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麗,蘇敏玲,荊冬勤
(廣東省人民醫院1.綜合外科2.心內三科,廣東 廣州 510030)
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主要病理變化是肺動脈高壓,多因缺氧、呼吸性酸中毒、高碳酸血癥促使肺血管痙攣、收縮、內膜增生、重構等,增加肺循環阻力,繼而導致疾病發作[1]。若未盡早識別、治療疾病,任由病情繼續發展,可加重右心室負荷,增加心力衰竭發生概率[2]。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導致人類死亡的常見原因,在所有死亡原因中位居前列,發病率逐年升高[3]。臨床多在確診后通過對癥治療控制病情,改善癥狀,延緩疾病進展[4]。但要保證治療效果,還需結合患者實際需求提供護理服務,全面調節患者身心狀態。此次研究分析綜合護理干預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2021 年11 月—2022 年10 月,以發生肺源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的患者為對象,選擇55 例,經拋幣法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分別有28 例、27 例。觀察組:男、女患者例數分別為5 例、23 例;年齡20 歲~59 歲,平均47.50 歲;肺源性心臟病病程1 年~7 年,平均4.00年;心功能Ⅱ、Ⅲ、Ⅳ級例數分別為10 例、13 例、5例。對照組:男、女患者例數分別為5 例、22 例;年齡21 歲~54 歲,平均37.50 歲;肺源性心臟病病程1 年~8 年,平均4.50 年;心功能Ⅱ、Ⅲ、Ⅳ級例數分別為9 例、12 例、6 例。兩組相關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納入標準:符合肺源性心臟病與肺動脈高壓的臨床診斷標準、個人信息資料詳細完整、遵照醫囑完成相關治療與護理服務、對研究內容知情。排除標準:伴有惡性腫瘤疾病、伴有其他心臟疾病、伴有肺間質病變、伴有過敏性疾病。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方法是:提供清潔干凈的病房,定時進行病房內衛生清理,及時開窗通風換氣;密切監測各項生命體征,記錄監測結果,評估各項體征變化,及時發現、上報、處理體征異常現象;定時評估呼吸道,分析呼吸道通暢性,及時清潔呼吸道,保證呼吸道正常通氣;指導患者科學飲食,調整膳食結構,保證飲食清淡營養,滿足人體營養需求;遵醫囑指導用藥治療,講解不同藥物的原理、效果、不良反應,用藥后加強監測,及時處理不良反應,保證用藥有效及用藥安全。
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方法是:(1)健康宣教:鑒于患者病情較嚴重,早期在病房為患者提供一對一宣教,常規發放手冊,通過平板播放科普PPT,帶領患者、家屬一起觀看內容,觀看完畢后進入問答環節,護士提問,患者回答,禁止家屬幫助回答,保證患者充分掌握相關知識,鞏固患者所掌握的知識。在患者病情穩定后,結合科室安排,讓患者、家屬參加座談會,或安排患者接受訪談,通過填寫問卷或一對一問答記錄模式,了解患者現今治療感受和疾病認知情況,鼓勵患者傾訴內心真實想法,幫助患者放松身心,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并做好記錄。與患者一起回顧、閱讀問卷,評估患者現有認知水平,針對患者認知問題一一解答,提高患者現有認知。結合疾病特點,針對性地豐富患者認知,包括疾病發作時的癥狀表現、常見并發癥表現、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現的疾病相關問題等,同時傳授疾病防護技能與疾病自我管理措施,提升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與疾病防護技能。(2)心理疏導:動態監測患者心理狀態,評估心理健康水平,分析是否存在心理問題。理解患者因疾病導致入院、治療后產生的恐懼、焦慮、不安情緒,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耐心講解疾病知識的同時,普及患者需完成的各項檢查項目,溫柔地介紹各個項目對疾病診斷、病情評估、治療方案擬定的積極作用,提高患者的檢查依從性與配合度,減輕患者心理壓力。主動詢問患者的以往病史與治療經驗,和此次治療方案進行對比,耐心解答兩者不同的原因,適當介紹使用此次治療方案順利康復出院病例,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幫助患者放松身心。結合患者喜好,提供耳機,每日早晚分別播放溫柔舒緩音樂半小時,通過音樂轉移患者注意力,愉悅患者情緒。(3)臥床休息:患者疾病特殊,需臥床休息,降低心臟負擔,改善疾病相關癥狀。護士需傳授各種臥床休息的小技巧,包括準確臥位、不影響疾病的基礎上如何讓自己更舒適,定時更換準確體位,禁止劇烈活動。為預防壓力性損傷、肢體靜脈血栓,護士或家屬定時按摩患者受壓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提供軟枕適當墊高下肢,加快靜脈回流。護士或家屬積極按摩患者上下肢,在不影響臥床休息的基礎上活動上下肢,改善肢體功能。(4)呼吸訓練:全面評估患者情況,包括生命體征、軀體功能、呼吸功能等,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呼吸訓練方案,并向患者介紹呼吸訓練對心肺功能的積極影響,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與配合度。安排患者進行呼吸操,雙手上舉時鼻部吸氣,雙手下放時鼻部呼氣,屈肘握拳,正向前方交替出拳,出拳時吸氣,收拳時呼氣,交替抬起雙腿,抬腿時形成90 度屈膝狀,雙腿放下時先進行吸氣,后進行呼氣,循序漸進地完成呼吸操訓練。安排患者進行人工阻力呼吸訓練,進行吹氣球練習。若患者仍需臥床,可在病床上進行吹氣球,在背部墊放軟枕,行靠背訓練。安排患者進行有氧行走訓練,主要指病房內行走、上下臺階訓練,每次步行300 米左右,結合患者康復情況適當增加活動量、延長活動時間。(5)定期隨訪:護士需定期提供隨訪服務,每3 個月1 次,包含疾病評估、用藥調整、生活指導、問題解決等。指導患者加入微信群,如有疑問及時在微信群提問,醫護人員及時上線幫助患者解決問題,改善患者的居家生活狀態。
對兩組肺功能、心功能、生活質量實施統計比較。
應用SPSS 26.0 對此次研究指標實施統計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肺功能比對照組更優(P<0.05)。見表1。
表1 肺功能四項對比(± s)

表1 肺功能四項對比(± s)
注:與同組比較,aP <0.05。
組別 FEV1(L) FVC(L) PEF(L/s) FEV1/FVC(%)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 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 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 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觀察組(n=28)1.02±0.23 1.75±0.34a 1.45±0.32 2.36±0.45a 4.01±0.32 4.79±0.36a 40.32±3.41 71.86±3.89a對照組(n=27)1.06±0.24 1.54±0.31a 1.49±0.34 1.85±0.41a 4.08±0.34 4.42±0.34a 40.89±3.44 64.23±3.81a t 值 0.976 5.876 0.951 5.997 0.935 4.365 0.916 4.672 P 值 0.211 0.001 0.217 0.001 0.224 0.001 0.232 0.001
干預后,觀察組心功能比對照組更優(P<0.05)。見表2。
表2 心功能三項對比(± s)

表2 心功能三項對比(± s)
注:與同組比較,aP <0.05。
組別 LVEF(%) CO(L/min) VO2(mL/min)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 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 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觀察組(n=28)36.32±3.41 54.05±3.89a 4.02±0.65 5.62±0.77a 164.89±21.56 102.16±16.54a對照組(n=27)36.78±3.45 45.78±3.81a 4.10±0.68 5.04±0.73a 164.05±21.43 130.24±17.36a t 值 0.886 6.782 0.863 4.527 0.841 4.006 P 值 0.234 0.001 0.239 0.001 0.245 0.001
干預后, 觀察組生活質量比對照組更優(P<0.05)。見表3。
表3 生活質量四項對比(分,± s)

表3 生活質量四項對比(分,± s)
注:與同組比較,aP <0.05。
組別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物質生活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 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 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 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觀察組(n=28)52.13±5.43 76.64±5.89a 50.08±5.22 75.78±5.76a 55.21±5.46 78.85±5.87a 54.86±5.42 79.98±5.76a對照組(n=27)52.78±5.47 70.42±5.81a 50.65±5.26 70.03±5.68a 55.87±5.49 72.64±5.80a 55.56±5.46 73.79±5.64a t 值 0.899 4.876 0.865 4.842 0.841 4.810 0.817 4.786 P 值 0.214 0.001 0.221 0.001 0.228 0.001 0.236 0.001
肺源性心臟病主要是由肺組織、肺動脈血管出現慢性病變導致肺組織結構與肺組織功能異常引起的[5]。患者入院時大多病情嚴重,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負面情緒明顯,會對治療依從性與護理配合度造成影響[6]。部分患者因缺乏疾病準確認知,對臨床用藥存在質疑,甚至會有不遵醫囑用藥行為[7-8]。為保證患者的康復效果,需做好患者的護理工作。
常規護理干預是醫院常用護理方案,護士按照已定護理程序提供相關護理服務,輔助患者進行檢查、用藥等操作,定時評估患者病情變化,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情況[9-10]。但常規護理干預并未認識到滿足患者個體需求、解決患者護理問題的必要性,護理欠缺針對性、科學性,無法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態,無法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11]。綜合護理干預是基于常規護理研發的新型護理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要求基于患者身心狀態提供服務,了解并滿足患者的合理護理需求,解決患者的各項護理問題,讓患者依從臨床治療,配合完成各項治療,獲取理想治療效果。
此次研究對比肺功能、心功能及生活質量三項,比較結果表明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可見綜合護理干預比常規護理干預更優。肺功能與心功能是評估患者病情的常用指標,指標變化和患者病情好轉、惡化存在直接關系。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基于患者現有認知進行健康宣教,針對性提高認知水平,糾正認知錯誤,解決認知對患者治療依從性造成的不利影響,有利于患者糾正不良行為,讓患者積極遵醫囑檢查、治療。生活質量高低充分反映疾病對患者生活及心理造成的影響,通過該指標可識別患者生理、心態的改變。綜合護理干預可針對性解決患者的各項問題,輔助患者完成治療,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減少疾病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的不良影響。
綜上可知,對肺源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