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歷史基因》,著名作家梁曉聲重磅新作,呈現千年中國文化形成特質。繼《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后,從文化視角切入,本書全新深度解剖了中國人文化心理基因及演變。在這里,可以看到《人世間》中人物建構的歷史背景和文化邏輯。
何為中國,作為中國人,我們該如何看待自身的歷史與文化,而中國的文化從何處來,又將往何處去?在梁曉聲看來,要想真正獲得內心的平靜,還是需要從我們的歷史中獲取力量。書中風格平實、語言優美、結構清晰的書寫,讓大眾更加了解自身的歷史、文化和精神。
2017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梁曉聲接受了海外網記者的專訪,談到何為“文化”,他說道:“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約束前提下的自由,替他人著想的善良?!?/p>
每當遇到人生挫折和民族危機之際,我們都能以“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和“殷憂啟圣,多難興邦”的信念堅韌地度過。中華文化的長河塑造了中國人既溫柔敦厚又憂勤惕厲的民族性格。中國文化自先秦以來,從沒有中斷過,只是內容日新月異。
儒家思想對中華文化影響甚大,先秦初現,漢代以后成為主流思想意識,重人倫、重教化、重道統的儒家觀念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以時間為主軸,擷取了每一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門類加以介紹,詩詞歌賦、文學戲曲、音樂歌曲、繪畫書法等,綴滿了中國千年歷史長河中之瑰寶。作者把它們放在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力圖揭示其文化內涵和意義,何以產生、何以存在、何以發展。
優秀的文化,是人心靈的養分,是人們對生活的提煉、升華和表達;而泛娛樂化的文化,又往往顯得“品相不佳”。在梁曉聲看來,大眾接受好文化的影響,要扎進文化研究的厚土里,來探討中國各時期的文化現象。
作為中國當代文壇的代表人物,梁曉聲一直在以自己的創作節奏,觀察生活,體會現實,捕捉時代的變化帶給個人和生活的新特質。
小時候的審美啟蒙來自于家里被面上印著的相伴而游的鴛鴦,也來自于母親從外面撿回的一張畫有喜鵲和梅花的年畫,還有小時候包月餅的畫紙上印著的“嫦娥奔月”。正是這些最樸素的事物,吸引著梁曉聲主動探求,推開那扇精神世界的大門。
文化的概念博大精深,每位作者對此的解讀也是個性化的。梁曉聲更像是一個記錄者,以自己的經歷與記憶為視角刻畫文化,始終有“我”的目光和審視,以達到這樣的間離效果。
循著這樣的軌跡,書中的世界極具梁曉聲特色:小人書《中鋒在黎明前死去》《七把叉》《從地球到月球》讓他知道了“美國故事”;電影《戰火中的青春》讓他愛上了電影;話劇《狗兒爺涅槃》《等待戈多》讓他耳目一新;歌曲《信天游》中的“我低頭,向山溝”讓他每每淚不能禁……在這個層面,梁曉聲跳出評論者的身份,向讀者坦誠自己如何一步步拉近與文化、文學的距離。
文人情懷與文化情懷讓梁曉聲的文字充滿暖意,但卻從未讓他迷失掉知識分子的責任意識。他將人文關懷與洞察現實結合,深情致敬中國文化,體現了一位作家的使命感。我們可以從他一貫犀利而又冷靜的筆觸中找到他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冷靜思考,感受到他對社會生態的關切。
書中抗戰時期的口號,表現了當時軍民保家衛國、英勇抗日的主流文化,關注的是特定時期的文化自覺性。寫到母親上“掃盲”夜校、學習識字課本,本書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之初廣大家庭婦女真實的生活狀態,她們通過知識實現了自身的解放,向未來邁出嶄新的步伐。寫到朦朧詩派的產生,以及中國“新時期”詩歌星光燦爛、風景獨秀的景象時,作者又探析了詩人們的家國情懷、載道精神。
在每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梁曉聲都描述了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時代表現,在這一層面,他又是一位評論者,用自己的積淀與觀察去評述文學、美術、詩歌、雕塑、電影等不同的文化形式。同時,他也對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態進行了談論與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真誠言說與思考,用文字見證了時代變遷,也折射出這部作品的良苦用心。
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文化的根始終在我們內心扎下深深的烙印?!吨袊幕臍v史基因》探尋中華文化的深層內涵與人生哲理,以其獨特的視角,將中國歷史與文化脈絡緊密相連,在探索文化的同時重新審視中國千年文化,感受到它的寬度與廣度。
時代的興衰成亡,個人的起落悲喜,其實都不過廣闊的歷史時間軸上,微乎其微的一筆。見識過文明的滄桑巨變就不會為眼前的雞毛蒜皮沉淪,感受過歷史的更迭無常就不會為個人的得失耿耿于懷。心懷敬畏,珍惜眼前的分秒時光,我們才能將這短短的一生,活得無悔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