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服飾是在廣東梅州地區形成的既區別于中原漢服又融合畬、瑤等少數民族特點的特殊服飾,其形制彰顯了客家人勤儉慧巧、尊崇禮教的精神內涵。
客家服飾制作技藝融合了以功能為導向的服裝裁剪技藝、面料拼接技藝、配飾制作技藝和以審美為導向的紐扣、織帶制作技藝、花邊鑲緄技藝、手工印染技藝等。客家服飾制作強調精工剪裁和巧妙拼接,運用布邊作衣身的前后中心線,免去包縫或袋縫,是功能導向的服裝裁剪運用,在藍衫里襟、袖子、下裝的腰頭等處拼接坯布或碎布,用以節省面料,衍生出拼接短內襟藍衫、節衣、拼袖等富有特色的服飾,運用拼布技藝表現客家人的勤儉之美。
受畬、瑤等民族服飾的影響,客家服飾也注重裝飾美,將手工織造的花邊縫制在領口、袖口、衣擺、襟邊等處進行裝飾。勞作時,將花邊拆下,正式場合縫上,靈活地運用無痕針法,使針腳隱形、拆卸靈便,充分體現客家人低調務實、注重禮儀的內斂之美,此制作技藝在藍衫、馬面裙、百褶裙上運用最為廣泛。舊時,客家藍衫只在服裝上縫制扣袢,用布扣或金屬扣自由置換拆組,以適應日常穿著和正式場合,盡顯禮儀風范。
在下裝運用手縫布帶扎系腰間,通過調節布帶松緊以適應不同穿著,具有廣泛的尺碼適應性。不同紐帶的制作技藝、扣合方法都蘊含客家人對服裝功能的巧思,節儉惜物的用心發揮到極致。
客家配飾集技術與藝術于一體,實用和審美功能融合。圍身裙上窄下寬,結實耐用,是集防臟、裝飾、收納于一體的功能性配飾。手工藍染技藝的廣泛應用造就了以客家藍衫為代表的服飾形象,鏤版印花制作的藍印花布是客家精巧技藝的體現。
近年來,客家服飾制作技藝承載著客家精神,在海內外得到良好的傳承與發展,成為連接全球客家人的文化紐帶,在增強文化認同、鄉村振興、文旅產業發展等方面有較高價值,擁有開發、創新的經濟價值和民俗研究價值。
(來源: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