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蕊
(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天水 741000)
高血壓發病率較高,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疾病,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表現[1]。臨床研究顯示,如果不積極控制血壓,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影響患者健康及生活的同時,會對其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2]。在臨床實踐中,經常使用降壓藥來治療高血壓。然而,存在高血壓的血液透析患者使用降壓藥后易被清除,導致血壓控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調查發現,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壓的發生率較高,數據顯示占比高達90%,而長期高血壓會增加患者的死亡率[3]。在臨床實踐中,約有10% 的患者可以通過改變生活習慣來實現血壓的有效控制。然而,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壓的病因復雜,多數患者需要用藥來控制血壓[4]。但有研究表明,用藥治療后,只有20% ~30% 的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得到有效控制[5]。有學者指出,為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提升用藥效果,需重視護理干預的實施,進而實現最佳治療及預后效果。本文主要是對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2020 年8 月—2023 年8 月收治的100例血液透析患者進行研究,分析血液透析患者抗高血壓藥物使用情況,并制定針對性的用藥護理方案,旨在為后續用藥及護理工作提供科學指導。具體報告如下:
將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2020 年8 月—2023 年8月收治的100 例血液透析患者作為分析樣本,均實施抗高血壓治療。一般資料數據顯示:男57 例、女43 例;年齡50 ~80 歲,平均(65.29±3.30)歲;病程5 ~15年,平均(10.23±2.44)年。納入標準:(1)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2)透析時間≥3 個月;(3)可以有效溝通;(4)診斷及病史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中途轉院治療者;(2)肝腎功能不全者;(3)合并惡性腫瘤;(4)資料不完整。
收集本次研究100 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資料,分析其抗高血壓處方情況,內容包括藥物規格、數量,分析血液透析的藥物清除效果。在上述用藥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改善用藥情況。方法是:(1)加強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實施對改善患者用藥依從性具有積極意義,通過改善患者依從行為,可以進一步提升用藥治療效果,改善預后結局。因此,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在實際護理期間,加強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提升患者對用藥相關知識的認知,保證患者遵醫囑用藥,提升用藥治療效果。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前,需為其發放調查問卷,對其依從情況進行分析,根據實際評估結果,采用“一對一”、視頻宣教、發放健康知識手冊以及網絡宣傳等方式提升患者的認知水平及自我健康管理意識。同時,對患者未堅持遵醫囑用藥的原因進行分析,以便根據患者實際狀況實施護理,保證健康教育的針對性。(2)確保藥物用法用量的科學性:護理人員需要積極協助醫生開展血液透析工作,并詳細了解各種降壓藥的規格和使用方法,保證護理工作的科學性。(3)結合飲食、運動以及心理護理:透析期間,護理人員需要重視飲食及運動在疾病用藥治療中的重要性。除了進行有效的藥物管理外,還需加強對患者進行飲食以及運動指導,改善患者機體素質,提升抵抗力,加快疾病恢復進程。在實際護理中,需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狀況為其制定針對性的飲食計劃,嚴格控制每天的飲水量,重視以高維生素、低糖、低脂食物為主、堅持少食多餐的原則,幫助患者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改善機體素質。除此之外,還需告知患者運動對健康的積極意義,鼓勵患者進行適當運動,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取得最佳運動效果。鼓勵患者積極參加慢跑和練習太極等有氧運動,以增強其免疫力。
分析血壓控制及藥物處方統計情況:(1)β- 受體拮抗劑(β-Bs)、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中樞降壓藥、α-受體拮抗劑(α-Bs)、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鈣通道阻滯劑(CCB)、其他降壓藥的使用情況;(2)血液透析的藥物清除效果。
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所有數據均由我院統計人員錄入Excel 表格,并用統計學軟件SPSS 26.0 開展一系列統計操作,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抗高血壓藥物使用占比中,CCB、ARB、ACEI占比較高,分別為30.00%、26.00%、16.00%。具體見表1。

表1 藥物處方統計情況分析
血液透析的藥物清除效果如下:在血液透析中,貝那普利、福辛普利以及培哚普利等抗高血壓藥物不易被清除,但多數藥物會被透析清除。因此,在患者用藥期間需加強護理干預,保障用藥安全及用藥效果,改善治療及預后結局。
在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壓的臨床治療中,降壓藥ARB、CCB、β-Bs、ACEI 等較為常用,可以幫助患者控制血壓,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研究表明,對無尿血液透析患者,即使是大劑量使用利尿劑,其血流動力學指標的變化也很小。考慮到耳毒性的高風險,應避免使用袢利尿劑。其他研究表明,循環利尿劑可能有助于限制液體過載、增加血液透析患者的殘余尿量。然而,上述觀點尚未在大規模試驗中得到證實。高血壓與患者的預后和死亡率之間存在直接關系,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機制十分復雜。即使血液透析患者保留了殘余的腎功能,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鈉、水排泄能力產生負面影響。鈉和容量超載可以被認為是高血壓的致病機制。研究表明,若患者的血壓長時間得不到有效控制,會引發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以及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血管疾病,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合理、正確地選擇和使用降壓藥物對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至關重要。
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應重視加強對降壓藥物的使用及監測。普通患者群體的降壓效果分析顯示,β受體阻滯劑的降壓效果不如CCB、ACEI、ARB,但卻是血液透析患者首選降壓藥物。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壓的發病率較高,近年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其發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對患者機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均造成嚴重影響。目前,其誘發因素主要有:(1)血液透析下,易增高交感神經系統活性,進而導致血壓升高;(2)血液透析過程中水鈉攝入不平衡;(3)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的應用會增加患者的血細胞比容、血液黏度;(4)在收縮血管平滑肌方面,ARB類藥物的應用已顯示出良好的效果,但隨著患者用藥時間的延長,容易出現機體對降壓藥物的反應能力降低等情況,進而增加高血壓發生率。藥物因素、透析因素是決定血液透析下降壓藥清除效果的主要因素。其中,藥物因素主要包括藥物的分子量、脂質和水的分布。高脂溶性藥物的清除率一般不高;透析因素包括透析血流量、時間長短等。透析時間、血流量、藥物清除效果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本研究結果表明,抗高血壓藥物使用占比中,CCB、ARB、ACEI 占比較高,分別為30.00%、26.00%、16.00%。在血液透析中,貝那普利、福辛普利以及培哚普利等抗高血壓藥物不易被清除,但多數藥物會被透析清除。
通過上述干預措施的實施,有助于規范用藥,可以使患者了解配合醫務人員治療的重要性,提高用藥安全性,減少用藥不良反應的發生。同時,結合飲食、運動以及心理疏導等多種護理措施,可以改善患者機體素質,養成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增強患者的免疫力,保證用藥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采取科學有效的用藥護理輔助治療措施可進一步提高降壓藥的使用效果,不斷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進而實現最佳治療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