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烺
(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重癥顱腦損傷是當前臨床中一類較常見的外科創傷類型,同時在各類機體損傷當中,病情最危重,復雜程度最高,且病情進展速度快,若未能及時救治,易引發各種并發癥,如感染等,死亡率高[1]。對此,積極采取各項有效措施,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對于急救效果的提高,死亡率的降低,均有積極意義。臨床護理路徑(CNP)實為一種新型且實用性強的護理模式,能以圖表的形式確定護理方案,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使各項診療、護理工作變得更加井然有序,預防漏項情況發生,為護理質量的提高提供保障,最終可達到改善患者預后的目的[2]。需強調的是,有效且快速、精準的急救干預,對于重癥顱腦損傷救治效率與質量的提高尤為關鍵。本研究以本院所接收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為對象,分別施以CNP 與常規護理,對比其效果,評定CNP 的應用價值,現就此作如下剖析。
將收治于本院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共選取60 例,將其分成2 組(隨機數字表法):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均為30 例),對比兩組各項資料(見表1),得知差異均不顯著(P>0.05)。納入標準:(1)均經臨床各項檢查明確為顱腦損傷(顱腦CT 或MRI 等);(2)既往無顱腦損傷經歷;(3)顱腦損傷發生時,患者的腦組織與外界未處于相通狀態;(4)受傷后出現昏迷情況,且持續時間≥20 min。排除標準:(1)患有精神類疾病;(2)受傷前已存在肢體、神經功能障礙;(3)并發肌肉骨骼疾病、神經疾病等;(4)受傷前臟器(如心、腎等)功能存在嚴重異常。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如輔助醫師操作、監測生命體征等。觀察組基于此,實施CNP,即以《臨床路徑管理指導原則(試行)》(由國家衛生部所制定)為參照[3],結合患者實況,對顱腦外傷康復路徑表進行規范化設計;在科室內完成路徑小組的組建工作,組員為護士長、科室主任或副高以上職稱醫師、護士、康復理療師等,護士長任組長,由組長對組員工作進行分配;另外,組員以“顱腦損傷”“康復護理臨床路徑”等作為關鍵詞,在知網、萬方等數據庫中檢索優質文獻資料,進行匯總,然后與本院實際及科室情況相結合,制定符合本院情況的顱腦損傷后康復護理路徑內容,并要求組員嚴格執行與落實。具體流程為:(1)將急救物品備好。分配護士在工作中,應對各類急救用品(藥物、用具、器械等)進行定時且嚴格檢查,確保其均處于良好的備用狀態;另外還需做到此項工作的班班交接,嚴格落實交接記錄本的填寫工作。(2)現場急救。指派護士2 名,參與到急救工作中來,為臨床醫師操作提供配合;針對急救當中所出現的一些比較突出或致命性問題,全員討論,商討對策,集中解決,如患者出現窒息、開放性氣胸等情況,在急救搬運時,應確保其各軀體均處于同一水平(頭部、軀干與四肢),而且還應及時給氧,確保患者的呼吸道始終維持在一種通暢狀態;此外還需要結合現實情況及需要,進行一些必要性操作,比如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在指派的2 名護士當中,其中1 名護士的主要職責是依據患者病情填寫各種表單,比如搶救記錄單、臨床護理路徑表等,而完成填寫后,執行護士核對并簽字;對于傷口出現出血情況的患者,應依據規范化流程,及時為其包扎;而針對合并有骨折的患者,應將骨折處妥善固定,然后即刻進行轉運。(3)心理干預。在進行搶救或轉運時,護士需做到全程化陪護,由于患者多為突然性受傷,且得知病情十分嚴重時,內心往往會產生恐懼、緊張感,家屬也會產生各種不良情緒(如難過、擔心等),針對此情況,護士做好全面、詳細的評估工作,顧及其感受,積極疏導,給予鼓勵與支持,并以良好的工作狀態投身到搶救工作中,贏得其信任。(4)觀察病情。在搶救中,護士應切實做好各項輔助工作,如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細致、實時觀察,遵照醫師要求進行對癥處理,在較短時間內為患者構建靜脈通路(≥2 條)。(5)交接患者。應做好與神經外科護士之間的交接工作,在交接內容上主要有管路、生命體征等,以此為患者安全提供切實保障,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
比較兩組意識狀態、神經功能與并發癥情況。(1)意識狀態。分別在護理前(入院時)、護理后(出院前),用格拉斯哥昏迷(GCS)量表實施評定,判定標準為:如果患者經過干預后,恢復情況又快又好,并且基本已處于正常的生活狀態,那么可劃歸為輕度缺陷,即5 分;如果患者存在輕度殘疾,但是可以獨立生活,并且在給予一定保護的情況下,可從事輕工作,即4分;若患者存在重度殘疾,且已對正常的生活、工作造成嚴重影響,記3 分;如果處于植物狀態下生存,機體反應微小,如睜眼等,即2 分;若已死亡,即1 分。得分越高,提示意識狀態越好[4]。(2)神經功能。分別在護理前(入院時)、護理后(出院前),采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量表進行評價,分值范圍為0 ~42 分,分值越高,提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5]。(3)并發癥,如感染、皮疹及壓力性損傷等。
以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文中數據進行處理,計數(百分率表示)、計量(與正態分布相符,由均數± 標準差表示)資料分別由χ2、t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GCS、NIHSS 評分經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再次對以上評分進行評定,得知兩組的GCS 評分均較護理前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NIHSS 評分均較護理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護理后對比:觀察組GCS 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NIHSS 評分與對照組相比,顯著偏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 GCS、NIHSS 評分(分,± s)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 GCS、NIHSS 評分(分,± s)
注:與同組護理前相比, *P < 0.05。
組別 GCS NIHS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30 例) 2.51±0.41 3.32±0.50* 25.54±6.19 21.37±4.38*觀察組(30 例) 2.55±0.44 3.86±0.66* 25.67±6.32 17.09±3.26*t 值 0.364 3.572 0.080 4.293 P 值 0.717 0.001 0.936 < 0.001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例(%)]
早在20 世紀90 年代,CNP 就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形成,后經不斷優化、改進,被廣泛應用在臨床醫療等領域中。有報道[6]指出,CNP 在醫療工作中的應用,不僅能縮短患者的整體住院時間,而且還能減少其住院費用,減輕其經濟負擔;除此之外,其還有助于護患間溝通、信任感的增強。針對此護理模式而言,其早在1998 年時便已經進入到我國臨床護理工作當中,從應用實踐中得知,其不僅能強化護士的工作積極性,而且還有助于護理質量的提高。
CNP 實際就是醫護人員圍繞某種疾病或手術,基于循證醫學,將預期的成本控制與治療效果為目標,制定流程化、標準化護理方案的干預模式;需指出的是,此模式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工作效率上,均有嚴格要求,故能更加高效、順暢地完成護理工作,處置各種不良情況,提高護理質量。有報道[7]強調,CNP 能根據患者病情、機體情況及需要,圍繞治療期間所出現的一些問題或重要事件,在特定時間內,有步驟、有順序的實施干預,最終獲得預期效果。CNP屬于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注重各項工作的實效性,因此,不僅能促進醫療成本的降低,而且還能保障醫療質量,為護理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提供支撐。重型顱腦損傷實為一種嚴重的損傷,不僅治療費用昂貴,且致殘、致死率較高[8];另外,一些患者還會出現昏迷、神經功能損傷等情況,如果未能給予及時且有效的治療,輕者可致肢體殘疾,重者可引發死亡[9-10]。因此,怎樣對醫療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在康復階段對患者實施有效干預,改善其功能狀態,提高其康復質量,已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學者[11]指出,將CNP 應用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能夠使患者的意識狀態得到改善,為其恢復及生存質量的提高提供可靠支撐。另有學者[12]強調,在重型顱腦損傷護理工作中實施CNP,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并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痛苦,加快康復進程。本文中針對在本院接受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分別從準備所需急救物品、現場進行急救、給予心理疏導、嚴密觀察病情及交接患者等方面來展開CNP,使患者獲得全方位且流程化的護理服務,最終結果顯示,與護理前相比,兩組護理后的GCS 評分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NIHSS 評分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相關報道[13-14]一致。提示CNP 在重型顱腦損傷護理中的應用,可以使患者的意識狀態得到更好的改善,并且在神經功能改善效果上,也更加理想。由于在CNP 的輔助下,護士能夠按照路徑內容開展工作,因而可提高護理工作的有序性、規范性與科學性,減少盲目與差錯,提高護理效率與質量,使患者獲得更優質的護理服務,這些能夠為其意識狀態、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的改善提供支撐。另從本文發現,通過對比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得知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關研究[15]的結論相同。提示CNP 的應用,可以提高護理操作的流程化、緊密性,減少護理缺項或不足,故能為并發癥的減少提供可靠支撐。
綜上,將CNP 應用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護理工作中,不僅能顯著改善其意識狀態,而且還能促進其神經功能的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值得臨床推廣。

附表:顱腦損傷急救護理流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