雙手。家長配合完成散瞳操作后,護士接取按壓棉簽后丟棄在醫療廢物桶,然后再次將雙手消毒。(3)護士培訓:護士接受護理培訓,主要內容包括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的目的、重要性、護理操作方法、護患溝通方法、多層次護理干預方法、院感控制方法等,同步開展護士責任心管理,介紹院感對早產兒預后的影響,以提升其對院感控制的主動性。(4)優化篩查流程:將篩查流程優化如下:①篩查前準備:指導家長在篩查前30 min 停止喂水或喂奶,篩查開始前5 min 做好環境準備,確保環境無菌。與早產兒家長溝通交流,指導其手衛生的管理方法,并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包括視網膜病變篩查的注意事項、篩查過程中的配合方法、眼瞼按壓方法、檢查完成后居家抗生素滴眼液使用方法等。對于存在明顯焦慮情緒的家長,給予其必要的心理疏導。②篩查中的管理:散瞳過程中,用滴眼液共計滴眼3 ~4 次,兩次滴眼時間間隔10 ~15 min。指導家長輔助固定早產兒頭部,護士用一只手的拇指、食指分開早產兒的眼瞼,另一只手在距離其眼球約12 cm 處將散瞳滴眼液滴入淚囊,持續按壓2 ~3 min。篩查過程中,以上述方法在淚囊中滴入生理鹽水,以維持眼部濕潤,妥善固定早產兒頭部后進行眼底照相。③篩查結束后管理:以生理鹽水沖洗結膜囊,指導家長抗生素滴眼液的正確使用方法,包括手部清潔、早產兒體位控制等。告知家長避免用手觸摸早產兒的眼周、結膜等,囑其關注早產兒篩查后是否出現眼紅、流淚、分泌物增多、眼癢等癥狀,若出現異常需及時就醫。(5)院感管理持續性優化:收集護士臨床實時意見反饋,必要時召開科室會議,集中收集護士建議,結合家長反饋情況、早產兒眼部感染情況及臨床護理抽查結果,分析目前院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結合醫院實際情況確定可優化環節后,將新的管理內容應用于護理管理中,實現院感管理的持續性優化。
(1)早產兒眼部感染發生率:以臨床綜合診斷結果為準。(2)早產兒家長相關知識掌握度:所有篩查環節結束后,對早產兒家長進行相關知識掌握度的調查,采用我院自制量表調查,以現場發放、現場回收的方式完成調查,主要調查內容包括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方法、用藥目的、眼部感染原因及處理方法,各項總分均為10 分,將不了解至完全了解記為0 ~10分,家長在空白部位填寫0 ~10 共計11 個整數,分數越高表示掌握度越高。(3)家長護理早產兒眼部的能力:包括視網膜病變篩查護理配合、院外早產兒眼部護理兩方面,每項分值均為0 ~5 分,總分為兩者之和(0 ~10 分),根據不同分值范圍劃分護理能力,0 ~5 分、6 ~8 分、9 ~10 分分別表示護理能力差、良、優,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 總例數×100%。
B 組的眼部感染發生率為1.56%(1/64),顯著低于A 組的12.50%(8/64)(χ2=4.303,P=0.038 <0.05)。
B 組家長對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方法、用藥目的、眼部感染原因及處理方法掌握度的評分均較A 組高(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家長相關知識掌握度的對比(分,± s)

表2 兩組家長相關知識掌握度的對比(分,± s)
變篩查方法 用藥目的 眼部感染原因及處理方法A 組(n=64) 8.14±0.95 9.07±0.52 9.24±0.58 B 組(n=64) 9.55±0.31 9.56±0.44 9.50±0.36 t 值 11.288 5.755 3.047 P 值 <0.001 <0.001 0.003組別 早產兒視網膜病
B 組家長護理早產兒眼部能力的優良率較A 組高(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家長護理早產兒眼部能力優良率的對比[例(%)]
早產兒宮內發育時間較短,并受其出生后缺氧、自身免疫力低、感染等因素的影響,會影響其視網膜循環,誘發視網膜病變,若未能盡早干預,隨病癥進展會出現早產兒視力損傷,影響其生存質量[5-6]。產后早期開展視網膜病變篩查,可盡早篩出盡早治療,以抑制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進展,改善其視功能[7]。但早產兒在視網膜病變篩查中生理不適感明顯,影響其肢體制動效果,可能影響篩查質量,甚至出現眼周損傷,增加篩查后眼部感染的發生風險。同時,在篩查過程中,相關操作均與視網膜組織近距離接觸,導致院內感染的發生風險進一步升高,增加治療成本及視網膜損傷的發生率[8]。因此,需加強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過程中的院感管理,以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風險,保證篩查的安全性。常規院感管理中,主要為加強醫護人員的手衛生管理、環境管理等,但早產兒院內感染的影響因素較多,實施常規院感管理的效果相對局限。
優質院感管理是指在常規院感管理的基礎上,通過優化基礎管理內容、流程規范化管理、加強家長手衛生管理、提升家長對早產兒的護理能力等,全面降低早產兒在篩查中及篩查后抗感染期間感染的發生風險。本次研究結果顯示,B 組早產兒的眼部感染發生率為1.56%,較A 組的12.50% 低,B 組早產兒家長對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方法、用藥目的、眼部感染原因及處理方法的掌握度評分均較A 組高,B 組家長護理早產兒眼部能力的優良率較A 組高,P<0.05。提示在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中,實施優質院感管理可降低早產兒院內感染的發生率,提升早產兒家長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度及護理能力。考慮原因為,在B 組早產兒的篩查管理及環境管理中,嚴格實施5S 管理,避免醫療廢物丟棄路徑與操作臺重疊及物品表面出現污染,降低了環境相關院內感染的發生風險;手衛生管理中,在加強醫護人員手衛生管理的基礎上,重視早產兒家長的手衛生管理,使其在輔助滴眼、早產兒體位固定中實現無菌操作,同時也提升了其對手衛生管理方法的掌握度及重視度[9];加強護士培訓,在開展常規操作技能培訓的基礎上,重視培養護士的責任心,提升其院感自我管理的主動性;在篩查流程優化中,增加對早產兒家長的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導等環節,以提升家長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度,使其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減少因體位固定不當、護理配合操作不當等對篩查流程造成影響,同時也減少早產兒因掙扎、哭鬧出現的眼周損傷,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風險,提升家長的護理能力。篩查結束后,再次對家長宣教抗生素滴眼液的使用方法、院外衛生的管理方法等,可提升對早產兒眼部感染的防控效果[9]。在此基礎上,通過院感管理持續性優化,可不斷提升護理質量,對進一步降低早產兒院內感染風險、提升家長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度以及護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10]。
綜上所述,在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中實施優質院感管理,可降低早產兒眼部感染發生率,提升家長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度及護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