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鐵絲,在碰焊機上遇電之后,向四面八方迸濺出火花,鐵絲發紅發燙的同時,也變得柔軟,在這極短的幾秒時間內,儲鐵藝用鐵錘反復鍛打,將鐵絲塑形成一根松針……這就是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蕪湖鐵畫鍛制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儲鐵藝的手藝,一簇鐵松針在他的手中“生長”出來。
這是一幅正在制作的小型鐵畫《迎客松》。“市面上迎客松題材的鐵畫很多,但是客戶就喜歡人民大會堂的版本,指定要我做的復刻版。”為此,儲鐵藝按照原稿的100∶1比例為客戶純手工定制,以每天6個小時的工作量算,預計將耗時七八天。
人民大會堂貴賓接待廳的巨幅鐵畫《迎客松》,出自儲鐵藝的外公——新中國鐵畫藝術奠基人儲炎慶之手。鐵畫藝術凝結著儲炎慶的畢生心血,所以外孫出生時,為他取名“鐵藝”,期望鐵畫藝術能發揚光大。
蕪湖鐵畫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取我國傳統國畫的構圖法,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藝術的技法融為一體,以錘為筆,以鐵為墨,化砧為紙,鍛鐵成畫。
在儲鐵藝看來,鐵畫的美主要在于鐵的金屬質感,渾厚粗獷,具有厚重感和力量美。好的鐵畫作品遠觀墨色寫意,有國畫的意境神韻,近看錘痕斑斑,有雕塑的立體美感,做大型壁畫有著特別的優勢。
除傳統的鍛、焊、鏨、揲等技法外,近年來,儲鐵藝不斷尋求鍛制技藝和表現手法的創新,探索鐵金屬表現形式的更多可能性,比如他與團隊發明的酸洗技法。“鐵在著色以后,我們對其表面進行酸洗處理。薄鐵,經過酸洗以后會發灰,而厚鐵的顏色則會自然變黑。根據畫的情況,選擇不同厚度的鐵,進行處理。兩相結合以后,畫面的層次格外分明,鐵畫就能表現出墨韻分色,呈現出無墨勝有墨的狀態。”儲鐵藝解釋。
從事鐵畫工作多年,儲鐵藝的創作也會遇到瓶頸。每當這時候,他就去大自然中尋找靈感。“鐵畫的題材主要是自然山水、花鳥人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儲鐵藝表示,他還常去博物館,汲取其他藝術作品的精華,嘗試做一些結合和創新。
儲鐵藝還嘗試著將鐵畫與生活用品相結合,將鐵畫元素嵌入到生活用品的設計中。“最好的傳承,就是老百姓使用它,這是真正的活態傳承。”儲鐵藝說。
除傳統的師帶徒外,儲鐵藝在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成立大師工作室,開設選修課,每學期為感興趣的學生教授鍛制技法,培養弟子,傳承鐵畫藝術。“在學生心中種下了鐵畫的種子,說不定將來的某一天,就會悄悄生根發芽。”儲鐵藝對此滿懷期待。
(來源:《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