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連
(貴州省雷山縣人民醫院,貴州 雷山 557199)
現階段,臨床上對于細菌感染與血清降鈣素原等指標的相關性已經進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并且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驗證,同時針對血清降鈣素元測定的相關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在臨床兒科,發現很多患兒在發生細菌感染性疾病之后都存在體征、癥狀辨識度低以及不典型等方面的問題,在對患兒的感染程度以及疾病進展等進行判斷的過程中,整體的難度較大,致使患兒在發生細菌感染后,一些實驗室指標未出現陽性結果,但此時患兒的病情已經開始惡化,甚至部分患兒已經失去了最佳的救治時機。細菌感染的嚴重程度與患兒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關聯,可以結合患兒血清降鈣素原指標的動態變化對其病情及預后進行初步的判斷,并對于患兒的非細菌感染以及細菌感染進行大致的區分。本文具體探討了在兒童細菌感染性疾病診斷以及治療的過程中,血清降鈣素原測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選擇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我院接診的60例細菌感染性疾病患兒為觀察組研究對象,選擇我院同期接診的非細菌感染性疾病患兒60 例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對照組中,有男性患兒33 例(55.00%),女性患兒27 例(45.00%),年齡3 ~11 歲,平均年齡(6.9±2.4)歲。觀察組中,有男性患兒32 例(53.33%),女性患兒28 例(46.67%),年齡3 ~12 歲,平均年齡(7.1±2.1)歲。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受檢者在入院后均需要進行靜脈血液標本的采集,在對患兒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進行測定時,使用的儀器為羅氏電化學發光儀,配合采用德國BRAHMS 公司生產的血清降鈣素原測定卡。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嚴格遵照說明書的要求。如果患兒的血清降鈣素原測定結果在0.5 ng/mL 以下,則初步判斷患兒存在局部細菌感染或非細菌感染的情況;如果患兒的血清降鈣素原測定結果在0.5 ~2.0 ng/mL 之間,則提示患兒存在全身細菌感染的情況,同時需要排除會導致患兒血清降鈣素原升高的其他因素;如果患兒的血清降鈣素原測定結果在2.1 ~10.0 ng/mL 之間,則提示患兒存在膿毒癥或全身細菌感染的情況;果患兒的血清降鈣素原測定結果超過10 ng/mL,則提示患兒存在膿毒性休克或嚴重膿毒癥。
(1)對比兩組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2)對比兩組的血清降鈣素原陽性率。血清降鈣素原陽性的判定標準為≥0.5 ng/mL,陽性率= 陽性例數/ 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5.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表示,組間比較行χ2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為(3.39±0.57)ng/mL,顯著高于對照組的(0.22±0.06)n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的對比(ng/mL,± s)

表1 兩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的對比(ng/mL,± s)
組別 血清降鈣素原觀察組(n=60) 3.39±0.57對照組(n=60) 0.22±0.06 t 值 8.764 P 值 0.018
觀察組的血清降鈣素原陽性率為93.33%(56/6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00%(3/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降鈣素原陽性率的對比[例(%)]
細菌感染性疾病主要指身體受到細菌感染而發生的疾病,患者感染的細菌類型不同,其臨床癥狀及血液檢查結果也會出現較大的差異。臨床實際針對兒童細菌感染性疾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要想保證診斷結果的準確性,提升診斷效率,選擇合理的診斷方法是重要的前提[1]。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在診斷細菌感染性疾病時,可供臨床選擇的指標以及方法有很多,然而,針對不同診斷方法的優勢和缺陷,現階段臨床上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如何選擇是目前兒童細菌感染性疾病診斷中需要重點關注的一個問題[2]。
對于患兒來說,各類細菌感染性疾病不僅會導致其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有時還可威脅其生命安全,早期對兒童細菌感染性疾病進行診斷,并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進行治療,能提升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改善其預后。引起兒童細菌感染性疾病的因素有很多,不僅與外界的環境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還與兒童自身的體質密切相關,尤其是在兒童免疫力較低的情況下,或營養不良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各類細菌感染性疾病。細菌感染性疾病是導致兒童死亡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對于年齡較小的兒童來說,其死亡風險更高[3]。對于大多數兒童來說,在早期發生細菌感染性疾病后,尤其是在病癥較輕的情況下,很多患兒都不存在典型的臨床體征和癥狀,甚至有部分患兒接受血培養后都會出現假陰性的情況,進而導致一些患兒在發生細菌感染性疾病后實驗室檢查結果未出現陽性,使臨床醫生及家長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患兒的病情,導致部分患兒在確診后病情惡化,錯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致使患兒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在對潛在的細菌感染性疾病患兒進行早期識別以及早期治療的過程中,如何提高患兒病情判斷的準確性是現階段臨床兒科需要面臨的一個挑戰。因此,臨床上在對兒童細菌感染性疾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非常需要一個能夠在早期階段準確、迅速地進行判斷和識別的指標[4]。以往多數情況下,臨床會借助超敏C 反應蛋白和白細胞計數等指標輔助對細菌感染性疾病患兒的病情進行判斷,但上述指標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對早期細菌感染性疾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其診斷結果的準確率難以得到保證,容易出現漏診、誤診等問題,若診斷結果出現假陰性,容易導致患兒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延誤后期的治療[5]。
臨床在針對患兒的全身性細菌感染問題進行診斷的過程中,血清降鈣素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其能夠在早期階段提示疾病的發生、發展情況,相比于傳統的細菌感染性疾病診斷指標來說,血清降鈣素原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尤其是對于部分病情比較嚴重的細菌感染性疾病患兒來說,該指標能夠在短時間內反映患兒病情的進展情況。在血清降鈣素原檢測的過程中,整體操作難度相對較低,并且不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也不需要較大的血液樣本量。若患兒發生了膿毒血癥、敗血癥、感染性休克、全身系統性炎癥綜合征等細菌感染性疾病,其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就會出現明顯升高的態勢,并且在感染持續進展的過程中,這一指標也會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如果患兒的細菌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那么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就會出現下降的趨勢。因此,血清降鈣素原不僅能夠判斷患兒是否出現了細菌感染性疾病,通過對這一指標進行動態監測,也能進一步反映患兒病情的發展情況,并可用于評估患兒的治療效果和預后。
臨床在對兒童細菌感染性疾病進行早期診斷的過程中,其他常用的炎癥指標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采用超敏C 反應蛋白對患兒的病情進行判斷的過程中,相比于血清降鈣素原來說,超敏C 反應蛋白達到峰值的時間更長,對疾病進行早期診斷時存在一定的缺陷,難以及時反映患兒的病情,進而導致后續的治療受到一定影響。而對于部分非感染性疾病患兒來說,尤其是一些因嚴重缺氧而導致機體組織受損的患兒,超敏C 反應蛋白也會出現陽性。在對兒童敗血癥進行診斷的過程中,相比于血清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的陽性率整體更低,并且超敏C 反應蛋白難以有效區分重癥細菌感染、敗血癥、局部以及輕度的細菌感染。同時,采用超敏C 反應蛋白來判斷患兒對臨床治療的反應也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尤其是應用抗菌藥物對患兒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超敏C 反應蛋白對治療效果具有較低的敏感度。在細菌感染得到一定的控制后,部分患兒的超敏C 反應蛋白檢測結果依然會呈現高表達的狀態。因此,臨床在觀察抗菌藥物的治療效果時,超敏C 反應蛋白并不適合作為主要的觀察指標。
就白細胞來說,并非所有的患兒在發生細菌感染性疾病后都會出現白細胞計數升高的情況,白細胞計數的波動會在較大程度上受到機體反應性的影響,部分患兒會表現出無反應的特點。此外,人體在出現應激反應或受到創傷后,白細胞計數也可能升高。而對于部分患兒來說,如果白細胞計數出現了十分明顯的改變,說明其病情已經發展到了十分嚴重的階段。臨床在對兒童細菌感染性疾病進行早期診斷及治療的過程中,白細胞計數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同時也非常容易發生漏診和誤診。以往也有醫療機構對疑似細菌感染性疾病患兒進行分泌物、腦脊液以及血液的體外培養,但這種方式往往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并且陽性率難以得到保證,診斷結果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降鈣素原屬于降鈣素的一種前肽物質,是一種具有較長半衰期的糖蛋白,這種糖蛋白不具有激素活性,不論是在體內還是體外,其都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對于細菌感染性疾病患兒來說,降鈣素原水平不會受到非特異性炎癥的影響,其僅與細菌感染的嚴重程度有關。降鈣素原主要是由人體的甲狀腺C 細胞分泌的,在被蛋白水解酶水解后會轉化為降鈣素,而降鈣素有其特定的生物功能。健康人群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相對較低,很多時候難以從健康人的血液中發現降鈣素原成分。當人體出現過敏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后,血清降鈣素原水平也不會升高。當人體出現局部細菌感染、慢性炎癥以及輕度細菌感染后,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會出現小幅度的升高。當人體出現膿毒血癥、敗血癥、感染性休克、全身系統性炎癥綜合征等嚴重細菌感染后,不僅巨噬細胞、單核細胞會升高,血清降鈣素原水平也會明顯升高,并且在發生細菌感染的4 h 內,就可以在患兒的血液中檢測到升高的降鈣素原。在細菌感染6 h 左右,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會出現快速上升的趨勢,感染6 ~24 h,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會維持在穩定的狀態。該指標具有較高的穩定性,不會受到體內水解酶和激素水平的影響,因此,其在評估細菌感染性疾病患兒的感染類型、感染程度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能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為患兒診療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 為(3.39±0.57)ng/mL, 顯 著 高 于 對 照 組 的(0.22±0.06)n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血清降鈣素原陽性率為93.33%(56/6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00%(3/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兒童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及治療中應用血清降鈣素原測定的方式,能達到早期診斷患兒病情的目的,為后續的診療提供參考,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