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偉,俞登虎
(1.天津市薊州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天津 301900;2.甘肅省古浪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腦梗死(CI)為腦血管病中較常見的一種,具有高致殘率和高致死率,部分患者可能會遺留永久性殘疾[1]。早期靜脈溶栓是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ACI)的有效措施,阿替普酶作為臨床廣泛應用的溶栓藥物,可迅速消除血栓,恢復腦組織血流狀態,但會增加患者出血風險[2]。依達拉奉是一種腦保護劑,具有保護腦細胞、血管內皮細胞與神經細胞的作用,可減輕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損傷,改善ACI所致的神經癥狀。從CI的病理生理學機制推測,溶栓與腦保護劑聯合治療CI或能取得更佳療效。本研究以分組對照的方式探索依達拉奉聯合早期靜脈溶栓的治療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天津市薊州區人民醫院收治的66例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頭顱CT、血管造影等檢查可見梗死病灶,CI診斷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3];②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③臨床資料完整;④初次發病,且發病時間≤6 h。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者;②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③合并惡性腫瘤、精神疾病、腦出血患者。按治療方法將納入對象分為兩組,對照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齡47~78歲,平均(64.24±4.27)歲;發病至溶栓時間1~4 h,平均(2.47±0.56)h;基礎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分別為6例,7例,10例。觀察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齡48~78歲,平均(64.35±4.31)歲;發病至溶栓時間1~5 h,平均(2.49±1.07)h;基礎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分別為7例、5例、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均給予吸氧、心電監護,調控血壓、血糖、顱內壓、維持電解質平衡等治療。對照組給予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mbH&Co.KG,國藥準字SJ20160055)溶栓,阿普替酶按0.9 mg/kg加入100 ml生理鹽水中,最大劑量應≤90 mg,其中10%在1 min內靜脈推注,剩余90%在60 min內靜脈勻速泵入,輸注過程中,需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若患者突發惡心嘔吐、頭痛、血壓>185/110 mmHg等情況則緊急停藥,并復查顱內CT。溶栓結束24 h后復查CT,排除新發出血后,給予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100 mg/d、氯吡格雷片(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81)75 mg/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依達拉奉(南京長澳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10)進行神經保護治療,將30 mg依達拉奉加入100 ml生理鹽水中,30 min內靜脈泵入,2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14 d。
1.3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4]評估,顯效:NIHSS評分降幅>90%;有效:NIHSS評分降幅45%~90%;無效:NIHSS評分降幅<45%。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氧化應激反應:治療前后清晨采集患者靜脈血(空腹)4 ml,離心處理后(轉速3 000 r/min,離心時間10 min)取上清液,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說明書進行。③生長因子: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患者靜脈血(清晨空腹)4ml,于4℃溫度下以1 5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ELISA測定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IGF-I)、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說明書進行。④神經功能:用NIHSS評估,總分42分,共11個項目,評分與神經功能損害程度成正比。⑤不良反應:皮疹、胃腸道反應、牙齦出血等。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χ2及t檢驗。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75.76%(25/33),顯效15例,有效10例,無效8例]低于觀察組[96.97%(32/33),顯效21例,有效11例,無效5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16,P<0.05)。
2.2兩組氧化應激水平比較:治療后,觀察組SOD、GSH-Px水平較對照組高,MDA水平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2.3兩組生長因子水平比較:治療后,觀察組VEGF、BDNF、IGF-I水平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生長因子比較
2.4兩組神經功能比較: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NIHSS評分比較分,n=33)
2.5不良反應: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牙齦出血、皮疹各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09%(3/33);觀察組患者皮疹1例,胃腸道反應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09%(3/33)。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CI病因復雜,與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密切相關,起病急,病程進展快,患者預后較差,且具有較高的復發率[5]。臨床治療CI的關鍵在于及時消除血栓及保護神經功能,以避免神經細胞受損引起繼發性腦損傷,改善患者預后。
CI發生時可刺激大量氧自由基生成,破壞細胞膜,導致神經元死亡及腦水腫,加重腦組織損傷[6]。MDA是氧自由基反應產物,可引起脂質過氧化反應,造成組織細胞損傷。SOD等抗氧化酶可保護組織細胞免受氧化傷害,GSH-Px是機體內廣泛存在的一種過氧化物分解酶。CI患者腦組織缺血缺氧后,多種神經生長細胞因子水平下降,其中VEGF可促進血管內皮細胞遷移、增殖和血管形成;BDNF及其受體在神經系統廣泛表達,能夠促進神經元再生;IGF-I是一種活性蛋白肽物質,具有調節糖脂代謝、促進血管舒張及創傷修復等作用[7]。本研究結果顯示,依達拉奉聯合早期靜脈溶栓治療CI效果優于早期靜脈溶栓單獨治療。其原因為阿普替酶是一種內源性酶,對血凝塊中纖維蛋白具有特異性的親和力,可選擇性促進纖溶酶原轉化酶纖溶酶,達到局部溶栓的效果,從而快速疏通閉塞的血管,增加腦組織供血量,減輕腦損傷[8]。但溶栓治療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活性氧與鈣離子超載,可加重溶栓后期腦細胞線粒體損傷,造成神經功能繼發性損害[9]。依達拉奉可選擇性與自由基結合,減少自由基的數量,從而減輕自由基引起的過氧化反應、神經元死亡及腦水腫。依達拉奉還可直接刺激生長細胞因子分泌的作用,提高神經細胞存活率,減低腦組織損傷,促進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降解纖維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從而增加血管再通率[10]。早期靜脈溶栓與依達拉奉治療聯合治療CI,可優勢互補,增強臨床療效,進而加快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本研究顯示,說明依達拉奉聯合阿普替酶治療CI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依達拉奉聯合早期靜脈溶栓應用于CI患者治療中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減輕氧化應激,改善生長因子水平,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