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真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護理部,江蘇 南京 210011)
老年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長、病因復雜、造成功能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其危害主要是造成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損害,容易形成殘疾,從而影響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而且醫療費用昂貴,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在老年慢性病護理管理中實施連續護理干預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減少并發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1]。本文針對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給予連續護理,旨在分析其臨床效果。
選取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22 年5 月—2023 年5 月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共80 例,其中男、女患者例數分別為34 例、46 例;年齡60 ~82 歲,平均(69.86±5.92)歲;其中糖尿病27 例、高血壓25 例、冠心病23 例、其他疾病5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比較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納入標準:臨床診斷為慢性病;同意加入本研究。排除標準:存在重要臟器損害;治療依從性差。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管理,包括健康宣教、飲食指導、用藥指導以及常規的病情護理等,并做好出院時的注意事項提醒。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連續護理干預。方法是:(1)建立個人檔案。認真記錄每個患者目前的健康情況、發病時長、用藥情況,以及生活方式狀況,然后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干預措施[2]。(2)定期隨訪。根據患者的健康檔案,定期對其進行隨訪,通過打電話或發微信咨詢患者用藥的效果、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否存在藥物不良反應等,并為患者做好答疑解惑[3]。(3)與患者建立連接。建立患者微信群,定期在微信群內與患者交流改善病情的方法和心得,或指導其與病友進行有效交流,詳細總結患者所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分類整理[4]。由主治醫生對患者的問題進行解答,給予科學合理的建議和指導,幫助患者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5]。(4)病情監測指導。每周在微信群內發送關于慢性病的知識,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及病情監測能力。①糖尿病患者:至少每隔1 周進行1 次全天血糖監測(每天7 次),包括早上空腹血糖、早餐后2 小時血糖、午餐前血糖、午餐后2 小時血糖、晚餐前血糖、晚餐后2 小時血糖以及睡前血糖,這樣不僅可以幫助高血糖人群及時掌握自身血糖水平的高低,還能夠幫助患者明確當前的治療方案是否有效,以便及時調整降糖方案[6]。②高血壓患者:定時監測血壓水平,根據血壓變化情況,遵醫囑調整相應的藥物;指導患者可自備血壓計,定時監測血壓,隨時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③冠心病:指導患者按時服藥,對于合并其他疾病者,要注意強調聯合用藥的目的和意義,不可輕易斷藥,比如冠心病合并糖尿病,除了服用他汀類藥物之外,還要定時服用降糖藥物,并定時監測血糖,防止并發癥的產生。(5)生活指導。定期在微信群內發送關于生活方面的建議,促使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鹽、低糖、低脂飲食,葷素搭配均衡;適宜進行有氧運動,比如打太極拳、慢走等,以微微出汗為宜,如果出現呼吸困難等癥狀,應立即停止運動[7]。(6)防控措施。通過電話回訪等形式告知不同慢性病的防控措施,減少疾病的復發和并發癥。①高血糖患者運動時一定要注意避免低血糖,有不適的癥狀及時終止一切活動,并快速補充糖分;在運動前最好測一下血糖,如果血糖在5.5 mmol/L 以下,那么就要在補充能量之后再進行運動。②冠心病患者隨身攜帶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藥品,便于發病時第一時間進行自救[8]。③高血壓患者不可擅自停藥,否則可能會導致血壓大幅度升高,并出現頭暈、嘔吐、失眠等癥狀,甚至有可能會發生腦血管疾病。(7)實時監控護理。每位患者發放一份電子反饋回訪表,告知患者按要求填寫相關數據,通過微信、短信等通訊方式對患者予以溫馨提醒,便于對患者進行實時病情監控和針對性的指導,也可以讓家屬代為填寫提交。
(1)分析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分為藥物管理、飲食管理、運動管理及病情監測四項指標,單項滿分為100 分。(2)分析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采用GQOL-74 量表評價生活質量,指標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生理職能,單項滿分為100 分。(3)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度對比,分為完全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4)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分為并發癥、生活方式無改善、不合理用藥等。(5)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百分制評價表評價。非常滿意:85 分~100 分;較滿意:60 ~84 分;不滿意:59 分及以下。
干預后觀察組自我管理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分析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分,± s)

表1 分析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分,± s)
管理評分 飲食管理評分 運動管理評分 病情監測評分組別 例數 藥物觀察組 40 88.56±3.25 85.56±2.21 89.56±3.13 87.56±4.18對照組 40 72.32±2.21 73.56±1.23 71.12±2.25 76.32±3.25 t 值 26.134 30.007 30.255 13.426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分析干預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分,± s)

表2 分析干預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分,± s)
組別 例數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生理職能觀察組 40 78.56±2.28 75.56±3.21 85.56±2.13 89.56±5.18對照組 40 62.32±1.23 63.56±2.23 78.12±1.25 74.32±3.25 t 值 39.647 19.417 19.053 15.762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干預后觀察組健康知識完全掌握率(90.00%)明顯優于對照組(77.50%),部分掌握率(5.00%)略高于對照組(2.50%),未掌握率(5.00%)明顯低于對照組(20.00%),總掌握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P<0.05,見表3。

表3 干預后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度對比[例(%)]
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2.50%)明顯低于對照組(15.00%),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例(%)]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97.50%)明顯比對照組(85.00%)高,P<0.05,詳見表5。

表5 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例(%)]
隨著生活條件提高,許多人會經常吃高脂肪的食物,這可能會導致其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疾病。老年人身體各個臟器均易出現退行性病變,心腦血管硬化的風險較大,如在年輕時經常抽煙喝酒、運動量過少等,年老后可能會出現冠心病、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老年慢性病的危害是比較大的,很有可能會導致臟器功能出現衰竭,比較容易引起肺功能纖維化,還可能會造成肺功能下降,有些患者則會出現心功能衰竭,從而對生命造成威脅。所以對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給予一定的護理管理尤為關鍵,對于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和提升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9]。在本次研究當中,通過對對照組行常規護理,保障了治療效果,為早期康復提供了一定的積極條件。但是由于老年患者記憶功能逐漸減退,加之疾病的不良影響,會讓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下降,所以需要對出院的患者做好連續護理,有助于將護理延伸至患者的實際生活當中,從根本上提升患者的自我監控力度,從飲食、生活、用藥等方面做好自我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10]。本次研究當中,通過對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延緩護理,為出院患者建立健康檔案,詳細了解每位患者的健康狀況,為制定合理干預計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1]。然后通過建立微信群與出院患者建立起有效連接,通過定期發送關于高血壓、冠心病及高血糖等慢性病的飲食原則、病情監測及防控措施等,有助于患者實時了解自身疾病的管理策略,便于在日常生活當中合理安排膳食,保持營養均衡。定時監測自身的血壓、血糖可及時掌握自身健康情況[12]。從各方面做好防控措施,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運動,并按照循序漸進原則增加運動量可改善健康狀況。此外,應做好患者的定期隨訪[13]。通過打電話或發微信咨詢患者用藥的效果、生活方式的改變情況,并聯系主治醫生對患者目前病情的控制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干預,最大程度提升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水平和管理能力[14]。通過定期在微信群內發送關于培養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議,促使患者糾正自身的不良習慣。發送對抗疾病的積極建議和心得等信息,以及介紹治療成功的案例,以此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15]。最后,通過患者提交反映自身目前健康狀況的反饋表,有助于醫護人員了解其病情,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指導和建議,從而實現實時監測和針對性的護理管理,使連續護理質量得到有效提升[16]。本次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質量、健康知識掌握度及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與趙錦[17]、安艷[18]等多項研究結果相一致。由此表明,針對老年慢性病患者實施連續護理干預的效果優于傳統的護理方式。
綜上所述,在老年慢性病護理管理中實施連續護理干預的作用較為顯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認識水平和生活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且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