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林璋
9月13日姑蘇城下著瀝瀝細雨,雨后的天空格外蔚藍明亮,空氣清潤富氧宜人。上午10時家中電話鈴聲突然響起,一個溫馨而熟悉的聲音傳入耳中:“吳老師您好,我是何錚,我組織了十多位同學下午3點左右來看望您……”恍然中我放下電話,腦海中顯現出何錚同學的樣貌。
何錚是我的學生,76屆高中畢業于十六中學。雖然畢業40多年,我也已是93歲的耄耋老人,但何錚學生的印象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不是我的記憶力強,而是何錚學生自畢業后一直還關心關懷著我,每年教師節、逢年過節、我的生日都會來看望我、關心我。隨著電話鈴聲,隨著我的記憶,往事歷歷在目,仿佛又回到了教書育人的年代。

中間老者為吳林璋,1949 年畢業于蘇州中學,1950 年就讀于杭州之江大學(浙江大學前身)土本工程系,1952 年轉入江蘇師范學院數理科學習,先后任教于上海、蘇州等學校,1988 年評為中學高級教師,1991 年退休


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經濟落后、物質匱乏,在軍人家庭出生的何錚,從小就顯示出一身蓬勃向上的朝氣,梳著兩條長長的辮子,高高的個子,樸素而大方,在同齡人中盡顯出類拔萃。坐在教室的最后排,上課認真聽,作業按時認真完成,是班級中絕對的優等生,學習成績遙遙領先,如果不是“文革”,如果能參加高考,按何錚的成績上個211、985也是沒有問題的,可惜了,那個時代耽擱了一代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
課后,何錚善于與同學交流,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在學習雷鋒活動中,組織同學成立“積糧小組”保護糧食,每天早晨在食堂周邊洗米槽中把遺漏的米收集起來,積少成多,再送到糧食局支援飼養場,培養節儉的優秀品質。記得在1975年5月,蘇州市“學雷鋒學先進做共產主義接班人”表彰大會在蘇州開明大戲院召開,何錚被推舉為學生代表在大會上作交流發言,沉著穩定,慷慨陳詞。在我腦海中歷歷在目,那時的她已經表現出過人的工作、學習和組織能力。
1976年高中畢業后,何錚本可以分配到國企半導體總廠,因熱愛刺繡,主動要求調到大集體的蘇州刺繡總廠工作,要知道,當時能進國企相當于現在能進機關事業單位一樣,當時我還調侃她,說:“何錚啊,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你為什么放棄國企而去集體企業?”她朝我抿嘴一笑,其深意,我今天終于找到了答案。
現如今,她是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蘇州徐悲鴻藝術館館長,2022年獲得“蘇州民間工藝家”榮譽稱號。獲得如此多稱號,充分證明了她執著追求所取得的榮光。
學生何錚熱心、細心、踏實。2020年9月份,她和同學宋建斌等召集同學為我慶祝90歲生日,精心策劃在東園涵碧樓設宴,溫暖了我的心,我充分感到做個人民教師,教書育人是何等的光榮。更可貴的是,何錚把這次活動的照片制成了一本十分精美的畫冊,上書“恭祝老師九十大壽,鴻運高照壽比南山”。畫冊里,45張活潑喜悅的照片,豐富的席間場景,記錄著美好時光,也溫暖著我的心,讓我感到了快樂幸福。由于疫情原因,這次趁看望我之際,她把畫冊交到我手上,讓我愛不釋手,視為珍寶。
徐悲鴻大師有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愿我的學生何錚不戒不躁,在藝術的道路上一路前行,祝福學生何錚,祝愿學生何錚取得更大的成績。
再次感謝一起來看望我的這些同學:何錚、宋建斌、常銀鳳、施管英、宋霞明、吳生躍、王琴芝、孫萌鋼、張菊仙、邵夕聲、江黎萍、孔繁英。