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技術師范大學 鄭雪玲 練嘉奇 蔡 軍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我國環境規制體系不斷完善,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地方環境法規和規章,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注冊會計師在環境審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631號指出,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年報審計時,要考慮客戶環境事項是否會引起重大錯報風險。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比一般企業存在更為嚴峻的污染排放問題,是地方政府環境規制的重點,意味著在政府環境規制下該類企業將面臨更高的環境違規風險。目前,少有文獻從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角度研究環境規制對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審計費用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地方環境規制以及滬深A股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審計費用信息,嘗試對我國環境規制、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審計費用的關系進行研究,從而為更好地理解當前環境規制狀況、改善企業的社會責任狀況提供重要參考。
我國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污染企業作為政府環境規制的重要監管對象,面臨著更加嚴格的監督。企業在環境規制的高壓環境下,生產經營受到約束,導致環境違規風險不斷增加。風險成本、審計產品成本、事務所正常利潤三類共同組成審計費用(伍利娜,2003)[1]。由于違規風險的增加導致風險成本的上升,注冊會計師需要面對更加繁瑣、復雜的審計業務,致使審計失敗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因此,事務所將收取更高的審計費用來彌補風險成本的增加。
現有研究發現,地方環境法規和規章數量與審計費用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說明環境規制會提高審計費用[2]。余海宗等(2018)以民營重污染企業為研究對象,實證證明了地方政府的環境規制強度越大,企業面臨的風險成本和審計產品成本越多,進而導致審計費用增加[3]。李培功等(2018)研究發現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受到環境規制的社會規范影響,在控制公司特征變量的情況下,其審計費用高于其他行業[4]。因此,地方政府環境規制強度會對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審計費用造成影響,地方政府環境規制會影響重污染企業生產經營。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存在環境違規風險這一固有風險。同時,由于生產經營的約束,其面臨的檢查風險也隨之提高。審計師出于謹慎性的原則,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面臨的種種風險,將提高企業風險評估水平,導致企業審計風險增加,進而影響審計費用。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1:
H1:地方政府環境規制的強度越強,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面臨的環境違規風險越高,進而審計費用越高。
地域性環境規制能夠提升當地企業在環境信息披露上的數量與質量。而社會責任報告作為環境信息披露的載體,地方環境規制提高會導致重污染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數量的增加。對于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業務中增加測試社會責任報告編制的過程,以防范可能出現的過度報告風險。因此,重污染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可能會增加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和審計工作投入,帶來審計費用的增加[5]。湯小芳(2020)研究發現社會責任和IPO審計收費成顯著正相關的關系[6]。陳淑芳、僧會遠(2016)認為當企業披露環境信息時,注冊會計師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更多的工作以驗證該信息的可靠性,環境信息披露越詳細,審計費用越高[7]。因此,地方政府環境規制對審計費用存在間接影響,一方面,政府環境規制強度會提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水平,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數量與質量由此受到影響而提升;另一方面,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不可避免地為注冊會計師帶來審計風險增加,由此帶來審計費用的提升。本文引入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這一中介變量,探究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在環境規制對審計費用的影響中起到的中介作用。據此,本文提出假設H2:
H2: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在環境規制對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審計費用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
本文選擇了2008—2019年滬深A股中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其原因在于重污染行業相較于其他企業的污染問題更為嚴重,受到環境規制的影響較大。2012年,證監會頒布了《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以此為基礎,本文對重度污染的企業進行了嚴格的認定。本文將水泥、火電等行業作為重污染行業的研究對象,在樣本篩選過程中采取①剔除被ST、*ST等特殊處理樣本;②剔除存在數據缺失的樣本。最終,獲得 2 049 個公司年度樣本。為減少極端值對結果的影響,對連續變量進行了1%和99%水平的縮尾處理,以保證數據有效性。研究數據源自《中國環境年鑒》及地方政府工作報告,財務數據來自CSMAR數據庫。
1.審計費用。審計費用作為被解釋變量,反映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資源投入,同時也體現了會計師事務所對可能存在審計風險的風險補償,在某種程度上是審計質量的體現。由于審計費用的金額較大,本文采用公司當年審計費用的對數進行衡量。
2.環境規制。環境規制作為解釋變量,反映地方政府環境規制強度的大小。參考葉琴等(2018)的做法,通過計算城市工業三廢排放量的綜合指數來表示地方政府環境規制強度,通過不同地區環境規制強弱引發的環境違規風險,替換解釋變量中環境規制強度。采用張建鵬等(2021)的方法,用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環境保護”相關詞語的頻率構建各地級市政府環境規制強度。考慮到地方政府環境規制措施的時滯性,本文采用滯后一期的環境規制強度進行研究。
3.中介變量。中介變量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作為環境信息披露的載體,能夠說明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在地方政府環境規制下是否帶來環境信息披露。本文以社會責任報告披露與否進行衡量,對當年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賦值為1,對未披露的公司賦值為0。
4.控制變量。考慮到公司特征等因素對審計費用造成的影響,選取了企業規模(LnSize)、股權集中度(EC)等作為控制變量,以降低可能出現的誤差。為了降低地方政府環境規制以外其他外部因素對審計費用的影響,還選取了審計特征方面的變量,作為可能影響審計費用的控制變量,包括審計意見類型(Type)、是否“四大”(Audit4),具體變量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
為了驗證假設H1,本文構建回歸模型(1):
LnFeei,t=α0+α1Enre1i,tEnre2i,t+αjControlsi,t+∑Year+∑Ind+εi,t
(1)
模型(1)用來檢驗環境規制對于審計費用影響的主效應,被解釋變量LnFeei,t代表審計費用;核心解釋變量Enre1i,t代表環境規制強度;Controlsi,t代表控制變量。
為驗證假設H2,在假設H1的基礎上,本文構建模型(2)和模型(3),逐步驗證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中介效應。
CSRi,t=α0+α1Enre1i,t+αjControlsi,t+∑Year+∑Ind+εi,t
(2)
LnFeei,t=α0+α1Enre1i,t+α2CSRi,t+αjControlsi,t+∑Year+∑Ind+εi,t
(3)
CSRi,t表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情況。模型(2)用來檢驗環境規制是否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產生正向影響;模型(3)是檢驗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是否在環境規制與審計費用之間承擔中介作用。
表2為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去規模的審計費用均值為13.67,最大值為16.26,表明樣本期間我國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審計費用為86.46萬元。環境規制指數之間存在較大差異,能夠較好地說明各地級市之間環境規制強度的差異程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情況也存在明顯差異。

表2 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
本文采用stata軟件對模型進行Hausman檢驗,結果表明,模型的P值均小于0.01,因此,選用固定效應模型。本文選取 2 049 家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分析。根據表3所示,模型(1)中環境規制這一核心解釋變量回歸系數為0.266,在1%顯著水平上為正,表明地方政府環境規制強度越大,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面臨的環境違規風險越高,因而審計費用越高,假設H1得到驗證。

表3 基準回歸結果
為確保研究成果有效性,采用以下方式來檢驗其穩健性。
1.替換解釋變量。采用環保詞匯、詞頻占政府工作報告占比衡量地方政府環境規制強度。替換解釋變量后,重新進行回歸,表3中(2)列回歸結果依舊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研究結果穩健。
2.將解釋變量再滯后一期。考慮到地方政府環境規制未必在一年內見效,將解釋變量再滯后一期,發現表3中(3)列、(4)列回歸結果依舊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研究結果穩健。
在假設H1成立的基礎上,本文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1)檢驗地方政府環境規制是否造成審計費用的提升;(2)檢驗地方政府環境規制能否促進社會責任信息披露;(3)檢驗地方政府環境規制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同時對審計費用的作用。若模型(1)和模型(2)中有一個不顯著,則進行sobel檢驗。根據表4的回歸結果,從(1)列可看出環境規制的系數為0.266,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樣本公司中,環境規制強度越大,審計費用越高。從(2)列可看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CSR)的系數0.036為正,但并不顯著。從(3)列可看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系數為0.355,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相較于沒有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審計費用更高。

表4 環境規制、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審計費用
由于模型(2)不顯著,因此,本文進行了Sobel檢驗。如表5所示,Sobel檢驗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中介效應在總效應中占比29%,表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假設H2得到驗證,即環境規制強度通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進而影響重污染行業審計費用。

表5 Sobel檢驗結果
為了確保中介效應結果的穩健性,本文使用Bootstrap自主抽樣方法再次進行檢驗。隨機選擇100組對樣本進行了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中間效應在1%的水平上顯著,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的置信區間都不包括零,說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中介效應顯著存在,進一步驗證中介效應回歸結果的穩健性。

表6 Bootstrap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本文運用2008—2019年滬深A股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數據,實證檢驗了地方政府環境規制行為對注冊會計師審計收費的影響,并進一步考察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中介效應。
地方政府環境規制對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審計費用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該結論在替換解釋變量,將審計費用滯后一期之后依然成立;進一步檢驗發現,地方政府環境規制會促進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進一步帶來審計成本的上升和審計費用的增加,即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在地方政府環境規制對審計費用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在進行穩健性檢驗后,以上結論依舊成立。該結果表明,政府環境規制會對重污染行業企業審計費用帶來顯著影響,注冊會計師識別出潛在的環境違約風險帶來的審計風險和審計成本提升;地方政府環境規制能夠影響重污染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進而導致審計費用提升,注冊會計師在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信息進行識別的過程中意識到風險增量的存在,反映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不等于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程度。
1.地方政府應當充分結合區域發展水平、地方企業污染排放情況,有效制定和利用環境法規,做好污染治理,攜手企業共同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2.企業應當充分認識到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提升信息披露的質量,通過出具社會責任報告向外界傳遞良好的經營信號,并向注冊會計師傳遞無惡意隱瞞環境信息披露的信號,實現可持續發展。
3.注冊會計師應當充分關注地方政府環境規制對重污染企業帶來的風險因素,充分考慮其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的影響,從而對審計實施進行調整。同時,應考慮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包含的非財務信息,加強對該方面的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