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婺源甲路傘是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婺源甲路傘制作傳承基地,前身為甲路雨傘作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現已成為江西省省級非遺生產性示范保護基地。
據了解,甲路紙傘源于宋代,成淳五年(公元1269年),南宋丞相馬延鸞(甲路張氏女婿)逸居甲路時,從京城帶了一把油紙傘。從此,甲路人便不斷改進工藝,世代相傳,且做出名氣,成了江南傳統名牌產品。清康熙年間,甲路紙傘已列入《婺源縣志》。
如今,婺源縣甲路工藝傘有限公司在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宣傳普及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各制傘工序傳承人,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和不斷創新的制傘技藝。為了后繼有人,甲路紙傘代表性傳承人戴根盛傾心培養村里的年輕人,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同時,也為傳統技藝注入活力與希望。目前,共帶動就業150余人,甲路紙傘制作技藝傳承人12人。
市級傳承人戴開祥不僅熟練掌握油紙傘制作全套工序,成為廠里的技術負責人,還在實踐中創新了寬邊繞線技術。張淑敏、黃水根、吳秋容等一眾弟子,均成為各道工序的骨干。
在甲路紙傘制作技藝傳承人們的努力下,甲路紙傘傘頭由過去單一的油布包裹,打造出葫蘆形傘頂,“葫蘆”諧音“護祿”“福祿”,意喻祈求幸福。2012年12月,甲路傘在“全國休閑農業創意精品推介”活動中獲得產品創意優秀獎。2016年,甲路傘廠列入江西省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020年,甲路紙傘制作技藝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
自2015年開始,為了更好地發展,甲路傘積極開展拍攝制傘工藝、繪畫傘面等體驗項目,每年接待游客數萬人。與婺源縣詹天佑小學合作的《探尋甲路紙傘技藝》研學旅行案例,獲得2020年上饒市中小學生素質教育成果展示活動一等獎。
如今的甲路紙傘已經由原來的純生產型發展為與觀光相結合、與研學相促進的文旅合一的新型文旅產業。2020年,集展覽、研學為一體的新的基地研學館投入使用,新的研學館可以一次性同時容納研學人數達300人。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