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積極借鑒“千萬工程”經驗,通過“四個結合”的抓手,探索出了一條具有百色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之路。
政府引導與群眾主體相結合,
共繪鄉村新畫卷
百色市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依據當地鄉村不同條件,將全市1835個村分為三類實施鄉村建設策略。
基礎條件較好的鄉村重點提升產業發展配套服務,通過農文旅融合、農產品深加工等方式,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讓鄉村經濟煥發新的活力。
基礎條件一般的村則重點建強公共服務設施,如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室、衛生室等,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讓群眾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
基礎條件較差的村側重整治人居環境,重點解決垃圾污水處理、廁所改造等問題,改善群眾的生活環境。
通過成立村民理事會,百色市將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等事項擺上群眾議事桌,實現“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此舉突出了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廣大農民意愿,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政府還探索實施了“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的激勵政策,以及“你拆我拆、你讓我讓、你捐我捐”的群眾參與模式,動員群眾騰出用地、拆除設施,投工投勞參與家鄉建設。
這種政府引導與群眾主體相結合的模式,讓百色市的鄉村建設煥發出了勃勃生機。百色市田東縣入選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還有4個鄉鎮44個村入圍了廣西鄉村振興示范鄉鎮、示范村名單。
補齊短板與提升服務相結合,
打造宜居新鄉村
針對農村人居環境等問題,百色市健全了財政投入、用地保障等機制,持續補齊短板弱項。針對農村廁所問題,百色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率先應用手機App開展農村戶廁摸排工作,建立健全了長效管理和資金保障機制。
同時,百色市推行農村環衛作業市場化,有效提高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十四五”以來,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已達到96.38%,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覆蓋95%的行政村。
目前,百色市加大村屯道路建設力度,實現村屯道路通達率、入戶路通達率100%;提升農村飲水安全,確保飲水達標率100%;還統籌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和農村醫療衛生項目714個,建成16所農村區域性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實現了村醫覆蓋率100%的目標。
產業發展與生態宜居相結合,
共筑富裕新夢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依托當地的農業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百色市堅持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產”文章。
右江河谷地區重點發展芒果、秋冬菜等產業,南部重點發展桑蠶、煙葉、八角、百香果等產業,西部重點發展砂糖橘、油茶、特色畜禽等產業,北部地區重點發展獼猴桃、茶葉、生態旅游等產業。
目前,百色市已形成了13個優勢特色產業,其中蔬菜、芒果、油茶、八角種植面積都超過百萬畝,有效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注重發展農產品加工的同時,百色市積極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田園綜合體、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
目前,百色市建成了 36 個自治區級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村、點,田園變公園、村莊變景區,為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塑形鑄魂與共治共享相結合,
共創新風新氣象
百色市通過發揮村民理事會的作用,引導群眾完善并遵守村規民約,推行村莊保潔、公共設施管理等長效機制,形成了“美麗村屯村民共建、美麗成果村民共享、維護美麗村民共擔”的激勵約束制度。還采用推廣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等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不斷提升農村基層治理效能。
百色市活用鄉村資源,挖掘傳統文化、民俗、鄉土元素,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鄉風文明宣傳,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群眾崇德向善,近兩年在560個村(社區)舉辦了500多場(次)移風易俗活動,助力鄉風文明建設。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征程中,百色市多管齊下,大力推進人居環境的改善,為鄉村發展筑牢根基;全力助推產業蓬勃發展,激活鄉村內生動力;悉心引領文明鄉風的樹立,塑造鄉村精神內核。由此,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百色特色”路徑,成為眾心所向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